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整个人都沉浸在书中
4月17日10时许,在位于市区和平路的新华书店一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马扎上看一本《辞海》。《辞海》摊放在双膝上,他用右手食指逐行划过里面的文字,嘴里轻声念叨着,神情十分专注。
看到记者掏出相机准备拍照,老人下意识地摆摆手,笑着说:“别照了,别照了,老啦!不上相了!”眼前这位老人名叫王绍芳,今年92岁,耳不聋,眼不花,生活完全自理,最爱去新华书店读书。最近一个多月,他几乎每天都去新华书店,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人读书的视频被本报发布在抖音号上,截至昨晚8时,受到35.6万网友关注,点赞数达5.2万。
白发苍苍的他成了书店一道风景
“这位老大爷经常来,每次都自带马扎,一坐就是一上午,临近中午才走。”谈到王绍芳,新华书店一名工作人员说,以前,老人每周来一至两次,今年3月中旬后,几乎每天都来,由于来得频,同事们对他印象很深。
“我这个人不喜欢打牌啥的,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王绍芳边说边站起身来,指着新华书店西北角说,那是医药类书籍的区域,然后又指着另一个方向说,那是综合类书籍……他对书店的了解如同在自己家。
采访中记者看到,每当看见有人为找不到书而犯愁,老人都会主动上前帮忙。当对方向他表示谢意时,他总是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
身着旧式服装,头顶苍苍白发,读书时神情专注,自带马扎……这些专属于王绍芳的元素,让他成为新华书店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么大岁数耳不聋,眼不花,还每天来读书,大家都很佩服他。他每次来,都会吸引很多人围观。”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如是说。
这些都是他的宝贝,记录他学习的痕迹
家中的一本《辞源》被他翻烂了
在新华书店众多书籍中,王绍芳独爱字典词典。每次来这里,他多半先去字典词典区,在这里看够了,便提着自带马扎去别的区域,所以,他在字典词典区待的时间是最长的,这里稍许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今年春节过后,他发现这里的一本《四角号码字典》没有了,推测节前被一男子买走了。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细心,是因家里也有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那是他年轻时候买的,现在很少有人用这种查字法了。
王绍芳只读完小学6年级,此后因家境困难再也没上过学。王绍芳很喜欢读书,用他的话说,没别的特殊原因,就是喜欢。因为没钱买书看,他就跟朋友借书看。由于朋友不催着还书,他常选择在天落黑前看,为的是给家里省点灯油。看的书多了,里面有很多字不识,便想到了查字典。久而久之,他跟字典结下不解之缘。
至今他仍清晰记得两件与字典有关的事儿:一是买的第一本字典是《四角号码字典》,二是背着妻子花12元买了本《辞源》。《辞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他“挪用”村里发给他们家的20多元钱,在环翠楼附近的地摊上买的,当时这12元钱能买100多斤粮食,可供全家八口人吃20多天。因为感觉自己做得有点自私,这件事他一直瞒着妻子。
平日里,只要看到不认识的字,他就记在纸上,然后查字典。这么多年来,他对多音多义字最感兴趣,所以记得最多,查得最勤。
在老人家里,记者见到了这本《四角号码字典》,还看到了《辞海》、《辞源》、《新华字典》等,它们都很破旧,甚至有的封皮还掉色、脱落,尤其是《辞源》都被翻烂了。王绍芳说,不去书店的日子,他就在家翻看这些字典词典,对他来说,它们都是宝贝,是自己学习时留下的岁月痕迹。
自带马扎,坐在书店一角聚精会神地看书——这是威海92岁老人王绍芳的日常。王绍芳是威海众多爱书人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书香威海的内涵。老人在书店看书的视频被本报发布于抖音号后,受到35.6万网友的关注。
新华书店搬到哪他就跟到哪
说起自己与新华书店的渊源,王绍芳如数家珍。
王绍芳说,市区自打有了新华书店他就去,从当年的三角花园到如今的和平路,新华书店搬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至于原因,他这样回答:“那里的书多”。
以前,因忙于地里的活儿,王绍芳都是抽时间去新华书店。2009年,老伴去世后,他去新华书店的次数多了起来。今年3月中旬之前,他多是一周去1-2次,3月初,他因病住院10多天康复后,几乎天天都去,风雨无阻。每天8点半,他背着马扎从居住的高区田和街道佛顶山社区出来,乘公交车去新华书店,到的时候9点,看到11点半,便准时离开。
谈到自备马扎,王绍芳说,那个时间点乘公交的人多,为不麻烦别人倒座位给他,就带个马扎,遇到人多,就找个地方放下马扎坐下。自带马扎还有个好处,尽管书店提供座位,但毕竟人多座位少,自己带个马扎,想去哪里,提着就去,去了放下就坐,很方便。
王绍芳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很孝顺,对他爱去书店读书,除了担心他乘公交有闪失外,其他的都由着他的性子。
王绍芳说,老伴去世快10年了,自己年岁也大了,所以他必须给自己的生活找点乐子。再说了,常读书,既锻炼了记忆力,又延缓衰老,何乐而不为呢。
“我享受每天都可以看书的生活,感觉很幸福。”王绍芳由衷地说。(威海晚报记者 周颖 文 姚威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