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专家发文: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障碍
说道手机上瘾离不开以下几件事:
聊微信,刷微博,划探探,逛淘宝,
现在好像没有几个年轻人不做这几件事
手机“嗡嗡”一震便知道是来微信了,点开一看,发现是某个服务号的推送,微信都打开了,干脆刷刷朋友圈吧。
手机“等蹬”一响便知道微博又有人和自己互动了,赶紧打开和别人互动一下,顺便刷刷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手机“嗡~嗡~”一震便知道探探有了新的配对,赶紧看看是哪个帅哥/美女,勾搭勾搭。
手机“嗡~”一震便知道自己在淘宝买的东西到了,或者淘宝又有活动了,赶紧去看看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没有打折。
虽然我也会做以上几件事,但我花时间最多的却是——抖音
为什么呢?
微信里没多少人,没事基本不聊天,发朋友圈也很少有人点赞互动
微博没什么粉丝,对明星八卦不敢兴趣
人长得丑,探探没人划我,而且现在限制了喜欢的人数
生活费有限,购物欲望不强烈
可以说我内心的归属感,好奇心,逃避现实的需求在上述行为中得不到满足。
但是在抖音里,全部都满足了。
1.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或组织的依恋、承诺与忠诚。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豌豆荚,应用宝下载量),抖音已经有至少2亿用户了,相当于六分之亿的中国人口,用户更是遍布全世界。
每个人发布的内容各有各的特点,但归根结底还都是:美女,热舞,萌宠,搞笑,段子,各种教学(技术流,做饭,系鞋带,化妆,唱歌,PS等)。
那么我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和群体,最著名的就是以技术流著称的“抖音TSG”和“抖音高校”两大组织,薛老湿炫酷的运镜,大凯很努力接地气的东北话,董教授最后“你学会了么”的卖萌,让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发起的挑战总会有很多人参与,作品和教学也能获得万的赞以及评论。这就让技术流小白以及爱好者找到了归属感,这时你若叫他们离开抖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此时归属感成了一种离不开的习惯
1. 好奇心
——习惯的起点是好奇,习惯的终点是上瘾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面对自己没见过的事物总会想多看几眼,抖音可以满足人类在合法前提下的一切好奇心。
以我个人为例,我本人是不懂车的,就是连车标是哪个牌子的车都不懂的那种,但是我会好奇,在抖音上我看遍了各种各样的豪车,兰博基尼,劳斯莱斯,法拉利,宾利,满足了我对豪车的一切好奇心,甚至现在走在路上看到一辆豪车我都能下意识的想起我在抖音看过的同款。
除此之外我还认识了:
各种各样的狗,哈士奇,阿拉斯加,柯基,法牛,德牧,金毛...
各种各样的猫,英短,美短,折耳,橘猫,中华田园猫...
各地的网红,鼓浪屿冰激凌小哥,香港人体艺术大叔,美国撒盐哥...
各地的网红景点,重庆的洪崖洞,西安的摔碗酒,郑州的答案奶茶...
各种平时没机会听到的歌,广东爱情故事,病变,体面...
...
抖音的设置恰好抓住了人的好奇心,因此就形成了另一个循环,也叫上瘾:
就这样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应验了“一入抖音深似海,从此早睡不存在”
3.逃避现实
——人在面对困难压力的时候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迎难而上,但是现在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前者
这个世界有三种人:一种是特别忙的人,一种是特别闲的人,最后一种是介于特别闲与特别忙之间的人。
特别忙的人,没时间看抖音,甚至连手机都很少看
特别闲的人,总是再看抖音,手机也会经常看
介于特别闲与特别忙之间的人,看抖音,玩手机,还要工作
不幸的是特别闲和特别忙的人都是少数人,而我们这种介于特别闲与特别忙之间的人是大多数,也是面临压力最大的人。
想过富有的生活,想吃米其林餐厅,想到处旅游,想养猫,想养狗,想找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谈恋爱。
然而以上这些只是在梦里想想的东西,在抖音里都能找到:
有拍豪宅炫富的
有拍去高档餐厅吃饭的
有拍去世界各地旅游的
有拍萌宠的
有秀恩爱征婚的
而且能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版本的理想生活。
抖音的世界里你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但这种精神鸦片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思想。
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说过:
头条系产品(今日头条、抖音等等)是区分人的筛子。被它捕获的都是自我塑造意识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很难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就奖赏的人。
说的是字字珠心,虽然运营商推出产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上瘾,但他们也是为了生计,这怪不得他们,当然也怨不得我们自己,人性是有弱点的,但只要我们有70%是活在现实中的,那拿出30%献给手机,献给抖音也没什么。只是千万别把现实和虚拟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