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截至,八民子女同心协力,汇集发展壮大动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服务和新的发展格局取得更大成就,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创造高质量生活取得更大突破,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
高质量发展“四重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综合实力提级进位,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迈入“十四五”,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形成产业多元发展多点支撑局面,推进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加快建设“海上福建”,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创新、数字、海上、绿色”将奏响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四重奏”。
在创新方面,目前,福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400家,初步形成福厦泉沿海科技创新走廊。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形成集成电路和光电、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石化一体化、高端装备等21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福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
在“数字福建”建设方面,2020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5%;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基建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5G基站实现县级以上区域以及重点乡镇全覆盖,城区基本实现“千兆到户”能力普及;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全省依申请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8%以上;远程医疗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83%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保障卡覆盖全省城乡居民,智慧旅游实现全省联网。
近年来,福建陆续出台关于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数字丝路、人工智能、5G、平台经济、线上经济、高清视频、电子竞技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下一步,福建将重点抓平台建设、抓招商引资、抓场景应用、抓产业转型、抓数据开发。
在“海上福建”建设方面,2020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占GDP比重23.9%;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居全国首位;近岸海域国考点位优良水质(ⅠⅡ类)比例82.9%,同比提升5.8个百分点。福建正推动全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加快建设“海上福建”。
围绕“到2025年建成海洋强省”的总体目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福建省发改委牵头编制了《“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明确近五年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福建将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加快渔港项目建设、加快“智慧海洋”建设,以此加快推进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完善。同时,培优做强水产种业、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加快水产加工业发展、有序推动渔旅融合发展,以此做大做强渔业产业。
绿色经济方面,2020年,福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97.9%,九市一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8%,森林蓄积量7.2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8%,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
下一步,福建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用足用好“改革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6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迈大步走前头。
聚焦“重点领域 关键环节”,福建自贸试验区着力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构建了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新格局。在投资体制创新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缩减至30项。创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从企业设立到注销退出的全链条改革;创新关检“一站式”查验、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原产地签证改革、国际船舶联合登临检查等,大幅提高通关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实行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制,降低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和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门槛,企业融资更加便利。完善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设立自贸区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实现行政、司法、海关等保护有效衔接,打造知识产权友好型自贸试验区。
聚焦“治理体系 治理水平”,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查找短板弱项,着力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有效提升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构建适应市场运行规则的服务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持续取消、调整、下放省级审批权限。探索实施“证照联办”“一企一证”“证照分离”改革。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公示和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一窗办”“网上办”“马上办”。政企联合推动低压办电“零投资、零等待”。试点开展合作制公证机构。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推进法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打造自贸试验区法务先行区,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今年,福建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各方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坚持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应通尽通、能通先通,不断落实台胞台企优惠政策,努力打造台胞台企在大陆的第一家园。
以通促融,建设“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的第一家园。
今年,福建着力提升闽台经贸合作畅通,闽台经济融合迈出更大步伐。上半年,全省新增台资项目702个,同比增长24.9%;实际利用台资19.84亿元,同比增长7.8%;闽台贸易额497.7亿元,同比增长28.4%。
对台货物中转通道作用显现。莆田市罗屿港口9号泊位完成40万吨级码头竣工验收。平潭开辟平潭—台湾海空联运通道,二桥三线通道项目通过验收。
以惠促融,建设“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的第一家园。
积极落实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截至目前,中央“31条措施”在福建落实率已达100%;中央“26条措施”和“农林22条措施”在福建先行实施各有20条;福建省“66条实施意见”全面落实,“融合发展42条”落实率达92%,公布第一批225项落实同等待遇清单。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建设“数字第一家园”一体化服务平台、中小台企服务中心,台胞医保服务中心增点扩面,各设区市均在“12345”便民服务平台开设涉台热线并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受理相关服务事项6400多件。
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出台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推动设立闽台青年乡建乡创驿站和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目前,全省累计有300多名台湾青年建筑师参与乡建乡创事业,服务覆盖170多个村。同时,已有5661名台胞在闽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
以情促融,建设“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园。
发挥文化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对台交流。今年,福建计划举办“两岸一家亲·同胞伴我行”海峡两岸题材歌曲征集评奖活动、首届闽台青年(福州)古厝文化传承研习营等170多场次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促进闽台交流。除积极筹备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品牌活动外,福建不断加强涉台交流基地发展联盟建设,新批3家省级交流基地。目前,福建已有国家级、省级各类两岸交流基地83家。
福建台港澳系统结合党建活动,开展“我为台胞台企办实事活动”,成立多个调研组,深入台胞台企聚集区,在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提供服务。
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打造民生暖色,铸就成色十足的高品质生活。
福建全面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开展护校安园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国,让生态“高颜值”成为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的底气。
福建全面统筹,精准发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出台扩岗留工稳就业“14条”措施,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85万人。
在教育领域,福建制定加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加快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健康福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福建统筹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闯出一条医改新路,建成投用一批医院,以优质医疗资源的稳步扩容助力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形势下,福建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组织优势、做好产业衔接、坚持政策引领,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努力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压稳压实,让乡村生活充满更多诗情画意。
推进文化惠民建设。近年来,福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民阅读、农家书屋、“三下乡”“百姓大舞台”融入百姓生活;线上线下开展“舞动中国梦”广场舞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福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多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享受高品质生活。
数据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