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展昨天闭幕,但在参观者心中,这只是形式,它呈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之美永不会“闭幕”。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综合性航空航天与防务技术盛会,两年一届的中国航展阶段性地展现了我们在相关领域的辉煌成就。作为长年“追展”的老观众,记者眼里的本届航展又有哪些“吸睛”之处呢?
图说:歼-20歼击机傲然掠过机场上空
歼-10B和歼-20“一样帅”
若用数字来统称解放军最新飞机,那就是“20”,歼-20、运-20、直-20乃至传闻中的“轰-20”,其中歼-20和运-20已公开展示了自己的非凡能力。而从新闻角度看,今年航展风头最劲的飞机的编号数字却是“10”——安装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歼-10B验证机。
航展开幕式上,歼-10B先于歼-20升空表演,时长才15分钟,可亮出的本事得用“震撼”形容,“眼镜蛇”“落叶飘”(俗称“摊煎饼”)等匪夷所思的过失速机动动作一个接一个,光“眼镜蛇”机动就重复了三次。精彩的特技表演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不断传出尖叫声,有位外国女记者眼睛瞪得溜圆,并且用手捂住嘴巴,显然是感到不可思议。很快,这架歼-10B成了“网红”,记者用手机拍的一段视频,虽然画质很差,但发上抖音后,却也获得10多万点赞,“感谢歼-10B”,这是自己能想到的唯一话语。
推力矢量发动机,简单来说是尾喷口允许偏转一定角度,改变推力方向,让歼击机拥有非常规机动能力。通俗讲,有了它,歼击机在空中想怎么飞就怎么飞,进入“准自由”状态,对飞机来说最可怕的“失速螺旋”威胁也由此被消弭于无形。当然,推力矢量发动机不是让歼击机去耍酷,而是让其迅速改变机头指向,用机载雷达锁定胆敢尾追的敌机。比如在格斗中,装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歼击机可以“零半径”转弯,瞬间发射导弹打掉敌机,胜率会提高数倍。
歼-10B验证机的公开展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推力矢量技术的国家,接下来,随着相关技术成熟度、可靠性不断提高,相信要不了多久,推力矢量发动机会像其他新装备那样在中国歼击机上普及,带来整体战斗力跃升。
图说:歼-10B验证机上演“空中芭蕾”
图说: 空警-500预警机是中国国土防空作战指挥的重要力量
“中国创新”魅力足
航展七号馆是中国航天科技等展商的大舞台,那里的新面孔也不少,尤以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长征九号(CZ-9)重型运载火箭、彩虹-7隐形无人机周围聚拢的观众最多。
这次披露的空间站核心舱实际是1:1的工艺验证舱,状态与实舱基本相同。按照计划,中国未来空间站将成为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太空实验室,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现场讲解员描述,三舱组合体重约66吨,额定乘员三名,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六名。而核心舱轴向长度16.6米,大柱段直径4.2米,小柱段直径2.8米,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部分,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现场观察,核心舱有三个对接口和两个停泊口,其中对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停泊口用于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另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此外,空间站核心舱还配置了空间机械臂和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其中前者用于在轨组装和舱外作业,后者能降低空间站对损耗物资的补给需求。运行期间,空间站由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
要把庞大的核心舱等组件送上太空,大火箭是不可或缺的“天梯”。离核心舱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排运载火箭模型,个头最大的便是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根据设计,长征九号高达近百米,芯级最大直径达十米级,捆绑四个直径五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4000多吨,起飞推力将近6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可达140吨。目前,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攻关已取得诸多突破,比如世界第一件采用整体锻造技术的10米级铝合金环件、500吨级推力的发动机燃烧室试验件已经诞生。未来长征九号定型后,中国能密集展开载人登月、奔赴火星、深空探测等航天活动。据了解,长征九号的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5-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2-44吨。按照任务规划,长征九号将于2028年前后首飞。
除了“问天”的航天器,同在七号馆的新式无人机也有特殊的本领。首次展出的彩虹-7无人机有着和外国B-2轰炸机类似的飞翼布局,结合高效率的涡扇发动机,可在高危环境下隐蔽出击,执行持续侦察、警戒探测、防空压制、作战支援或直接攻击高价值目标等任务。在该机对面,彩虹-10无人倾转旋翼机也很有看点,它结合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点,既能像直升机那样灵活机动,也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飞行,这正是“中国创新”的又一表现。
图说:长征九号的身材在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很“出众”
地面装备呈现新特点
这些年,中国航展在地面装备展陈方面进步很快,不仅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就连参展企业来源也更加多元,体现出“军民融合”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中国制造产业的完整实力。
作为中国地面装备开发的“龙头”,兵器工业与兵器装备两大集团带来了一整套陆军作战武器系统。其中,头一次亮相的型号是SH11型轮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及VT5改进型坦克,后者在外观上的最大变化是炮塔外形改成多面体结构,而且车头大灯也改成LED形式。
长期从事船舶领域的中船重工在地面装备研制方面则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它推出的中口径自行高炮采用罕见的10×10轮式底盘,确保了有效的越野机动能力,大型炮塔内装有76毫米高炮及完善的相控阵搜索雷达、光电火控系统,表明该炮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有意思的是,这门高炮采用与转轮手枪相似的转膛结构,就是用电力让炮膛转起来,轮流对准炮管发射,令射速显著提高,提高目标毁伤概率,这比国外传统中口径高炮强悍多了。
作为“民企参军”的代表,三一重工带来了多款轮式、履带式无人装甲车和轻型高机动防雷装甲车,还有一款绰号“海蛟”的三轮两栖艇。无人车的优势在于不用担心人员伤亡问题,适合在高威胁环境下冲锋陷阵。这些无人车都装有武器,既能自成体系作战,也能与有人战车协同行动。同为民企的高德红外则主打自己的新概念QN-506火力支援车,它的“精髓”不是经典59式坦克底盘或集成到炮塔上的机关炮、导弹等武器,而是高德红外做到“自主可控”的红外成像及光电火控技术,战场态势感知与指挥控制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城市战环境下能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民企参军”、跨界发展正成为中国武器装备开发的大趋势,将为国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图说:“天哨”传感器无人机,让雷达天线犹如面膜一般“贴”到载机上,专业术语叫“共形”,这意味着飞机能基本保持原貌,不必为了安装天线而“大拆大建”
电磁空间传捷报
现代战争,“逢战必电”“决战电磁空间”是各国军队的共识。本届航展上,中国企业展出大量军用电子、信息化产品,展现了超群的技术水平。
中电科38所推出的“天哨”传感器无人机,特点是将相控阵雷达天线与载机平台实现“共形”,“如同把雷达天线‘穿’在飞机身上”。“天哨”巧妙地把天线嵌入机体蒙皮之下,不必再像传统预警机那样总得背上“大蘑菇”或“平衡木”模样的巨型天线罩,使飞机获得更好的气动外形,提升飞行性能,同时这种共形天线可有效扩展雷达天线孔径,提高探测距离,并腾出机体内部空间,以便安装其他设备或增加燃料,使有限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被誉为“中国雷达工业老母鸡”的14所推出了机载三面阵雷达,相比传统机载雷达只能搜索前面一个扇面而范围有限,新雷达的探测范围可达300度,几乎具备全向探测能力。这样,战机在不改变飞行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对侧面以及侧后目标进行探测,大大提高了态势感知能力。此外,三面阵雷达还能进行更好的功能分化,让战机同时具备搜索、跟踪、电子战和通信能力。可以说,“中国之眼”将更加明察秋毫。(文中图片来自新华社、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吴健 通讯员石宏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