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围绕着39岁的女人陈嘉玲展开。
一边,是她童年的回忆。
另一边,是她现在的处境。
人到底是怎么活成了今天的样子?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也是陈嘉玲对自己的拷问。
主演阵容,清一色近来话题度极高的实力派。
金马影后谢盈萱(《谁先爱上他的》);金马男配陈竹昇(《大佛普拉斯》);实力小生温升豪(《我们与恶的距离》);从小看到大的荧幕熟脸夏靖庭和出身“兰陵剧坊”的老戏骨杨丽音。
过半数,都兼具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
从上至下:谢盈萱,陈竹昇,温升豪
用导演的话说,几个好演员“膝盖跪烂来请都值得”。
话糙理不糙。
如果说别的电视剧是挑细节来夸,本剧中的演技则浑然天成,没有一处演员取代了角色。
无论是20年前吵吵闹闹的一大家子,还是20年后形单影只的陈嘉玲,呈现出来的都是几代人共同熟悉的家长里短。
女主角谢盈萱就形容——“这是最像我的角色,在自信和自弃间转圈,却被戏里经历的童年所治愈。”
那陈嘉玲是个什么人?
前半段人生在台南长大,后半段岁月在台北拼搏。
一技之长是摁快门的关头紧急闭眼。
成为全剧笑点的“梗”之一
39岁时,混到了如下成果。
“董事长特助”:24小时在线包办公事私事杂事的女佣级助理。
老板召唤;老板夫人召唤;小三召唤,通通照办。
全过程低声下气,尊严无存。
“感情稳定的伴侣”:交往四年半,男友变室友。
说个段子。
热恋时,“生理期”是增进感情最大的阻碍。
激情磨灭后,“生理期”是化解尴尬最大的救星。
房门一闭,两人喜滋滋的投向了杂志和《星球大战》。
“出手大方的排场”:前男友的婚礼,面不改色的包出一万二的礼金。
前提是,她得知大学时的“死宅”逆袭变帅,娶了知名美女作家,在一对新人的注视下重新塞了钱。
最后,发酒疯的陈嘉玲,在一堆同事好友的注视中上爬上了的士。
背后还被附送了一句,“二十岁喝醉是可爱,四十岁喝醉是可怜。”
39岁,陈嘉玲活成了“四不像”的模样。
无房无车无老公无小孩,连真性情也跟着丢了。
别人都假设她应该过得好,就只能假装比他们想象中过得更好。
一句话总结一辈子,太不公平了。
起码对小时候的陈嘉玲,青年的陈嘉玲,甚至几年前的陈嘉玲都不公平。
过去的她们,哪里会想到在递棒交接中落得“俗女”的等级?
烂摊子一来,陈嘉玲的思绪会忽然飘远。
人生要是由无数个选项构成,那她的答案就是从目睹别人的选择开始。
结婚这件事,得说到二姑姑头上。
二姑姑人美心善,又是教师,按理说不该愁嫁。
坏就坏在她的倔脾气上。
二姑姑认为,结婚不等于“嫁过去”,而是双方在自我意志下建立一段平等的婚后关系。
所以婆家质疑她的生育能力,提出先做检查再完婚,是一种变相的羞辱。
婚礼在即,二姑姑顶着压力解除了婚约,决定一人赔偿礼金,独自抗下男女双方家庭的谴责。
阿嬷大哭,阿公沉默,弟弟和弟妹暗地里叹她傻。
从头到尾,二姑姑都隐忍不语,一步一步的按着心意走。
唯有一次,小嘉玲看见了二姑姑的眼泪。
媒婆最后的调解会上,一言一句的劝说压下来:“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
二姑姑劈头盖脸地直接让媒婆闭嘴,她只问一句,阿德怎么不出面?
男方家长知道结婚无望,默认两人也无需再见面。
回去的绿皮车上,二姑姑的泪水一颗颗掉下。
嘉玲隐约感到了时代对女人的恶意,发现了二姑姑的独立与坚强,却没明白极端选择的背后,二姑姑做出的一把赌注。
她以婚姻为筹码,以自尊为台面,逼迫软弱的爱人在感情中给予正面回应。
不是不爱,是不能将就着爱残缺的自己和他。
多年以后,陈嘉玲才知道,婚姻不是阿嬷口中的二选一。
贫穷或是富有、丑陋或是帅气、安静或是吵闹...
幼年陈嘉玲可以说选个富有的逗阿嬷开心,也可以转头就说喜欢电视里帅气的杨过,把阿嬷气的直喊“不能喜欢残疾人”。
但真相却是,阿嬷也定义不了哪个选项好或坏,比如“闷葫芦”阿公,有时也意外的温柔。
一个大选项里,往往包含着很多小选项。
犹犹豫豫中,有些是由爱而生的妥协,有些是不可退让的原则。
最后的判断,像天秤的平衡,不看整体的轻重,只留意斤两的微差。
它们,才是现实和自我中不可消除的差异。
多年以后,二姑姑终生未嫁。
陈嘉玲也拒绝了强势的婆婆的阴影下,情感变淡的男友的求婚。
没有童年的记忆支撑,我们和陈嘉玲本人都难以理解她。
放着一锅熟饭不要,跑回地里当小麦?
可一旦唤醒了启蒙时的初心,因果也变得简单了。
曾经觉得二姑姑执着又勇敢,今天面临类似情况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延续下去?
毕竟,这是幼时嘉玲和39岁的嘉玲共同的选择。
观察大人会影响日后的选择,而还有一种,是成为大人“选择”中的选项。
小嘉玲还傻乎乎的和表姐耍的时候,她没留意到母亲和大姑姑的“宫斗”已经如火如荼的开演了。
皇帝,自然是深谙此道的外婆。
城里矜贵优雅的大姑姑和穿戴粉嫩的表姐拉风登场前,母亲必有反常。
换上正装和小黑高跟,给小嘉玲准备好裙子,看镜子的频率远高于电视,甚至偷偷用了外婆抽屉里的一管口红。
大姑姑一到,硝烟即起。
两个女人间,举手投足都是“戏”。
母亲用从容的气质掩盖自卑寒酸的里子,大姑姑用肆意张扬的指点体现富者的讲究。
备战的状态的母亲千算万算,没想到折在了小嘉玲身上。
她先用“女孩眼里最美的女人装”的审美,穿了母亲跳土家舞的印花袍子。
疯疯癫癫的小嘉玲和斯斯文文的表姐一对比,谁是“模范”高下立见。
但小孩哪想这么多。
和谁有话聊,就找谁玩,是非输赢全抛脑后。
哪怕英文对话里听不懂“favourite”;跳棋比赛里母亲帮忙作弊却仍输给了第一次玩的表姐;大姑姑每次都以“好可爱”暗讽嘉玲的傻气...
在小嘉玲看不见的角落,母亲的尴尬与委屈洒了一屋子。
奶奶偷偷从抽屉里拿出那管口红,说是日本货,特意留给大姑姑。
大姑姑打开盖子一看,惊呼,“这是风尘女子才能用的艳俗色号”。
带着一嘴口红的母亲该是什么心情?
是难过奶奶的偏心和她认为好东西只配大姑姑的私心,还是大姑姑瞧不上的,自己却视若珍宝?
而“女人的战火”终于波及到了孩子。
小嘉玲带着表姐去打球,意外伤了脚。
表姐确认过小嘉玲是否要回家后,就和她的一群伙伴叫叫嚷嚷吃冰去了。
小嘉玲气不过,回家告状,称表姐伤了自己的脚。
本来是是件小事,但一家人的反应却一笔带过,没有她想象中的惩罚。
这和自己犯错的效果差太多了吧。
陈嘉玲突然发现,偏袒会在实际生活里产生这么多差别对待。
被选择的人,“存在即合理”,就算戴上眼镜也是因为学习用功。
被抛至一边的人,“存在即错误”,想佩眼镜是为了爱美或玩乐。
明白真相之后,大人也许选择隐忍,小孩则会选择反抗。
众目睽睽下,陈嘉玲顶撞了外婆。
事情看似闹得更大,微妙的一幕却悄悄发生在了背后。
门框一侧的母亲注视着女儿,流露出赞许的表情,像是在欣慰她替自己出了一口气。
可陈嘉玲看来,快乐的暑假也因此变了味。
两个天天腻在一起的小人,现在谁也不理谁。
偶尔笑着对视上了,视线也会马上转移。
所幸,小嘉玲的童年里,并没有真正的“恶人”。
小孩儿眼里的人情百态,真实却简单。
一个夜里,嘉玲陪着怕黑的表姐上了厕所,就能和好。
等到暑期尾声,表姐走时,嘉玲看到了她留下的娃娃和道歉,哭着追了一身车尾气。
而阿嬷,也不是真的偏心。
正因为她比谁都了解长女强势骄傲的作范,才给足了她面子,避免正面冲突。
私下,阿嬷也体恤小媳妇的辛苦。
她的抽屉里,藏有两管口红。
阿嬷想着,艳色的适合城里招摇,浅色的合适乡下的低调。
等大姑姑一走,她就把另一管塞给了母亲,还赶紧让其把大姑姑“勒令”丢掉的猪油等不健康的酱料捡回。
最后的最后,两个早已有了默契的女人,在厨房对视一笑。
诙谐,有趣,又带点感动。
不知不觉,39岁的陈嘉玲身上的伤痛,被过去的自己和家人所治愈了。
她也在回忆里,慢慢重新熟悉了自我。
一家人鸡飞狗跳的温馨琐碎里,进化出一个“俗女”。
但“俗世里的凡人”又真的不好吗?
它涵盖着众生各色的喜怒哀乐,也最容易在平凡之中呈现出各自的闪光之处。
二姑姑,大姑姑,弟弟,母亲父亲,外婆外婆,青梅竹马...
这些现在看来的“俗人”,小时候却是另一番向往的“高大”模样。
他们没有变,只是我们从最了解自己的人,成了最无法放过自己的人。
不够优秀,不够成材,不如同龄人等等,所有的苛责比较,都让人不可免“俗”。
《俗女养成记》,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和解。
成年的陈嘉玲在“倒退”,幼年的陈嘉玲在“成长”。
每个时期的她,好像都不是上一个时期设想的样子。
但人的一生,过得满足比过得成功更容易定义。
亲人留下的羁绊陪伴着陈嘉玲,让她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
当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在无数个瞬间重逢,并握手言和时,才有了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