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vlogger,农民工也不例外。快速上手的拍摄设备,以及网络平台提供的开放创作环境,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成为自媒体创作者,用他们自己的镜头讲述真实的农民工故事。
工地介绍、生活记录、才艺展示、美食吃播……当农民工拿起了摄像机,他们又会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你准备好观看了吗?
“老了和家人一起看视频里年轻的我们”
四川广安,陈结,塔吊司机
来自四川广安华蓥市的陈结今年26岁,是已经有10年工龄的塔吊“老司机”,但从事自媒体创作的时间却不到两年。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微博、b站、抖音、百度等平台纷纷推出各类计划,激励自媒体创作者发布vlog作品,也吸引了大量的网络用户围观,陈结正是其中之一。他回忆道,“那时候看人家的视频,就在想天天这么拍不无聊吗,也不知道谁给钱,也不知道有没有收益。”
由于开塔吊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偶尔在家休息的陈结也开始研究起自媒体,并决定自己来试一试。“有几个特别火的创作者,会给大家讲怎么拍视频、播放量多高、怎么获取收益,我作为新手看到就有很大的动力呀。”陈结告诉记者,刚开始身边有很多人质疑,更不敢在亲戚朋友面前拍,生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后来才慢慢放开了胆子。
陈结开始用手机记录工地、和家人一起的生活细节,以及身边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随着拍摄渐入佳境,陈结也看到了自媒体创作带来的实际成效,“最开始视频的浏览量只有几十、几百,后来慢慢涨到几千,每天都能看到有几毛甚至一块钱多的收益。其实钱多钱少无所谓,但这说明它不是骗人的,是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对镜头的陌生感,让陈结也闹出过不少笑话。“刚开始不懂怎么拍,眼睛就一直盯着屏幕里的自己看,后来才知道要盯着镜头。”除了要克服面对镜头的紧张,让陈结感到棘手的还有视频剪辑。仅有初中学历的他没有任何拍摄经验,身边更没有可以请教的创作者。“前期遇到了很多困难,视频播放量才几十,一旦被平台判定为不符合规范,账号还会被降低权重。”陈结说。
为此,他开始在网上找教学视频,不断地练习拍摄和剪辑,视频内容也从单一地对着镜头讲话,慢慢增加了更多画面和元素。“学会剪辑之后,整体上也更流畅,说得不流利的画面我可以直接掐掉,不用一遍遍重来。”如今,他的设备也更加丰富,不仅有适合随手拍摄的手机,还有卡片相机、适合工地拍摄的运动相机,以及无人机、麦克风、三脚架等。
在近两年的坚持下,陈结不仅对拍视频越来越熟练,还将它切切实实发展成为自己的爱好,并且享受着它对自己的生活的改变,“以前休息就是玩游戏、刷别人的视频,现在就是成天琢磨怎么拍好自己的视频,怎么去学习制作更好看的内容。”塔吊司机的工作日常,既吸引了很多同行留言打卡,提醒他在操作时多注意安全,也为不了解这个职业的网友提供了窗口。
陈结谈到,他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视频为家乡做点什么,“我的家乡虽然不是大城市,但它的风景很漂亮,我想多拍点本地的新鲜事,能让大家看到农村的变化。”同时,他也想借助自媒体创作的爱好,让这些视频成为自己的记事本,等老了想回忆年轻时候的工作和生活,就可以随时观看。
“拍视频让我的生活多一种可能”
上海,代辉,防水工人
对身为80后的代辉来说,让他印象深刻的视频创作者则是曾经火爆全网的“后舍男生”组合。“感觉平凡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去看到他、认识到他,可以展示自己,那个时候就想自己做,但是没有条件。”代辉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河南驻马店市高杨店镇,也被称作“中国防水防潮之镇”,而他自己从2010年就正式踏入工地,成为一名防水工人。
组建家庭、孩子出生,后期还要买房装修,接二连三的生活压力让代辉不得不持续地投入工地务工。直到2019年5月,他看到国内自媒体创作爆发,自己便开始试着拍摄一些工作日常,“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慢慢普及,做自媒体的条件和环境也就更好了,而且平台会有线上培训,包括内容指导、选题、封面、标题,还会给新人一些流量倾斜。”从那时起,代辉从未停止视频投稿,自己也慢慢成长为拥有近28万粉丝的自媒体创作者。
在代辉看来,对于拍摄条件和设备有限的农民工而言,自媒体创作不仅仅需要平台扶持和创作者的兴趣,更需要创作者的坚持。“其实最开始拍视频的时候,我都不敢真人出镜,就是感觉就是很紧张,很尴尬。”代辉说,是粉丝发来的鼓励留言和关心,让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自己拍的东西被别人关注和认可,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很受感动。”
在代辉看来,“工地题材之前没有什么人拍,我只是凭借自己的一点点影响力,带着大家认识和了解农民工这个群体。”他的设备仅是用创收收益购买的一部价值两千元的手机,由于工地经常更换,视频内容也只能简单记录每天干了哪些活、吃了什么。
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内容,得到了粉丝的喜爱。“还有很多人留言自己父母也是农民工,看我的视频就想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很有共鸣。”而代辉的头号粉丝,就是在老家的老婆和儿女。“老婆会给我每期的视频点赞,看完还会发消息叮嘱我少喝酒,这是她关心我的一种方式,孩子们想爸爸了也可以随时随地看视频。”
对代辉自己来说,每天忙着拍摄和剪辑,也改变了以前玩游戏、睡大觉的休闲方式,工地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当他自己拿起摄像头之后,他实现从镜头外的观众变为了镜头里的创作者,“最大的感触就是,拍视频让我的生活多了一种可能”。
“拍视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四川达州,何川,泥瓦工
拍摄自媒体的不仅有年轻创作者,还有像何川这样50多岁的农民工,他的粉丝将他亲切地称作“川哥”。在大儿子何松林的支持下,何川从2019年开始接触视频创作。在任务分配上,他负责每天带着三脚架和相机去建筑工地,拍摄干活和吃饭日常,后期的剪辑、字幕、上传等都交给何松林完成。
尽管如此,何川坦言拍摄起来也并不轻松,“用了半年时间才敢直视镜头,最开始也没有什么表情,完全就是一天天努力坚持下来,硬生生靠时间去打磨。”何松林告诉记者,“我爸爸的年龄毕竟比较大,他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很多时候都要手把手教他。”
积累了两年出镜经验的何川,在内容策划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想法。7月1日,何松林建议何川在拍摄日常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庆祝建党百年的内容,而当他晚上拿到素材的时候,发现父亲带给他更多的“惊喜”。“他自己在工地找了21名工友,一起录了加油视频,还有统一的动作,我确实没有想到。”何松林认为,这是源于父亲自己对视频拍摄的喜爱,和他向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何松林告诉记者,许多粉丝都留言表示“川哥”的精神状态很好,给了大家很多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还提到,如果没有拍视频,50多岁并且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也没有机会去尝试新事物,更不会认识这么多粉丝朋友,“这其实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农民工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
山东青岛,陈江山,架子工
相对来说,23岁的工地小伙陈江山面对镜头就不那么陌生。2020年3月,他凭借一则身穿工装弹奏古筝的视频迅速爆红,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来还登上央视、山东卫视的多档节目。
陈江山来自贵州普安县,这里有秀丽淳朴的苗族风景,却也伴随着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陈江山的父母以务农为生,他自己则从小放羊长大,每次上学都要步行六七公里。18岁那年,他决定和表哥一起外出打工,那时表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古筝,让他也来了兴趣。
从那以后,只要工地的活儿结束,他就跑到表哥那里“偷师学艺”,平时一有休息时间也会不停练习。他说,“弹古筝让我感到很放松,就是身心愉悦的感觉。”
经过网络的爆火之后,他没有因此有丝毫懈怠,仍然回到了青岛的工地踏踏实实干着建筑工。同时,他还经常在网上找教程学习,并开始在抖音等平台上传自己练习古筝的视频,认真对待每一个喜欢他的观众。“我现在也只靠一部手机完成创作,但是在内容上会比以前更注意,保持稳定地上传一些弹古筝和工地干活的视频。”
专注展示古筝才艺的陈江山,对身为农民工自媒体创作者的责任,更有一番感触。他说,“现在干工地的年轻人并不多,但是人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而且就算是农民工,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尽管经历过爆红,陈江山认为自己还有方方面面的事情要成长和学习,用视频给大家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