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点开这篇文章是为了《但丁密码》里那个神秘的梗,你不会失望。但是,为了说好这个梗,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部影片。
《但丁密码》改编自世界顶级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作品《地狱》。如果单纯用好不好看来衡量,答案很肯定,两个字:好看!然而,对于丹·布朗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和朗·霍华德这样的奥斯卡大导演来说,这样的好看还是太普通了。
力有不逮的《但丁密码》
除去历史、文学、艺术、密码、符号的外壳,《但丁密码》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好莱坞悬疑片,布朗作品的几大经典特色在其中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布朗特色1:从大众关注的热点入手
该片一如既往地仍从大众关注的热点入手,这次的主题是:环保。然而,无论是源自布朗的故事内核,还是霍华德影片开头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总能让人分分钟想起刚上映不久的科幻片《寄生兽》。同样是人口过剩,同样是极端分子偏执的削减人口、拯救地球,《寄生兽》里是制造吃人的怪兽,《但丁密码》里则是制造瘟疫病毒,而两部影片开头客观式的问题陈述几乎如出一辙。
偏执狂科学家,本片以他关于“人口过剩”的演讲开头
布朗特色2:招牌式的密码、符号
隐藏在古典名作中的密码、符号,是布朗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但该片中,原本有着招牌地位的探秘并不突出,甚至有“点缀”之嫌。
《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都是从古典名作中发现密码,《但丁密码》里则是犯罪分子为了隐藏密码人为地改变了名家作品——罪犯对波提切利的名作《地狱图》进行了数字化修改,增加了十个字母,一名瘟疫医生,一句语焉不详的谜语。这样的难题,只要是熟悉文艺史并擅长“找不同”的人,都可以去破解,似乎压根用不着去惊动罗伯特·兰登这个有着“行走的百科全书”之称的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
著名画作“马西亚诺之役”:兰登和西恩娜在寻找线索
布朗特色3:对科学与宗教的思考
出生于科学与宗教和谐共处的家庭中的布朗,作品里充满了对二者的思考。这一点,《天使与魔鬼》中表现的最为直接:“光照派”由受到宗教迫害的科学家组成,他们发誓要对梵蒂冈复仇,而复仇的终极武器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产物——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的“反物质”。风靡世界的《达芬奇密码》,则通过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在神圣的基督与密码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支点。
《但丁密码》基本就没宗教什么事儿,只是通过人口过剩与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对科学进行了哲学的反思。
布朗特色4:秘密组织
秘密组织赋予布朗作品神秘、隐异的奇特色彩。它们或是神秘的宗教组织,如《达芬奇密码》中的郇山隐修会、天主事工会,《天使与魔鬼》中的“光照派”,《失落的秘符》中的共济会;或是高度机密的国家组织,如《数字城堡》中的美国国家安全局、《骗局》中的美国国家航天局、美国国家侦查局、美国太空署北极科研基地、三角洲特种部队,等。
《但丁密码》中也有一个秘密组织,叫作“财团”。然而,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财团”的神秘色彩就淡了很多,它更像一个私人企业,不择手段替客户完成各种任务并以此盈利。
除了布朗特色并不突出,《但丁密码》还有一个最最最俗气的地方,即“小人物拯救地球”这种被好莱坞用烂的套路。你也许要反驳说,罗伯特·兰登可不是小人物,人家是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呢!然而,别忘了,故事一开头,作者就很俗气地让这位教授失忆了。
病床上失忆的兰登教授
所以,好看是一回事,level是另外一回事,比起《达芬奇密码》,《但丁密码》真的也就那么回事儿。不过,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本片最有价值的地方,是给大众又提供了一个全民挖掘寻宝的娱乐机会:但丁、波提切利、瓦萨里长廊、碧提宫……这些很有逼格、有点绕人又略嫌烧脑的梗,光是说一遍也蛮高大上的。然而,挖来挖去,我敢说,下面这个梗,90%的人都忽略掉了,而它偏偏是全片中我认为最可玩味的地方。
一句令人玩味的对白
影片中有一句最无关紧要、却又让人最哭笑不得的对白。它一晃而过,基本与剧情无关。然而,素以“短平快”著称的霍华德不仅留下了它,还让它被说了两遍;奉行“简洁即美”的布朗也没有反对,还让罗伯特·兰登重复了一遍——事实上,布朗常把这个喜欢吊书袋的哈佛教授视作他自己。
这句对白出现在影片开头不久西恩娜的家中。西恩娜向兰登表达自己的崇拜,说她9岁就慕名去哈佛听过他的讲座,读过他所有的书,除了那本“毫无意义的《失落的表意文字》”。西恩娜的这句调侃让兰登忍俊不禁,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自嘲地笑了。
这看似随意的调侃,仿佛真的毫无意义。可,这是真的吗?
文学巨星丹·布朗
2003年,凭借《达芬奇密码》,布朗一跃而成文学巨星,按计划,他的新作应于2005年夏天推出。然而,出版计划却在全世界的翘首以待中一拖再拖。直到2009年,《失落的秘符》才姗姗来迟,之后就是2013年出版的《地狱》。
作为紧接在《达芬奇密码》之后的力作,《失落的秘符》应该也被好莱坞寄予过厚望。然而,霍华德先是在该书出版的同一年改编了布朗的早期作品《天使与魔鬼》,然后又直接跳过它改编了《地狱》,原因是他认为,《失落的秘符》与《达芬奇密码》太相似。
说到这里,不难明白,“毫无意义的《失落的表意文字》”,调侃的正是布朗那部“怀胎六年”却最终被好莱坞“抛弃”的《失落的秘符》。
有些奇怪这样的调侃居然会出现在影片里。对霍华德而言,他可能只是小小地调侃了一下,就自己没有拍摄《失落的秘符》对布朗、也是对观众做一个交待。可布朗居然接受了,而且还让他的代言人——兰登重复了一遍,这似乎有些反常。从布朗的传记中,可以看到,他深谙在媒体面前说话的技巧,对于问题,从来字斟句酌甚至缄口不言。
著名作家弗兰克·康罗伊曾说过一句名言,用以描述名作家面临的困惑与压力:“成功比失败更能毁掉一位作家。”《达芬奇密码》是奇迹般的存在,从销售量上来说,出版史上鲜有可与之媲美者。这样巨大的成功带给了布朗多少压力可以想见,却无从体会。可以看到的是,《达芬奇密码》之前,他基本是一两年便推出一本新作;《达芬奇密码》之后,13年间,他仅有两部小说问世,其中一部还惨遭好莱坞“抛弃”。春风得意时,布朗曾有过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创作12部罗伯特·兰登的系列小说。这么大的体量,就算他能一直保持早期的写作速度,也要写到七八十岁了,何况如今?临近“知天命”之年,他有多少次在困惑与压力中徘徊?无从知晓。但那一丝无奈,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调侃里,终于还是透了出来。
再说好莱坞,影片才拍到第三部,就已经打上了收官之作的标签。看样子,是不想在布朗身上浪费时间了。不过,《但丁密码》确实给人力有不逮之感。这一切,让人不禁伤感。
丹·布朗的密码,还能走多远?不忍心问,却忍不住想问。因为,青山常在是每个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