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增塑剂事件,我们首先了解增塑剂,增塑剂是塑料聚合物中增加塑料可塑性的物质,使用增塑剂后塑料聚合物的硬度下降,柔韧性提高,容易增加,形成多种形状。
可用作塑化剂的物质有很多,如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酸之类、聚酯、环氧酯等。而对白酒领域影响最大的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文章后面用DEHP描述)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文章后面用DBP描述)。对于这两种物质,其实是有一定毒性的,DEHP和DBP急性毒性较低,动物实验表明,两者对内分泌有干扰作用,长期摄入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除此之外,动物摄入的DBP和BEHP绝大部分在24~48小时内会随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没有证据表明DEHP和DBP有蓄积性。而对于这两类物质对人类身体损害的研究,目前尚缺临床案例。
在“塑化剂”事件爆发之时,有许多媒体报道说白酒添加塑化剂是为了让酒显得黏稠,有挂杯、好看,进而产生年份酒的效果。毕竟挂杯好的白酒需要长时间存放,而随着一些白酒品牌实力增强,于是产量增大,导致优质基酒供给不足,于是一些酒企通过添加“塑化剂”让酒体产生年份酒的黏稠感。对此我很好奇,食品领域有很多增稠剂,为什么白酒偏偏要选择一个非食品领域的添加剂?毕竟这种做法风险很大,所产生的后果也极其严重。记得牛奶领域的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不能用于食品添加,但有些不法者添加此物主要是其在检测时能冒充蛋白质,提高检测奶样的品质。那么回到白酒这个话题,白酒黏稠度并非检测项目,从检测角度,酒厂也没必要添加这类物质。
无论怎么推导,个人觉得,白酒行业是没有必要主动添加塑化剂的,但为什么许多白酒里面存在塑化剂呢?我通过调查及咨询一些业内朋友,白酒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迁移污染。毕竟白酒生产领域曾经存在用塑料制品存酒、用塑料管道运酒、塑料盖包装酒等现象,这些物品与酒长期接触,老化之后,塑化剂于是便溶入酒体。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一时间,更多高端酒表现出塑化剂超标这一现象,毕竟高端酒往往用的老酒比例较多。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酒厂对此都进行了整改,目前出产的白酒,基本没有塑化剂超标的现象,即便前段时间某名酒爆出塑化剂超标,其也是2012年生产出的高端酒。
对于“塑化剂”事件,其实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个反思:为什么这一事件会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个人觉得,塑化剂事件折射了许多问题。首先,对于白酒领域,行业对自己的宣传不透明,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不透明,也正是因为如此,塑化剂事件爆发,引起许多消费者的恐慌,不仅如此,在这一风波平息之后,行业也没做多少相应的宣传及引导,以至于过了六年多的现在,我用塑料味形容一些酒的味道时,有许多酒友向我咨询这种味道是否与塑化剂有关?甚至有行业里的人要求我不要用这个词汇描述白酒味道。对此我只想说,如果行业继续不透明,以后还可能爆发类似“塑化剂”的事件。
其次,媒体不专业,尤其是互联网媒体。塑化剂事件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少不了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多媒体宣传塑化剂有剧毒,塑化剂是调酒环节添加进去的,塑化剂是为了让白酒有年份酒的感觉,试问这些观点从何而出,是不是相关专业的人说的,有没有严谨的认证。当然,媒体的问题还是折射了行业的不透明,如果行业足够透明,有些媒体也不会被误导报道。
最后一点最要命,有人曾说塑化剂事件是国际金融界做空白酒的行为,不过从此事件的影响来看,其确实有做空的效果。这一事件的爆发不仅仅导致了白酒市值的蒸发,也推动了白酒调整期的到来,三年的白酒调整期,许多酒厂惨淡经营。对此我不禁疑惑,市场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库存白酒,我们之前卖出的白酒到底是用来消费还是用来炒作?如果是用来炒作,那么大家就应该习惯被做空,毕竟你把命运交给了资本。反观当下,品牌白酒又是一路高歌,试问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这些高价白酒又有多少是被真实消费掉的?如果不是被消费掉,我们是不是应该警惕,金融下一次对行业的做空行为。
总的来说,对于“塑化剂”事件,面对消费者需要真相,但对于行业更值得反思,白酒,作为中国特色的蒸馏酒,我们该如何发扬光大,我们之前的奋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及讨论。最后,对于塑化剂事件,作为酒友的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