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王凌峰喜忧交织。
作为内蒙古包钢医院院长,他已在包头这座全国知名工业城奋斗36年。北京向西600多公里的包头,至今建城约200年,东邻农耕中原,西连游牧草原,两种文化在此交融。干净如洗的大街小巷,颠覆很多人心中“工业城”的刻板印象。位居闹市的包钢医院,正涂描60岁的年轮,其诊疗能力在包头首屈一指,但同样面临考验管理能力的难题。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国内钢铁企业整体式微,依附包钢(集团)公司(下称包钢集团)的包钢医院,不得不另辟蹊径谋求发展。出路到底何在?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如何不降反增?王凌峰的喜和忧均来自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答案。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向上通道。
包钢医院院长王凌峰
不走寻常路——“抢跑”
1981年,包钢医院23岁,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凌峰19岁,两者结缘,再未分别。
正因为如此,王凌峰谈及包头和包钢医院如数家珍。统计数据显示,包头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数285.75万人,却有14家三级医院,开放床位14683张。算上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床位,该市每千人口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高达6.07张。简言之,当地人均床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加之最近几年,包钢集团正面临资金、市场、生产和经营的重重难关,包钢医院不得不从接受部分“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同时袭来多重压力,无疑考验包钢医院管理者的引领智慧。
很多人知道,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学等公共服务机构,是过去几年热度颇高的一个话题。特别是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把此事进一步推向高潮,并明确对国有企业办医疗和教育等机构实行分类处理,剥离方式包括移交、撤并、改制或专业化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
放眼全国,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重组改制,算是企业办医疗机构的主流路径。可是,王凌峰却不走寻常路——选择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而且巧妙赢得当地政府的认同。
时隔一年,王凌峰仍记忆犹新。2016年12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市委书记张院忠视察包钢集团,临时决定调研包钢医院。没有任何准备的王凌峰,如实介绍医院科室建设、发展规划等内容之余,敏锐捕捉时机,阐述医院困阻和规划。
被王凌峰评价“平时就很注重民众健康”的张院忠,当天听完汇报后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着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改革,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医院。与此同时,他和随行同事表达了可以探索政府接收包钢医院的想法。
王凌峰坚信,这一天将成为包钢医院的里程碑。
当然,把企业医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现实操作并不容易。目前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政策,只能因地制宜探索。因此,包钢医院的这项改革时停时走,甚至遇到解不开的“死结”。一个典型案例是,移交前要解决人员“编制”,可当下编制改革的总原则是只减不增。
无奈之下,王凌峰想到的破题之策只能是继续深化医改。在他看来,国家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路空前清晰,即便偶有曲折,也是不得已的迂回。
值得一提的是,包头市政府同意接收包钢医院,除了王凌峰当天恰到好处的争取,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包钢医院强劲的“内功”。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包钢医院创造了国内企业医院普遍并不具备的光鲜,诸如诊疗环境、学科建设、患者体验等脱颖而出。
包钢医院全景图
就诊环境蜕变——“快跑”
出生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也就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区的王凌峰,到武汉上大学前还没见过高楼。他自己也未曾料想,多年后竟与搭档们造出几幢别具一格的医疗楼——伫立在少先路上的巍峨建筑群,也寄寓了王凌峰和同事们“建设区域最好医院”的愿景。
事实上,2008年之前,包钢医院的这个格局尚未展露。
当时,包钢医院就诊量日渐攀高,原有的就医环境难以承载,床位紧张、条件简陋,明显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面对激烈竞争,医院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兴建新的医疗楼和整体优化就医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包钢集团的下属医院,能争取到上级集团公司的支持至关重要。当时,包钢集团的经济总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医院寻求发展的愿望、集团的雄厚财力以及管理层对医疗产业的重视,三者并存让包钢医院改扩建东风正好。
2008年2月,包钢集团出资4亿元,高达7万多平方米的综合住院大楼拔地而起,2009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折线板楼和裙房相结合的形式颇为新颖,主楼为综合病房楼,包括内、外、妇、儿各专业科室在内的32个病区,设计床位1200张。裙楼为辅助检查和手术楼。
转眼到2013年,包钢医院还自筹1.8亿元,建起4.3万平方米的新门诊楼,设置窥镜中心和生殖中心、现代化门诊药房、门诊配液中心,同步解决急诊、门诊和儿科输液问题。另外,医院新建的两部廊桥,连接综合住院楼、新门诊大楼、老年保健楼、肿瘤综合治疗楼,患者徒步的时间被显著压缩。而这,只是包钢医院改善患者体验的其中一个举措。
至此,包钢医院可谓真正实现诊疗集中化、规范化和一体化。
细致观察包钢医院的改扩建,处处透露“追求更优”的心思。患者踏入院区,首先看到门诊楼前的环形车道,车辆同向行驶而避免拥堵,这种设计在北上广的医院屡见不鲜,但在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机构却不多见;旨在最大化利用空间,包钢医院还设置“急救应急停机坪”,闲时为停车之用,蓝色告示牌上写明“此停车场为直升机急救应急停机坪,请留下联系方式,随时挪挪车”;进入门诊大厅,地上清晰标识各科室的位置和方向;墙壁开辟专区展示专家信息和出诊时间,内置日光灯,既安全又保障老人看得清楚。此外,院内还设有门诊儿童乐园、西点咖啡屋、便民超市及药房……
过去10年,包钢医院就诊环境的蜕变前所未有。
与美国专家合作开展心脏手术
内聘外引双驱动——“助跑”
倾力构建的楼宇、精心布设的诊疗空间,承载起包钢医院的愿景。然而,让它真正成为包头市“最佳”医院的还是不懈锻造“内功”。
王凌峰回忆,他1981年毕业后进入包钢医院普外科,当时包钢集团烧伤病人很多,医院烧伤科人手紧缺,果断在1986年转到烧伤科。几十年来,他致力于烧伤、整形外科领域的临床医学和研究,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开展深低温储存皮肤、微粒皮移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包钢医院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攀登至内蒙古领先地位。
这也是包钢医院学科建设和个人成长的缩影。王凌峰认为,打造优势学科是包钢医院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至于发展遵循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内聘外引”。
一名专家带起一个学科的例子比比皆是。对内,包钢医院公开选拔聘任学科带头人,重点推进亚专科、亚专业、专病建设,花大力气聘任首席专家、返聘专家,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好临床医学技术骨干和专家、老专家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整合医学,强化多学科合作。
对外,包钢医院积极开展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临床诊疗技术和理念。
2017年,该院先后与美国麦克劳德区域医疗中心、克瑞顿大学,以及韩国的美之爱医疗美容医院等合作,同时帮扶蒙古国颂都医院。以麦克劳德区域医疗中心的合作为例,包钢医院早在2002年就与该中心的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作为美国最好的心血管诊疗机构之一,该中心向包钢医院传授心脏病诊治经验、疑难心脏病手术技能,以及培训心脏病外科和内科医生,帮助包钢医院提高心脏病诊疗水平。
包钢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韩波曾感慨,“美国麦克劳德区域医疗中心是心脏疾病治疗方面的国际级品牌,国际上通用的心脏病手术标准,也是人家制定的,人家做手术那是菜单式的严谨!我们从人家那里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如果说,内力兜住了包钢医院学科建设的网底,借助外力则让该院围绕学科发展铸造出向更深和更广延展的可能。内外合力之下,包钢医院在器官移植、创伤及危重症救治、肿瘤综合治疗、康复医学等方面形成优势学科集群,10个学科跻身“2016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内蒙古前三强,居包头市首位。
王燕清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创新技能大赛第一名
改善服务温暖医患——“齐跑”
学科建设构成包钢医院趋强的内在逻辑,医院可持续发展还离不开对外的引力。
王凌峰对此时常考虑的是,如何将泛泛而谈的概念落到实处?他认为,首当其冲的是扭转医护理念和行为,从被动到主动,从惯性到常态。这种转变,对于任何一家医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凌峰长久以来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曾经有这样一件小事在患者中流传并被刊载于当地报纸:一位老人颤巍巍的到包钢医院就诊,年迈的她走路困难,行动不便,后来被门诊大楼门口的志愿者用小车推着,到院内各处就诊、检查……
这样的事情如今屡见不鲜。王凌峰介绍,自2011年起,包钢医院开展全院人员志愿者服务,从院长到科主任、及普通医生,概莫能外。人人身穿白大褂,披上红绶带,按日排班,在门诊大楼门口为患者提供导医、导诊、排队、咨询、取药等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医院管理层可以近距离聆听患者意见,并以患者的视角捕捉医院管理中的漏洞。比如,有的指示牌不方便患者认出、取药排队时间长等,管理层就会据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外显于行,内化于心,包钢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服务已蔚然成风。健康界在包钢医院注意到几个数字:
100%:包钢医院在42个病区及急诊、手术室、产房和血透室全面推行优质护理,病房数达100%。以普外科为例,为无人照护的患者擦浴;主动买盐袋、别针、冰袋,为专科手术需要的患者提供方便;为头部外伤的患者反复洗头、联系理发师……
1:“一张床”是包钢医院正探索的新理念,其核心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患者不动医生动,减少患者转科,由多专业医生组成诊疗组为入院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和康复全程服务。
10万:医院评选“优质服务科室”“示范窗口班组”“服务明星”,每季度一次,年终颁奖,表彰总金额达到10万元。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包钢医院的优质服务赢得广泛认可,相继收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表现突出集体”等诸多荣誉。或许缘于独特的背景,在很多人眼中,包钢医院与当地工人和百姓存在天然的“血缘”联系。医患关系相对脆弱的当下,包钢医院用“服务”铭牌唤醒了原本就流淌在患者血液中的人情秉性。
组建包头市第一家医疗集团
医院创新管理——“攻坚跑”
王凌峰是学术上的“大拿”,管理上同样是“练家子”。他在不到34岁时就担任副院长,主管医疗、教学、科研等,还是一位管理学博士。
2014年6月,52岁的王凌峰履新包钢医院院长,重担扑面而来——一面是步入“深水区”的医改;一面是钢铁行业的利润下滑,医院面临自主解决资金等难题。
面对“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医院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包钢医院和王凌峰要走的“长征路”。他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包钢医院已与专业医院管理公司建立战略性合作,开始实施个性化医院管理全方位解决方案,完善医院整体发展战略。思路在于,以调整绩效考核为切入点,涵盖资本运营、全员绩效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全面医疗质量改善、专科运营、医院整体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撬动医院整体高歌猛进。
王凌峰告诉健康界,管理层推行的“战略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精益管理”等创新举措,将为医院赋予新的发展能量。当然,可以预见的是,改革必然要破除藩篱、廓清众思,个中艰难必然考验全员实力、定力,以及王凌峰和管理班子的前瞻力与领航力。事实表明,各项措施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2017年2月,包钢医院推行“护理垂直管理”,护理部作为护理直线管理和绩效考核主体,建立分管院长——护理部——科护士长为主线,人、财、物与责、权、利相统一的垂直管理模式。
半年后的2017年8月,医院信息化鼎新再度起航,计划两年内实现HIMSS六级评级目标,打造引领内蒙古数字化医院发展的样板工程。另外,包钢医院的生殖医学中心、激光治疗中心、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HIFU)中心,以及众多MDT诊疗中心等的规划建设也正成为新增长点。
撇开条分缕析的规划文本,王凌峰称医院关键在于达成四个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单一学科诊疗模式向多学科协作模式转变,由关注疾病的治疗向关注人整体健康转变。
毫无疑问,“转变”向来是知易行难。好消息是,2017年底,经历转制淬火的包钢医院,囊获60家医疗机构的“内蒙古包钢医院医疗集团”问世,发展空间进一步广阔。王凌峰坚信,顺应医改大势,持续升级管理,必能踏出包钢医院最优的前行路径。
人物名片
王凌峰,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院长,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内蒙古烧伤医学研究所所长、内蒙古烧伤质控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烧创伤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医师协会副会长、内蒙古医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内蒙古烧伤专业学科带头人、内蒙古草原英才、包头市鹿城英才。先后荣获“2017年度中国医疗集团十大影响力人物”提名奖、全国民族地区杰出青年、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图观包钢医院
直升机转运重症患者
医院停车场
门诊大厅
门诊大厅的显示屏
院内文化墙
免费转诊车
王凌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肝胆外科开展肝移植手术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转载需授权。商务咨询:010—82736610—8877)
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