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不仅数量庞大,同时也是上古时期各大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由图形到笔画的演变,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经做了规范,但是,仍有一些生僻字会经常出现在生活当中,今天,小家就来说说西安那些“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的地名。
亘垣堡(gènyuánbǔ)
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东关南街内,东起龙渠堡西至蔡家巷,是一个全长只有200多米的巷子。亘垣堡很短,但这里也曾是村庄,明代前这里东部的田间有一段唐代古城墙(现西安交通大学院内),据说为唐兴庆宫西侧宫墙,而这处田地属于该村,“亘垣”即为古城墙的意思,所以得名亘垣堡,亦叫古垣堡。
值得一提的是,亘垣堡6号存有建于1891年的郗家老宅,这座清代老宅,曾是著名法学家郗朝俊的居所,为两层木质结构,曾列入碑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笃(dǔ)臣巷
位于大明宫丹凤门正南面,北起自强东路,南至树雄巷,靠近西安火车站,笃臣巷同样是一个只有200多米长近5米宽的巷子。据说因为清朝有一位自称忠臣的人在此居住,因而得名,但这种说法没有史料可以佐证,至于“忠臣”是谁,更是很难考证了。
解放前,在解放前曾叫过南张家巷,巷内原有三座庙和几间土坯房,其中有座庙里供有“瞌睡佛”,据说抗战时常香玉曾在这里给难民“舍饭”,而住在土坯房里的是当地的杨姓农民,现在仍能看到当时留下的一些柱础石。
胡亥(haì)墓
原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村南缘台,现已开辟为秦二世皇帝陵遗址公园。胡亥即秦二世,公元前207年被权臣赵高胁近后自杀,后以庶人礼仪葬于周杜国属地。
胡亥墓为土筑圆形,封土堆直径25米,高5米,墓北有3米高石碑一座,碑面阴刻“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圜(yuán)丘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南侧,现已开辟为隋唐天坛遗址公园。圜丘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为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
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全部用土夯成,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用来登顶的陛道,向12个方向辐射,暗指天上的12个方位,其中正南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圜丘遗址于1999年发掘出土,2014年规划为遗址公园,2018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
红埠(bù)街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是一条长约400米的东西横街。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红埠街地处隋文帝所建大兴城遗址范围内,今红埠街中段北侧莲湖公园南墙的高台,正是承天门遗址。明代时,称为中所坊第八小街,清代时街名改为红阜街,意为红色的土山,据相关资料,因这段皇城的城墙被烈火烧过,颜色呈红色,至清代仍有遗址土堆,故而得名。
裴家埪(kōng)
原指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道村落,与航天大道与西安航天民用产业基地接壤由裴家堡和北堡二村组成。相传,有一位裴姓道人在两崖之间建了一座庙,当地人称这种地形为“埪”,清嘉庆《咸宁县志》将裴家埪和北堡统称裴家埪。
村内原有长方形城墙,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50多米,墙高6米,厚1.5米,有东门、西门两个大门,周围有城河,宽4米、深1米多,新中国成立前已不存在。
渼(měi)陂(bēi)湖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城西2.5公里陂头村东南,现为渼陂湖景区。渼陂湖盛于唐代,因地处京畿之地,交通方便,同时两岸环堤泓波荡漾,世称“关中山水最佳处”。元代废为水田,明末时养鱼种莲,游人日渐增多,但仍不能泛舟。
1983年,户县人民政府重修渼陂湖,架曲桥、修亭台,湖心重建空翠堂,游船飘戈,游人逐渐络绎不绝,成为西安近郊一处具有湖光山色的风景名胜区,并于2016年,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主脉,启动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萯(bèi)阳宫
萯,也有读作fù,遗址位于在今西安市鄠邑区县城西南11公里处,渼陂湖北岸,芈月丈夫秦惠文王时建造,。据史料记载,秦国宦官谬毐(làoǎi)因得到始皇母亲太后赵姬的宠幸,预谋发动政变,后被秦始皇判以“车裂”并灭九族,同时把生母太后由凤翔迁到萯阳宫囚禁了起来。
遗址现有飞檐式歇山顶楼亭一座和楼房七间,现存石雕白泽兽一对,保存完好,宫北有护卫宫殿的秦军开凿的“饮马池”,另宫内原有碑石七通,现仅存二通。
潏(jué)河
发源于长安区秦岭北坡的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是著名的“长安八水”之一。古称泬水,潏其读音为jué,而非yù,属于地名水名的专用读音,且遵从古音及当地读音。
唐代以前,潏河是樊川沿今皂河流向,北绕汉长安城西入渭河;后潏河改道入交河汇入沣河,今属沣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系渭河的二级支流,现为潏河湿地公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