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业兴而百业兴”,清代至民国年间,由于锡业勃兴,经济充裕,个旧士庶绅商于城区及近郊,或因势赋形,或依山随势,建有八处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其分别为宝华山景、老阴山麓落水洞、天君阁、上下河沟、老阳山猫猫洞、观音洞、绿春花塘、彭家花园后山,习称锡都“老八景”。当是时,个旧早期文坛领军人物李龙元先生(个旧第一部县志总纂者)曾赋短调词曲分别予以颂赞。
当是时也,这八处风物景观闻名遐迩,邑人及四方慕名前来畅游者络绎不绝。然时至今朝,由于时移世变, 沧桑变幻, 这八处风物景观有的尚有保留,有的遗迹尚存。而今,一些仍然健在的八九十岁的“老个旧”,时常以十分怀念之情,向年轻后辈们追述当年景观之盛况,每当述及深致繁盛处,不禁口似悬河,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听者亦为之心驰神往,遐想无限……
笔者就所获致知晓的口碑资料诉诸楮墨,并以李龙元先生词为经,以其具体景观横展为纬,对个旧“老八景”的方位、实况等试作一番阐述。以期实现将个旧市打造成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夙愿,同时,也符合中共个旧市委提出的把个旧市建设成为“山水城市,美丽锡都”的理念。
一、华山带玉
云散参差透楼台,
山腰横玉带低徊。
光灿灿,
影灰灰,
物华天宝迫人来。
——调寄渔歌子
此景指宝华山一奇特景观。宝华山位于城区东南,海拔2305米,面积3.5平方公里。邑中名胜,首推宝华山,林木古树,蓊蔚菁葱,祠宇楼阁,回环曲抱,地蕴既毓,滋灵先民,竣辟其秀,蒙自旧志特为记载:若清晨登临,则晓日拂云,掩映林霏,俨然一清绝禅林。倘或雨后瞻仰,则山光林景,青霭城郭,犹似天然画图……
个旧旧志载:因山“银铅锡生焉,其雄伟壮丽,光辉发越,或谓是国家之宝藏也,故名宝华山。”此山林木繁茂,奇石崚嶒 ,数百年红墙黄瓦的梵宇、道观时掩时现于绿树荫中。该山旧时有一奇景,春末夏初,午后大雨初霁,艳阳高悬之际,但见宝华山腰一缕长约里许的白云横亘,轻柔飘渺,如玉似带,经久不散,又若“宝带丝銮,蟒玉长亘”。纵目遥望,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红墙,黄瓦,可谓缤纷错彩,蔚为奇观。旧志云:“阴雨之前,雨霁之后,时有白云横锁,披丽山林,有似白练之横贯碧空,有似素丝之缠绕山螺,上露佛头青山,下拥迷离烟树,先正以华山带玉称之,盖肖其形也。不特此也,每晴晖西下,夕照复回时,见阳光一缕横照山腰,则又带玉而且横金也。”此种景观,绝非时常所见,须得“天、地、人”等“五合交臻”方才显现,据一些古稀老者追忆,他(她)们幼小之际,倒曾见过几回,每当此奇象显露,轰动城廓,万众仰观,叹赏不已……现今,此景已如“草蛇灰线”,难寻其踪。依笔者管见,“华山带玉”此种景象,现在难得出现的主要缘由之一,应与现今个旧城区人烟稠密不无关系。据查考史料,解放前,个旧城区人口仅二万余人,而今则达20万余人(本地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试想,人烟越多,人为直接、间接破坏生态平衡的机率便越多。特别是未推行炊电之前,个旧城区烧水、做饭、炒菜等均用蜂窝煤及柴草等类,特别是那煤中含硫、含砷甚多,废气弥漫于“夹皮沟”中,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言而喻。除此原因外,还有其他种种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因素,譬如城区内公、私大小汽车增多,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等情况,明眼人心知肚明,毋庸在下于此赘言。然则,今后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治理,“华山带玉”奇观,祈望再现其神采风姿。
二、潜溪印月
清月印波,
心分外明。
光初皎,
水底更多情。
——调寄苍梧谣
此景指老阴山麓落水洞附近一泓清波。
环个旧城四面皆山,中呈一盂。城东北之老阴山麓,窪下成溪,此乃上下河沟水汇聚之处。倘或溪流无宣洩之所,山泉雨泽终古汇归,则此名区势必为水乡泽国。而天公作美,造物者特施鬼斧神工,凿破灵虚,溪塘东畔,突现一巨洞,直径约七八尺许,邑中人士俗称其为落水洞。溪水滚滚滔滔,尽纳于内,先民特于洞口围以石栏。当是时也,玉镜临空,乘兴畅游,仰见太空之皓月,鉴赏深潭之晴光,殆难辨其为水为月?由溪塘仰望,见峭壁千尺,清流下涌,声震数里,且与洞中反响相应,尤为动人心魄。
先前,溪塘之水尤为清冽,岸上四傍,青树翠蔓,萦络摇缀,参差披拂。其水源除上下河沟水之外,尚有那老阴山中下部的一飞漱悬瀑,此水之由来,盖山中之蕴水也(飞泉今尚存在),泉水长流不断,喷珠溅玉,飞漱山麓。一部分水流注入落水洞,一部分水经沟渠便源源汇入那方塘之中。水中藻荇交横,游鱼嬉戏,水光天影,景致清幽。诚为朱熹诗所描绘景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是时,每至晴初霜旦或天朗气清之际,邑中游人常携果肴游冶于此。特别是中秋月夜,此地更为游览胜景,但见风清云淡,阴山吐月,影映波心。土著流寓,士夫眷属乃至名媛闺秀,携及童稚,无不鳞集,且丝管繁兴,杂以歌吹,别有一番闹热景象。
此景现今已不复存在,据说是被那“大渣子堆”所填没。建议有关部门,除渣清淤,克还旧观。
三、 高阁临风
试到最高处,
愁怀一旦消。
快哉风急雨珠跳,
与尔同僚,
且自乐今朝。
——调寄南歌子
此景指旧时个旧之天君阁,原址在今百货大楼与新华书店之间,1954年因城建需要,改扩建街道,予以拆除。此阁为当时个旧城区最高建筑,其建筑风格、营造规制,与现今存留的宝华门(凌云阁)如出一辙,而规模更为宏大轩敞。解放前,个旧县第五警察分局曾设于其内。
清光绪之前,个邑向无城郭,更无堞楼。先民于个邑南北两端咽喉之地特各建一石门,上建层楼,南曰通宝门,北曰天君阁。外,以壮观瞻;内,寓意设险。是时,个邑东依老阴山,高峻临险;西傍老阳山,绵亘起伏。南北崇阁,坚固无摧,抑或锁钥?抑或俨然城郭堞楼之设也?
天君一阁,气巍势峨,红墙黄瓦,飞金浮玉。颇极壮丽之观,凌虚干云,崇隆辉煌。风和景淑,仰太虚之穹隆,瞻远嶂之晴岚,清风习习,宏丽披离,实有飘举升降 ,乘凌高城之概,似可咏阜财解忧之歌,可赋愈病析酲之词。楼阁中供奉“天君”神位,故以名阁。或曰天君者,明末崇祯庄烈帝也,明社既墟,而逸民思慕,特崇祀之,以志不忘故国之云。
阁楼飞檐流丹,气势凌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主建者,邑中名宦彭遇兴。彭,个旧鄢棚人,清咸同兵事 ,率乡团南征北讨,左冲右突,战功累累,光绪十六年(1889),历官至个旧厅第五任左营都司,官居正四品。
阁为典型的清代传统建筑,坐南朝北,三层,系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风格,通高约20余米,屋檐斗拱,四角起翘,彩绘逼真,雕镂精湛。二层楼上高悬匾额“天君阁”,每字米余,行楷体式,法如唐代大书法家颜鲁公法书笔意,笔力沉雄,气势开张,状如强弓劲弩,持满而发!书写者失考,似礼聘别地书法大家挥毫染翰。
登楼俯瞰,阁高风冽,冀角铜铃,叮当作响,令人心骨皆清。把酒临风,宠辱皆忘,尘虑顿消。放怀纵目,但见秋水长天,白云悠悠,远山横黛,近树凝碧,时闻市声缈缈……
此阁抑或可移址重建?以增锡都胜景之壮采!
四、宝水淘金
人急急,
水悠悠,
数间茅屋趁溪流。
个中宝气无穷尽,
淘得金沙不必忧。
——调寄桂殿秋
此景指今上、中、下河沟。河沟流水潺潺,终年不竭,沿宝华山之麓,贯穿城邑,两岸皆筑以石堤,间植桃柳杏李各属。先前,厂民即于此河沟,划地为域,固以坚土,并作石槽,斜平不一,俗名溜口,如是者不下百十所,即此以淘洗矿砂。每当日丽风和,鸭浮绿水,莺鸣垂杨,缓步河干,则见佣工无数,或挽桔槔而引泾流,或坐茅檐而扬清波,淘洗浮砂,精矿毕现,披除杂土,精萃悉呈。故以浪淘沙中,虽耗精力无数,而天宝物华从此得来。
旧时,河沟两旁,绝少居舍。矿区、城区水贵如油,民间习称“有水就有钱”。溯上河沟水流而上,水尽山明,周边尽是植被繁茂的巍巍青山,如黑蚂山、长虫山、蜈蚣山、乌谷哨山、风筝山等。群山涓涓细流,融汇上河沟,滔滔汩汩,长流不息。人们便利用溪水淘洗矿砂,溪水不竭,洗塃不歇,获利甚丰。据旧志载:“河沟水源自老个旧冲,纳溪水数十,曲折北流,贯穿个旧县城,在南者曰上河沟,在北者曰下河沟,深广数尺,两岸皆筑石堤,炉户洗塃,全恃此水,为利甚大,邑人称之曰宝水。流至老阴山麓,纳入于落水洞中。近年(上世纪30年初,笔者注)锡务公司在落水洞前,筑有二塘,已例置有抽水机,将水抽马拉格等处,供洗矿之用……”
此景于夜间观赏,蔚为奇观。据个旧耄耋老者追忆,夜色阑珊,河沟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挑灯夜战,淘洗金砂。倘若登高望之,那油灯、煤石灯、汽灯闪闪烁烁,依稀明灭,如雁落平沙,霞铺沟上;又似火龙蜿蜒,曲折迤逦,“龙首”发端于杨家田冲,“龙尾”纳入老阴山麓落水洞,绵亘数十里,好不壮观。
五、凝霞古洞
古妙处,
洞口树梢头。
石磴崎岖穿鸟道,
水声清澈绕林丘。
霞彩凝今不。
——调寄江南好
此景确指老阳山南麓一天然古溶洞(实为东南两穴),实为猫猫洞。旧时,通宝门外,房舍稀少。沿门外南行里许,仰观西山石壁之坳,有石洞显然,深广丈余,顶如盂,底如盘。蓊郁覆蔽,犹似匡庐,状貌依稀。至若日丽风清,则又有流霞成彩,或缭绕掩映于山麓,或凝聚散漫于洞口,犹如金光焕彩,焌熠岗岭,酷似文锦织缎,凝布洞岫,开丽景于石龛,结祥云于古洞,此乃邑中佳洞幻景,抑或宝华之灵异。漫游至此,凭虚远眺,东瞩宝华禅林,南瞻远嶂晴岚,树影花光,空濛山色,皆入望中。倘若俯瞰洞麓,则见宝水濛洄北流,滔滔汩汩,灿如玉带,堤岸人众熙来攘往,大为尺许。
老阳山南北横亘,该洞处于南端几近尽头处。有石阶百余级可达其处,然现今久不为人识,早已荒草埋幽径,丛莽掩坵墟矣。
此景考核订正,煞费周章。民间遍传此景为仙人洞或宝华山灵官阁旁一古洞等,实则大谬也!而有的志书亦将其误记。之前,在下亦愚以为是灵官阁旁古洞,因杨征先生敦促撰写此文,在下细思量,不可鲁莽孟浪,本着对地方史实负责,遂于史乘数番梳理,又再四采访邑中三老,方才考订精准,以正视听。
再者,拟建议有关部门斥资修缮其景,复还其原貌旧观,抑或再增个邑胜景,又添锡都秀色。
六、普陀灵岩
僧院静,
灵岩空,
玉磬声声总随风。
花雨缤纷天上落,
浑然一贯理相同。
——调寄深院秋
此景指老阳山东麓一巨岩石洞,民众习称观音洞。若以地质地貌论,个旧处小江断裂带,属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如仙人洞、猫猫洞、花子洞、老阴山石壁洞、老阳山观音洞等。
治邑西畔,阳山之麓,成一巨岩,高广六七丈,深四五丈,古奥奇特,缘边复缀无数钟乳石,势如花榱浮柱,形如素蚪苍螭,玲珑剔透,光怪陆离,难以名状。岩上青藤绿竹,翠柏苍松,枝蔓扶疏,浓荫蔽日,中间苍壁如削,有如禅院。邑中先民于此供奉观音大士佛像,左右两厢石笋突兀,乃依势赋形,配奉菩提无数,俨然一普陀岩也。未入禅门,即聆钟磬清响。及至拾级登庭,则见香烟飘渺于灵虚,爽风逸气暗袭于襟袖,徘徊踟躇,瞻视细览,俯仰之间,烦除嚣滌,性灵醒悟。诚知茫茫宇宙,大千世界,菩萨可随处现身,“菩提亦无树,明镜实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倘若心灵至诚,皈依佛法,尽人皆可立地成佛。
旧志载:“普陀岩在县城中老阳山之麓,岩高十余丈,洼然内陷,势如覆厦,岩石玲珑,邑人就其形势,塑像于其上,并就岩脚凿石室数间,下作宽庭,甃以砖,围以栏,每当盛暑,步游其间,暑气即消,为个中八景之一……”
洞口上下,榛茂莽密,藤蔓缠结,洞口有一苍天古木,名曰万年青树(小叶榕树),大可数抱,现今仍枝繁叶茂,荫天蔽日,为数百年物也。洞口高宽各约20余米,洞内轩敞,内塑佛像甚多,中有普陀菩萨法相。且钟乳垂悬,千姿百态,有一奇观,耐人寻味,一钟乳石,逼肖男性阳具,邑中先民喜尚比附,遂定名此山为老阳山,与老阴山之石壁洞如出一意。遂又演绎为:个旧女士“跩”(个旧方言,意为十分了得)。女士比男士强势,盖因老阴山高,而老阳山矮,虽语涉无稽,姑且聊备民间一习说。
此洞又称观音洞,因洞前左近数十步曾建有观音寺一座。旧志载:“观音寺,在县城西隅老阳山之麓,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后毁于清咸同兵火,再建于光绪年间。中间有小普陀岩,石柱参差,颇为奇观,中有铜佛一座,前殿为城隍庙,今已封闭,以后拟建为民众教育馆……”寺内塑南海观音菩萨,法相庄严。先前,寺内香烟袅袅,木鱼哆哆,经颂声声,邑中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香火不断。该寺现已颓圯,拆毁。
当下,有关部门已在该处规划筹谋,已建为阳山公园。
七、一塘荷语
娇欲语,
意将开。
对花何不饮,
花应费疑猜。
一尘不染真君子,
知己当浮千百杯。
——调寄江南春
此景指绿春花塘。老阴山之麓,通衢之旁,地势洼下,先民就其形势,疏浚成池,非方非圆,广约数十亩,碧水涟漪,菱荇交横,盛夏酷暑,新荷初萌,清风习习,犹叠万选青钱,绉鳞鳞碧漪,逐水闲鸥,浮游嬉戏,垂杨舞风,婀娜多姿,此乃绝好陂塘佳景妙趣。及至绿叶红花,盈池满塘,玉槛风清,佳卉竞放,清香逸荡。亭亭枝干,犹似仙子之凌波,潋滟竞芳,娇娜欲语,犹似英姬轻挥画桨,诚如湘童之绮歌喉。花叶四壁,船蓬为家,真可镇日游乐,荷露清盈,可供砚水,馨香袭人,犹可乘兴清吟。
先前,碧水盈池,清波荡漾,其源来自老阴山山水,清流源源,汇聚入塘。旧时,塘中植有荷花数千株,盛夏酷暑,荷花竞放,花团锦簇,香远愈清,花、叶挨挨挤挤,弥望成趣。清风过处,花、叶相互擦摩,声随风送,如人窃窃私语……
荷塘四周,远近高低,杨树依依,岸柳成行,绿树荫浓。夜阑人静,月色如银,静泻花、叶,时见露霭似薄雾轻纱浮于塘内,升腾明灭,如梦如幻……
春秋佳日,邑中士庶绅商,男妇老幼,多会于此。但见游人熙熙攘攘,但闻弦歌声声……。尤其是中秋月夜,此处更成把酒持盏,邀赏明月胜地。史料载:“……中秋之夜,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岸左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此等记述,便是当时闹热景况之写真。
八、万壑松涛
山间乐,
身安托,
深知事事卧云壑。
松涛月影流,
好似来笙鹤,
来笙鹤,
欲赴三生约。
——调寄一叶落
此景原址系今红河大酒店对面 ,原市汽车客运站、蜂窝煤厂及新冠、个旧供电局、工人村等处。
治邑西北,群山起伏,壑岫山原,纵横交错,漫山遍岭,乔松苍郁,春秋冬夏,柯叶繁茂,既添山岳之秀,且发疆域之荣。犹可作泰岱华岳之观也。每值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朗朗明月映照松间,习习清风,送爽陵谷,倘或闲坐于园中小楼,或倚曲栏,超然高蹈之情愫油然而生……
古时,此地有一彭氏家族宅院、园林,名曰彭家花园。清末至民国年间,彭氏家族系个旧名门勋族,名望声威仅次于李氏家族(李光翰等)。彭氏先祖彭发荣,个旧人,清咸同兵事,累立战功,光绪十三年(1887)历官至个旧厅第三任左营都司,官居正四品。
彭氏以军功出身,恩荣优渥,官高势重,加之在矿区办有“尖子”,家财累万。从清同治年间起,在上述原址一带营建宅院园林,民众习称彭家花园。花园营造前后历时十数年,规模宏大,占地二万余平方米。此园别样,园内园外有松树数千株(天然林加人工林),松树大可合抱,青枝绿叶,翠色苍郁。
松林阴翳,草茂花繁,百鸟群集,鸣声上下。每当劲风吹拂,林涛震吼,势如群马奔腾……
“大浪淘沙东流去,西风落叶下长安。”“富不过三代”。百余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斗转星移,转瞬即逝。旧山松竹,灰飞烟灭; 门阀氏族, 人琴俱渺。彭氏家族渐次衰微。那松林亦逐渐被人们砍伐,用以盖房砌屋、烧炭炼大炉等等。至解放前夕,茫茫林海丛莽早已荡然无存矣!
赵德怀 文
《心语红河》:民生故事 ,人文特产 ,文明传播 ,爱心传递!欢迎爆料:搜索关注《心语红河》微信公众号(xinyuhonghe)或QQ邮箱(1316455159@qq.com)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