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肥肥猫
对中年人来说,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统统都是带有原罪的。
20多年前的时候电视是有原罪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电视机是造成年轻人不爱学习、无法深入思考的罪魁祸首。80后的童年是一场与父母争夺电视机控制权的战争,开明一点的父母会把“允许看一小时电视”作为孩子做功课的奖励,不怎么开明的父母回到家一摸电视机盖子发现有温度,直接大耳光子招呼。
这么多年过去了,80后好像被没有被电视机祸害成弱智,现在你想叫他们回去看电视都没人看了。电视之后又一个残害青少年的魔物是电脑,现在好像也没人提了。再之后是“上网”。这几年也不太提了,因为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上网”。
从去年开始,新一届的中年人又找到了斗争方向,比如微博上一个叫王悦微的网红班主任忧虑地在自己的社交自媒体中写道:
“(抖音)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而这些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小孩的身上。”
这话听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所谓“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若是能“叠加”到今天的孩子身上,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成年人总是低估孩子们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往往忘记了自己其实在很小的年纪已经懂事了。比起让各种迥异的文化冲击一下,我觉得一个只允许“品读经典”的世界还更可怕一些。
何况城南旧事真的有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压倒性优势?我看也未必。你要一个生活在今天的00后,对老北平的弹玻璃球、打糖锣、抓虱子的老乞丐产生共鸣和集体回忆是很难的,也没有太大意义。00后自然也会怀旧,当到了一定年岁之后他们会像当年80后怀念干脆面一样怀念逝去的青春,到时候他们自然会产生属于他们的文艺,但那需要他们有了生活的阅历,在没有之前你强迫不来。
也并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喜欢经典,抖音上夹带着浓浓的湖北麻城口音的戴建业就靠讲古诗词能有上百万赞,靠的是把古诗和当代生活相结合。所有能及时意识到过去的传播方式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失效的人,都不会过度指责抖音这种新工具的价值。
迪斯科、喇叭裤、港台明星,凡是泛娱乐的东西在我们这里都多少带有一点原罪,玩物总是和丧志沾边。这可能是东亚儒家文化倾向于把人看成生产工具而非消费者所导致,我们在贫穷贫乏里待的太久,追赶起来又太快太急,不能容忍一丁点对于时间的不充分利用。
但实际证明,没有什么能毁掉一代人,只有一批又一批跟不上时代的人胡乱批判,虽然我不迷抖音,但是如果有这么多孩子喜欢,只能证明它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很多对抖音嗤之以鼻的中年人,闲暇时间在玩着麻将,打着牌,或者对正在播放的每一部肥皂剧如数家珍,好像也并没有因为不玩抖音高尚到哪里去。况且,抖音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
至少抖音有效解决了“传播见识”这件事。
除了书本以外,有大量的信息算不上知识,只能算经验,见识,或者叫眼界。这些东西并不需要思辨或很强的智商,只需要有人告诉你罢了,告诉你你就知道,不告诉你就不知道。
这就是为什么抖音上经常看到许多生活小知识火的很,甚至黄瓜怎么拍,海底捞怎么打小料,英语单词怎么巧妙的记,都能点赞几十万。大量的“经验”过去没有人告诉你罢了。
纽约的街道长什么样,英国的校服什么样,迪拜的头等舱什么样,对很多人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见识,如果不是有人分享出来,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所以这些用户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对任何事物永远热情地保持着一种“大惊小怪”的状态。很多有些人觉得见怪不怪的东西一发到网上照样有很多人喜欢和点赞。
原先受到地域和经济水平的分割,人和人的见识有着巨大鸿沟。现在得益于技术,小到一碗面怎么煮,大到国外的风土人情,各行各业的百态都有人来传播。年轻一代的“见识鸿沟”被大大缩窄了。
也正因此如此,抖音用户普遍比微博、知乎的用户要“正能量”得多。就结婚生子这件事来说吧,微博上多的是“日常恐婚恐育”“婆媳矛盾”、“直男癌”、“彩礼”、“凤凰男”。
但是抖音基本是创意的婚礼现场对唱、和喜欢的人一起手势舞、可爱的小宝贝……哪来那么多不幸的婚姻,又哪来那么多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悔不当初呢?对最多数的大众来说,稍微有一点小美好就足够了,真没有人那么有空天天义愤填膺,咪蒙附体。
而且我发现还有一个问题被普遍忽视了,那就是——
我们普遍存在的匮乏感和孤独感是需要有内容来填补的。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知乎上的精英们那么一分钟几十万上下。在不大不小的年纪,做着不紧不慢的工作,时光一大把的人不知该干什么的人比比皆是。怎样度过这个闲暇时光?在忙碌了一天精疲力尽却又不想早早睡去感受生命的无意识,而与单方面的看剧观影的体验不同的是,抖音更像是与社会在进行沟通。外人看上去抱着个手机的“自闭”,其实背后是极度想要融入他人的渴望。
15秒视频这种最简单的方式,不仅能够有血有肉的体验了一把天南地北,富贵贫穷的他人生活。再通过评论和创作,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内心的那种融入感——看着视频,听着音乐,看着嘈杂的评论,永远有人陪着你一起笑一起闹。
其实这个问题这几年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在一线城市、高端行当里待太久不利于全面理解中国。我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但是对于传媒这块能说透的还是太少。
我们从来都希望我们的表达被围观,被欣赏,被称赞,这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感,只是过去条件和技术不允许罢了。在网络时代之前,这种表达能够被人围观欣赏的权利,注定只是属于少数人。
十几年前,表达还是掌握在精英手中,比如诗歌,小说,音乐,绘画,演讲,电影。后来KTV和选秀开遍大街小巷,于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歌手梦。门槛略微降低,但依然还有。如今时代变了,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答题也能收获不少赞和粉丝。但是能“写点东西”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依然是个很高的门槛。现在抖音把这个门槛都去掉了。
碎片化和低门槛表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从最初的微博到现在的短视频,内容制造者一步一步压缩自己的作品长度,因为大家都清楚一旦做长了就容易“太长不看”,然后进一步产生了“信息流”的概念。只有不停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才能换来高频的内容生产和自我表达。抖音降低了表达的门槛,也让所有平凡的人都看到了表达自我的可能性。
成年人应该对年轻人的喜好保持足够的宽容。
表演是一种可开发的资源,而且是一种高信息含量的资源。现在的孩子对于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成熟度远超过他们的父辈,但是,这种表达的欲望一直是被压抑的。互联网的伟大就在于:普通人的表达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除了表达欲,年轻一代的审美和趣味也同样需要中年人尊重。可惜的是,以50后为代表的这代人因为自身的局限,恰恰是最不能尊重个性差异和最不具有包容心的一代人,很多人甚至连漂亮姑娘跳个舞都受不了。能够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展示才华,其实也是给年轻人一个发泄的渠道。何况抖音上有的是芭蕾民族,钢琴唢呐,古筝汉服之类的东西,偏要抓着小姐姐的穿着和跳舞说事,让人不得不想起鲁迅的“想象力跃进”论。
其实年轻人没有那么颓废,他们比成年人更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年轻人的自制力、学习力被低估,而新生事物的危害却被高估,这说明思想解放依然是一个有时效的任务,社会若希望年轻人一往无前,就不能总是有意无意扯他们后腿。鼓励创新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年轻人的“吃喝玩乐”多一些包容心。
一点结语
改革开放已经40年,但许多人依然不明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有人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人看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以古非今的老调弹了几千年,从来都没有事实依据。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无穷无尽的变化。
像抖音等事物5年之前都不存在。而再过5年,你不知道它们又会变成何种形态。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就必须满足别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应。
娱乐化确实值得有精英自觉的人警惕,但对大众却未必是坏事,抖音是一个本身结构偏向图像和片断的新型媒介,人们会慢慢习惯于从此类媒介接受信息。大众通过这种媒介完成文化的自我生产和自我消费,甚至自我教育。
抖音的兴起是各种时代因素叠加的结果,视频符号在这里使用得驾轻就熟,许多创意也很精巧。
谁能真正做到了尊重了中国普通人的表达欲,谁就赢了。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