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从英国毕业的黄铭杰回国,因一次偶遇,成为国内最大手机配件制造商 PCase 的联合创办人。2010 年,他在英国和香港成立工作室,创立苹果授权配件品牌 Pinlo,后被前公司收购。四年之后,黄走出优渥的位置,开始小团队的设计创业,这一次,他的手中诞生了文艺空气检测器 Dita。
前不久,Dita 在京东众筹成功。缔造者黄铭杰为何选择三次创业?从传统制造商到新型小团队创业,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扣此节点,设计癖采访了黄铭杰,试图探寻其中的线索。
热血青年与伯乐的集市相逢
黄铭杰,产品热血爱好者,对设计的好坏有着本能般的嗅觉。这也许源于他从小就爱逛的广州跳蚤市场淘街。从那儿他收集了各色折刀和音箱,被假货骗到的时候心里会暗呼「哎哟傻 B 了」,淘得多了就发现,真正好的产品,它的精细度、做工甚至 LOGO 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
上大学时,黄铭杰迷上了户外登山和划独木舟。他曾在海南的万泉河突遇暴雨洪涝,在韶关的山谷里差点儿被流水冲走,事发时一切都变成慢动作,他的喉咙无法发声。类似的险境还有几次,生死关头会激发出人们对技术保护的渴望,这让当时的户外运动狂热青年黄铭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趋于极致。那是在 2004 年,他在广东工业大学读本科。
黄本科学习的是排水工程,硕士出国进修环境信息专业,两者和产品设计相去甚远,但集散市场的一次邂逅,让他和产品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 年,刚回国的黄铭杰来到广州有名的电子消费集散市场南方大厦,想为自己的智能手机 Treo 650 配置户外保护壳。店铺的伙计与他聊了一阵关于手机的话题之后,将他径直带到二楼店铺老板所在的地方。
原来卖手机保护壳的老板 Robo 和他有同样的看法:比起当时的机王诺基亚,智能手机才是未来的趋势。说着说着,老板开始「忽悠」他「我们要不要一起去深圳创业」?
两人于是开始为手机等智能产品制作「衣裳」:保护膜和保护壳。2007 年,公司搭上了 iPhone 一代的顺风车,发展壮大。这个公司就是现在国内最大的手机配件制造商 PCase (比科斯)。
黄铭杰回望 PCase 在市场上的表现,总结到:「Pcase 在业内一再成功挑战新材料和新技术,也因此,它能够逐渐获得国际一线渠道和运营商的订单。」作为一个 toB 的设计和生产机构,它主要为大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反应速度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不过,这一次的成功,仅仅是他创业生涯的开幕曲而已。
触手可得的宝马五系,又怎样?
黄铭杰的第一次创业与第二次创业之间,有过一段小插曲。
他曾退出 Pcase 到一家香港公司做建筑结构设计师,负责计算和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风、抗震等性能,久而久之不免乏味。
那是在 2010 年,下班的黄铭杰开着马六行驶在珠海的情侣大道上,前面一辆新出的宝马五系让他浮想联翩:「如果我在这个公司做工程师,大概要干三四年就能干到老大的位置,我的薪水就能买得起这个了。」
可转念又想,如果仅仅是在帮别人实现设计,没有创新的东西,即便赚到钱,又能怎样?恰在这时,黄的上任老板 Robo 伸出橄榄枝,黄铭杰于是离开建筑公司,负责打造苹果授权的手机配件品牌 Pinlo。
第二次创业初期,黄铭杰看到一篇 iPhone 用户比安卓用户牛仔裤窄 30% 的报道,受此启发,他打算用新材料设计市面上最薄的手机壳。由于材料特殊,即便深圳这个「山寨之城」也花费了半年时间才将其复制成功,黄把这一现象称为「小奇迹」。
不仅如此,Pinlo 还选用了一种环绕三圈都可以弹回来的材料制造手机壳。另外一次,反其道行之,他们为户外用户设计了一款最厚的手机壳,从四五米高的地方掉下来都没事。
可是,Pinlo 是一个面向代理商、渠道商的公司,五年后的黄铭杰回想起 Pinlo 的运营方式,说到产品线有时会被代理商所左右。比如,一些好产品虽然使用了新技术或新材料,却因为留给渠道商的利润不够高,不能得到推荐。代理商为了更高的毛利,反而要求推出没有特色但价格低廉的款式。
2012 年,这个品牌被 PCase 老板收购,黄铭杰亦成为股东之一,帮助公司进行设计、融资等多重工作,生活优渥。两年以后,他却再次离职。
黄的家人常驻广州,但他前两次创业的地点都不在广州,每周只能见家人一次。在一个分享会上,黄表示自己对家人「实在太愧疚」。家人的牵绊固然是一直以来的心病,但他回广州开始第三次创业的时间节点却是 2014 年,谷歌眼镜上市那年。
在原公司的黄铭杰逐渐发现,自己的创意已经无法到达用户的手上。公司能够让他赚钱,但已经无法让他 high 起来。
黄表示自己早在 2011 年就已获得了三四项智慧型专利,例如设置在台灯上的无线充电器,手机只要靠近它就可以充电。然而这些专利都无法实现:庞大的规模导致公司无法量产这些创意。客户在哪,客户是否存在,无从得知。
那时,保护壳行业毛利下降。到了 2014 年,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黄铭杰再与老板讨论产品的转向,结论是转变方向对公司的风险太大。
一款就爱被吐槽的空气检测仪
船大难调头。
黄铭杰告诉设计癖,他之所以单干成立 Attkon ,是因为大公司的惯性巨大,体量太大:一千人的 Pcase 公司一年要赚到 5 个亿,只能选择最大的客户。而现在的小团队,10 万块就能打平。他想让自己的产品从细分市场中慢慢成长。
这款 Dita 便携空气检测仪就是他离开原公司回到广州后,带领七人小团队 Attkon 设计的首款产品,也是黄第三次创业的核心产品。它像极了一个收音机或音响,而不是一个空气检测仪。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德国工业设计之父 Dieter Rams 设计的收音机 model T3,故取名 Dita。
通过简单的旋钮操作,Dita 的圆形屏幕上就会切换显示出甲醛、PM 2.5 和温度、湿度等指标等。如若不在家,使用者亦能通过微信远程监控地方空气质量。
黑胡桃木款温暖、踏实的触感为产品提升了格调,而上面搭载的复古皮带,更是刺激消费者的噱头。它带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美,用黄的词语来说,是「Wow 点」。从它的颜值或可窥见,产品伊始就瞄准设计师、管理层等高端人群。
Dita 不久前以约 32 万元的成绩在京东众筹众筹成功,证明了它的确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黄之所以用一款空气监测仪来创业,实际上另有其根。
黄铭杰的姨姨因患有白血病, 12 岁去世,甲醛是导致白血病的主因之一。而他与空气污染的私人恩怨,不止于此。三年前,他的夫人由于油漆和汽车车内空气污染,经常头晕、喉痛,鼻炎发作。
对黄铭杰来说,选择这样一款产品来创业,是需求、设计与情怀的融合。和在大公司框架下开发产品不同,Dita 在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都重视,或者说刻意追求用户的吐槽。
Dita 在微信上首次亮相时只有十台。获得工程样机的用户们有的用无人机搭上它飞行,也有的带它骑行北京。事后他们纷纷发现产品的问题:实木版 Dita 经过巨大的温差变化后有开裂的危险,手提皮带挂在自行车上容易掉落,单纯的数据不容易看懂。
针对这些问题,Attkon 团队相应地对产品进行了调整。
这要是放在他原来的公司中决计是不可能的。而且,产品只有在全部的流程跑完一遍,模具做好后才能发布,生产出来的产品送达到用户的手中,也许带着上述所有的问题。「一下子砸个四五千万做好几百万台现货,不一定对。」黄铭杰说。
预售 200 台后,Attkon 将所有用户的吐槽和建议建立列表,让客服、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从拉斯维加斯 70 万摆展到零成本的朋友圈推广
黄铭杰描述了以前公司推广产品的一贯做法:产品做好后,投放 70 多万到拉斯维加斯摆展,再投资几十万去买广告,自有客户找上门来。
Dita 的两次发布会却都以线上为主。思维的转变,可以回溯到一次机场囧事。
黄在北京下了飞机,在人行电道上走了几分钟也没到头,一抬头就遇上了周围人诧异的眼神。原来他只顾低头刷微信,走进了反方向的人行道,有种「跑步机的感觉」。他当时想:飞机场的广告就这么被手机抢生意了?
偶然的经历或许昙花一现,但是经历中的隐喻却被黄敏锐地捕捉到了:传统的以品牌为中心向用户推送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不适用。如何让用户参与?
第一次发布会,Dita 在 100 人的朋友微信群中图文并茂地登场,其中一个视频在朋友主动转发下达到了 30000 多的点击量。第二次发布会则在总人数 2000 的四个微信发布群中进行,这两千人包括互联网圈的大佬、创业者和投资人,目标受众精准。
更具创意的是,第二次产品微信发布内容被同步显示在广州一处广场 30 多米高的巨大屏幕上,现场的人可以看到微信发布的实况,发布结束之后屏幕上亮起一个箭头,指向实物产品的体验空间。
Attkon 从一开始的发展方式就与传统企业发展方式大相庭径,它主要通过社交网络开发和推广产品。微信发布会基本免费,仅仅需要在视频中投入少量金钱,而广场上的巨大屏幕是向朋友借用的。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推广助力,其实是用户本身。接受测试的 10 人以及最先拿到产品的 200 人大多都会拍下产品发朋友圈,指出产品的优劣。
黄铭杰希望靠这种模式首先获得一部分用户,之后再切入代理商和其他渠道。
反观前两次创业中,生产、推广、营销和售后环节严重脱节。「我这批货卖给经销商,收钱后你想怎么推广就怎么推广,营销打完一轮广告后销售再拿去卖,卖完了我们的售后就哀悼了,将用户的反馈告诉产品开发团队,下一代才能来改进。」黄对设计癖说。
以前的团队考虑更多的是商业设计,如何让产品更轻、运费更低、成本更小,因为利润在代理、经销、店面与客户的层层关卡中损耗太大。
但并不是说现在黄就不计成本,而是小团队的性质得以让产品直接面对用户。
「这个产品的皮带用磁铁固定上去,对我来说我要花额外的 5 块钱去装磁铁,并且要额外地付出掉落的可能性。但对用户来说,这个东西变的很有趣,并且他愿意拍照出来分享,可能我在广告费那边又省了。」黄铭杰举例说。他在第三次创业中,打通了设计、生产、推广和用户反馈等环节。
即便如此,产品接受测试后再进入京东众筹,获得一部分网友喜爱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只看病不治病不行吗?奔跑吧设计师
网友发出的一个最频繁的疑问是:光是监测而不解决问题真的足够吗?黄铭杰对此有自己的看法:Dita 是用来看病的而不是治病的,人们首先得知道自己的环境得了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他举例说,自己新买的蚊帐未洗就挂上后,检测仪立刻爆表。
他预想,未来 10 年 20 年,空气传感器会像温度计一样遍布家家户户。
另外一个饱受争议的槽点则是检测仪 15% – 20% 的误差率。黄表示这种 1000 到 800 块价格级别的产品决定了传感器是消费级别的,同类中已无法做到更好。
Dita 赋予的意义固然无法被实用主义用户所接受,但它的前瞻性也不容忽视。
如今,Dita 已经通过京东众筹获得更多关注,一些大机构也找上门来,想要在扬尘监控和路况监测方面探讨合作。但这个团队的未来会是怎样,黄铭杰也不清楚:
「今天我做的是空气检测,明天我还做空气检测么?我是去做灯光,还是继续做空气,还是做声音,都是一个选择。环境这个大方向是我一直要做的。可变的因素不但在自己身上会形成,整个商业环境、用户的需求也不断的改变,一直在变,不是你一开始就设计出来的。」
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师,一个唯消费者马首是瞻的创业者,总会交到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