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正凯在演奏。
岑明峰(左一)在检查食材。 |
朱隽文在指导划艇训练。 |
郭晓星(右一)在做义工。 |
陈升(左一)在做义工。 |
过去一年,岑明峰以“地道港味食品”为卖点的“挺哥餐饮”已经做到了第5家店;朱隽文以赛艇训练为方向的初创公司有了自己的训练场地;丁政凯在《共和之地》之后又相继创作出《百年之路》《疫行者》等作品;郭玮强获得了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万迁则成为深圳首批港籍公务员……
他们专业不同、活跃领域各异,有着各自精彩的生活轨迹,且大多互不相识,却有一个共同身份:香港青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港澳籍青年开始出现在前海、河套、南山、龙岗、光明等深圳各区域,工作领域也从最初以金融、科技创业为主,逐渐拓展至文体、餐饮产业,企业和政府就业者日渐增多。
“来深圳发展后,用心融入内地城市,才能感受到这里的发展脉搏,加深了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了解。”“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深港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新的发展格局,我想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一定会庆幸自己现在作出的选择。”在深圳发展后,不少香港青年发出这样的心声。
随着“七一”将至,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4年周年。深圳也正处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圳团市委拟全面实施“青年发展型城市、深港青年创业创新之城、志愿者之城”的“三城战略”。
为进一步扶持香港青年在深圳发展,针对目前创业政策面大点多分散、缺乏集中统一的发布渠道、香港青年了解掌握难等问题,深圳近期将推出“深港青年一站通”APP,以网站、APP、小程序等形式直观展现港澳青年就业岗位、创业政策、创业基地准入条件,以及其他支持港澳青年来深发展的各项政策,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支持。
撰文:张玮 郭悦 杨溢子
1“内地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
1985年出生的岑明峰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第一次到内地生活是19岁到广州的暨南大学读财务管理专业。“2008年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港,正好遇到金融海啸,香港找工作变得不易,而内地发展机遇越来越多。”最后岑明峰在香港的招聘会上获得了一个在海口做酒店管理的工作机会。
2016年,岑明峰选择在深圳开启了餐饮创业之路,与人合伙创立“挺哥餐饮”,为大企业提供团餐,贩卖“地道港味食品”,客户覆盖沃尔玛、顺丰、华为等大型企业,目前已开了5家店。
同一年,说一口浓重港味普通话的香港中文大学硕士郭玮强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办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将香港高校的研究成果带到深圳,利用深圳的科技配套,再配合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产业链,把概念变成实体产品落地。”4年过去,郭玮强的团队已从只有2人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了20多个专利,建立了2个自主品牌,与1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保持合作。
两年后,朱隽文和丁政凯也先后来到深圳发展。
朱隽文在香港长大,1997年曾冒雨参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拥有法国、日本、香港等多地教育经历的他,此前每两三年就会来内地各大城市游历。
2017年,喜欢赛艇的朱隽文成立香港中文大学MBA赛艇队,并多次率队参加内地赛艇比赛,这让他惊叹于内地的发展速度,赛后的交流更让他逐渐认定内地发展机会满满,并开始思考如何让业余爱好成为终生事业。
2018年,朱隽文在香港成功获得第一笔创业扶持资金,他成立乐毅文化体育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开始用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赋能体育培训服务,探索体育科技。目前,公司已入驻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还在光明新区有了自己的训练场地。
丁政凯则是从2019年开始,将生活与工作的重心从香港转移到深圳。那时,他已在香港完成流行音乐制作及表演课程,并与同班同学李耀生、刘诺霖成立了Hody-Listen乐队。
2019年9月29日,这支香港青年乐队创作并演绎的国庆献礼歌曲《共和之地》在蛇口游轮母港响起,唱响了爱国爱港青年的主旋律。
2020年在机缘巧合下,万迁看到广东选调生和急需紧缺专业公务员面向港籍青年招录后,即报名参加。这名26岁的港籍男孩出生于湖北武汉,16岁随家人到香港生活并加入港籍,先后于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
“当时看到招录信息,就觉得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招的岗位与自己专业比较符合。”被录用后,近半年来,万迁已先后参与了多宗价格监管要案的处理和价格执法、公平竞争执法等,还被抽调到深圳市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现场监管组、预约信息组。
2 “这座城市
开放又包容”
从香港来到内地创业、就业,香港青年们都经历了一个适应期。
早在求学时,岑明峰已明显感觉到内地与香港的不同,包括学术文化、政治文化、教育体系、生活成本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甚至对于日常要讲普通话都不习惯,“对很多东西都感到新奇”。
刚来深圳,由于不熟悉内地交通规则,岑明峰曾在过马路时面对一个红绿灯等了10多分钟都不知道如何过去。因为不管红灯还是绿灯都有车经过,后来才知道红灯是允许车辆右转的。
“还有在餐饮经营中,内地要求厨房面积占比不能低于30%,而这样的规定放在空间相对小的香港,很多餐厅都无法达到,否则会因租金成本过高而经营不下去。”岑明峰说。
但他依旧喜欢深圳:“这是一座开放、包容、年轻的城市,全国各地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同事都很有朝气。”
而更多香港青年则对在内地发展获得的扶持充满感激。
“我们来的时候两手空空,而改变这一切的,既有深圳非常完善的产业和科技配套,也有前海对港澳青年创业的支持。在这里,我们享受到办公室优惠、企业和个税优惠、核心成员的保障房等支持。让我们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两轮融资,项目估值逾1亿元人民币。”郭玮强说。
郭玮强认为,深圳对愿意来深参与建设的港澳同胞持开放态度,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享受“市民待遇”,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这些利好政策,给了香港青年全力在内地发展的信心”。
朱隽文对此也深有同感。在河套的福田创新创业社区,他的初创团队获得了既低廉又高效的办公环境,社区的创业辅导团队还会介绍目前最新的扶持政策,并协助其整理申请材料。
“我们的公司享受了社保补贴和人才补贴等政策。目前正准备资料申请创业免担保信用贷款,这可以在不牺牲股权份额的前提下获得融资,对初创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朱隽文说。
“真的很感谢深圳政府对香港青年创业的政策补贴,这也体现出内地的包容性。”岑明峰说。
丁政凯也发现了深圳的包容与开放。“以音乐为例,大家接受的流行音乐范围很广,抖音广场舞、民谣民乐山歌等多元化音乐类型都能共存。我们会玩一些重金属音乐,这哪怕在香港也属于小众音乐,但在南山音乐节却接受度很高。”
2020年11月,丁政凯开了家奶茶店,店内设有小型舞台,每周五邀请本地音乐人、附近大专院校的院团来表演,已做过十几场表演。“深圳更多人愿意整合资源,帮助你实现目标。”丁政凯说。
3“我愿推动深港融合”
随着对内地的了解程度加深,香港青年们对“一国两制”等国家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祖国的认同感更深。
香港青年、港湾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升是2015年入驻前海的首批香港创业者之一。创业成功后,又投入大量时间为更多香港青年来深创业牵线搭桥,目前不仅为前海、南山、光明等区域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了超过300个香港团队,还当选深圳市青联委员、获得2021年深圳青年五四奖章。
“我的创业之路从深圳前海开始,对我而言这里是明镜,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向北看,我看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国家对香港的特殊照顾;向南看,我对香港的‘一国两制’有更深刻的理解。”陈升说。
“‘一国两制’是基石,否则香港1997年以后的发展就无从说起,特别是香港基本法,也让香港拥有更高度的自治和立法权。深港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新的发展格局,我想我十年后、二十年后一定会庆幸自己今天作出的选择。”朱隽文说。
在万迁看来,通过“一国两制”,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得以促进,尤其是深圳也学习到了香港的一些先进经验,香港也更加了解内地。而“广东公务员面向港籍青年招录”就是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认同感的很好方式。
“深圳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希望以后不仅仅是广东,内地更多城市都能让香港青年参与到公务员行列乃至各行各业中。通过吸引香港人才到内地工作,加强香港青年了解内地。在亲身参与内地社会建设过程中,增强对内地社会文化的认同感。”万迁说。
“我非常喜欢深圳,尤其喜欢它的创新精神,在工作中也了解到深圳相关改革政策,觉得深圳特别敢于提出对社会民生有益的改革措施。”对于未来,万迁计划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踏踏实实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干下去”。
“深港唇齿相依,香港青年应该看到在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如今,丁政凯又相继创作了《百年之路》《归心》《疫行者》等作品,并选择贴近香港流行曲的旋律和粤语来演绎,希望身边的朋友对国家有更多认知。
“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案例,让更多香港人能够看到大湾区现在的黄金发展机会。”郭玮强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香港青年来到内地,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4 “守护共同的家”
在获得更好发展空间和扶持的同时,香港青年也有了长久定居的想法。
岑明峰在创业中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我的太太来自韶关,后来在深圳落户”。他希望未来继续深耕企业团餐、熟食供应,打通供应链前后端,将港式风味带到深圳乃至内地更大的市场。
朱隽文也越来越不愿离开。“这里空间相对大些,自然环境也非常丰富,山、水、海资源众多。最重要的是,近年来港人在内地生活越来越便捷,比如港人子女可以入读公立学校,可以参加社保,可以用居民证乘坐飞机与高铁等。”疫情发生后,朱隽文已举家搬到深圳,并选择让孩子在深圳读书。
“我的心愿则是在深圳河上举办一场深港青年水上运动嘉年华,借运动之名加强两地青年的交流。”朱隽文说。
更多香港青年也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
香港龙岗青年总会主席郭晓星也是较早来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如今他除了经营公司业务之外,还加入青年社团,致力于推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并担当深圳首个“港澳青年团体志愿服务队”队长。
“香港青年生于中西方文化荟萃的国际大都市,既背靠祖国,又面向全世界,只有增强了解中华文化,才能使自己更有自信。只有关切国家发展,对国家有情感,才能做大事。”郭晓星说,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香港龙岗青年总会每月都会定期组织香港青年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举办中华典籍读书会、毛笔字书及书画活动等。
过去一年多,很多港青因疫情原因未能赴港与亲人团聚,郭晓星亦是其中一员。虽与家人分隔,但在他看来,长居深圳,用心融入内地城市,才能感受到内地发展的脉搏,加深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此次5月21日深圳疫情发生后,当深圳团市委第一时间发出《抗疫在行动、青春显担当——致全市广大青年和共青团员的倡议书》后,在深发展的香港青年也纷纷主动请缨,加入到支援疫情防控一线队伍中。
“深圳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深圳市民热情而友好,深圳和香港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我们也希望尽绵薄之力,共同捍卫这座城市,保卫家人和朋友。”香港青年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