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建国道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进行防控
关键词 秩序 风雪中的“陆上灯塔”
时而在岗亭上指挥交通,时而用对讲机了解路况,尽管警帽上已满是飘落的雪花,尽管耳朵已冻到通红,但南马路大队海光寺岗执勤民警杨玉浩(上图)丝毫不在意,依旧全心扑在岗位上……因为,他是一名交通警察。
在他们的概念里,就是要“循着风雪的方向而来,对着车流的方向望去”,做“屹立不倒的‘陆上灯塔’,为道路交通秩序保驾护航。”
昨日,津城迎来立春后的首场降雪,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雪花凌空飘落,在给市民带来喜悦的同时,也为交警维持道路交通秩序增加了难度。
“疫情当前,又遇风雪天气,我们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提示和劝导交通参与者戴口罩,尽力排查辖区内车辆情况,确保无带‘病’车出入、无带‘病’人驾驶。”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南开支队南马路大队大队长张杨介绍说。
为保障特殊天气下市民出行安全,南马路大队在设置20处固定岗位基础上,专门派出4部巡查车辆,一刻不停地巡查管界内道路情况。
平日里,他们值守在一线,疫情下,他们冲锋在前线。大年初一下午,南马路大队接到一则报警──在辖区内发现一辆湖北牌照小客车,为避免该车继续上路行驶引发群众心理恐慌,张杨火速带领值班民警赶赴报警地点,最终在富辛庄大街附近一居民楼下找到该车。在详细了解车主近期出行情况和接触人员后,细致排查研判该车近期行动轨迹,及时排除了携带疫情隐患,让居民们安心放心。
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南马路大队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战时组织保障、启动党建跟进机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0人疫情防控应急处突小分队,强化内外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中担当起“保辖区人民群众安康幸福”的使命职责。
关键词 生活 买电就打我的电话
“我看楼下贴着你的电话号码,我已经65了,不会用你们那个软件买电,咋整啊?”2月3日晚,国网天津宁河公司芦台营业班班长马志军(上图)接到朝阳花园小区30号楼居民王大爷打来的求助电话,又一次开始了他的购电“在线指导”服务。“您别着急,用座机给我打,然后拿着手机按我说的一步一步操作。”马志军耐心回复。
国家电网公司在疫情初期,就推出一系列网上购电便民举措,但不少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少,加之不愿意欠电费,还是习惯去营业厅买电。
社区和营业厅,正是马志军参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就同时以两种身份投入其中。在社区,他是平安志愿者,通过微信群、发告知书等多种方式,配合社区党组织及时把科学防范知识告诉居民,并告知疫情最新情况,让居民安心;在单位,他是营业厅优质服务“台柱子”,组织班组成员做好营业厅物品消毒、客户购电温馨提示等工作,为居民提供安全、清洁的购电环境。
这几天,在宁河公司离退休职工群中,一位老职工提出,“小区内很多老人都不会网上购电,能不能想想办法。”马志军挺身而出,在对社区来往人员进行检查时,他随身携带移动POS机和一张A4纸,纸上面印有一个二维码和他手写的“电力故障,线上报修,网上国网,与您同行,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他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宣传单上,张贴在社区楼下,有购电、故障报修等用电问题,居民打他的电话就能解决。
“给我打电话的老人不少,但是我发现只依靠电话,很难教会,失败的情况居多。”马志军说。于是,宁河公司又安排十余名党员服务队员与马志军一起,耐心指导、告知政策,为老人们吃下一颗“定心丸”。疫情出现以来,和马志军一样,2000余名电力一线员工坚守岗位,为市民平稳安全用电默默奉献着。
关键词 安全 安全不打折扣
“没开工,防火排险责任也不能有一丝松懈!”金伟,开发区消防救援支队新昌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因为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期,每周例行的下单位消防检查改为视频电话巡查。
检查控制室、微型消防站、对值班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即便不能“面对面”,金伟也绝不允许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打半点“折扣”。今年是26岁的金伟(上图)从事消防工作的第4个年头。春节假期,对于消防员来说是战备期。没有疫情出现的话,他们也回不了家,要在站里备勤。
新昌路消防救援站管辖面积60平方公里,虽然居住人口不多,但辖区内有11个危化品单位和3个集体公寓需要重点管控。除此之外,还有4条高速公路,随时可能有救援任务。
“安全重于泰山,尽管很多单位还没有复工,也不敢大意。”凌晨时分,才带着队友们从长深高速公路救援任务上撤下来的金伟,没睡几个小时,又忙着联系辖区单位做好消防检查。
“别看金队忙活起来,生龙活虎,其实他每天都在为妈妈担心。”卫生员曾毅偷偷告诉记者,金伟的妈妈毛秀贞是河北省泊头市医院的一名医生,目前正坚守在医院防疫一线。金伟只能在忙碌的间隙,给她发一条微信,询问平安。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升级,全市各消防站加大了对进出站人员的管控,同时增加了消毒和测温频次。每天,给站里消毒,协助卫生员为每一名队员测量体温,也成了金伟雷打不动必干的活。
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天津市消防救援总队迅速组织了一支220人的应急处置队。一旦形势需要,应急处置队员们将协同卫生、医疗、公安等部门全力做好疫情处置,积极做好洗消等工作。
“万众一心,用责任和担当汇聚起坚强后盾!”疫情阻击战中,“火焰蓝”始终在坚守。
关键词 网购 电商“小二”的拼与守
抗疫所需口罩、护目镜等物资紧缺,海外采购也是一条重要渠道。
早在大年初一,阿里集团海外采购中心项目组就开始向韩国供应商进行寻源与价格谈判。为现场锁定货源,验证供应商资质,28日下午项目组紧急决定,在韩国、印尼和新加坡派出多队志愿者人马。
29日上午8点,平台小二李英俊和同事陈哲乘坐当天最早的航班,从国内飞往首尔。出发前,李英俊的妻子对他说:“关键时候,能为社会做有价值的事,放心去吧!”他家里有二胎,小的才15个月。
29日下午,李英俊、陈哲就和从美国结束休假赶过来的徐婕汇合,组成了韩国采购应急小组。一下飞机,仨人紧急冲到工厂验货,直到看着货物入菜鸟仓才放心。回到酒店已晚上9点多,他们才吃上了当天第1餐。
作为后方支援,另外两位“小二”伯睿(左图)和谭万强负责坐镇进行信息统筹和资源调度。从初一开始,他们就在密切跟韩国供应商进行寻源和价格谈判。
伯睿坐在家里电脑前,十几个小时没离开椅子。“老妈问我今天初几了,我回答不上来。”他早上起来穿着秋衣不停地打电话。“老妈怕吵到我,就把袜子放在我床头,我穿上了一只,接起电话忘记了穿第二只。”他满脑子想的是,既要抢货、又要保质,还要确保资金安全。他明白千里之外的应急小组所遇到的难题。不惜一切代价抢货,但原则不能变。有一批好不容易找到的货源,包装问题导致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项目组权衡之后果断放弃。事关生命,他们必须对所做的决策负责。
30日,货到武汉。伯睿呷了一口枸杞茶,跟老妈“嘚瑟”:“看,你儿子可以吧,没白忙活!”
连日来,阿里巴巴、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纷纷开展“全球寻源”,在韩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实地采购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重点物资。目前,这些货品已陆续送达武汉。
关键词 出行 公交师傅守“前线”
“开了30年公交车,头一次感觉车厢里这么冷清。”昨天上午10点,跑了一圈,回到澄江路公交站的646路驾驶员赵春生感慨。
此时,天上零星地飘着雪,场院里的建筑物和停着的公交车上,已经积起薄薄一层雪渣。本来疫情期间坐公交车出行的人就少,因为下雪,这一圈,上车的人就更少了。赵春生清楚地记得,全程只在今晚报大厦站上来过一个乘客。乘客上车时,他起身用红外线测温仪对上车乘客进行测温,体温正常才能过他这“关”。
从前站站有人上、车车人挤人,如今坐车的人屈指可数。
“646路从澄江路到康桥里,途经南门外大街、鼓楼和地铁站等重要站点,客流量比较大,是我们车队的一条主干线路。”赵春生介绍。
由于疫情,客流大幅减少,有时跑一圈下来也只有两三名乘客。“不管能拉几个人,哪怕只有一名乘客乘车,我也得跑这一趟,也得坚持做好车厢服务。” 尽管一天下来,大部分是在“空驶”,赵春生在疫情面前依然坚守岗位。
尽管乘客少,但由于公交乘客来源多样,依然有可能与疫情“正面遭遇”。“我是公交战线上的老战士了,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工作经验丰富些,知道如何加强防护,越是这种时候,市民越需要公交服务,我就越是要为抗击疫情出一把力!”赵春生坚定地说。
见跑完一圈的赵春生回到站内,被连身、连帽白色防护服和口罩、眼镜、手套“全副武装”的柳溪(上图)赶忙上车消毒,车厢内已经变淡的消毒液味道顿时再次变得浓烈,扶手和座椅这些乘客接触最多的地方,他着重喷洒。5分钟后消毒完毕。
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升级,考验着一线驾驶员,也考验着公交站区服务人员,这个春节,11800余名公交一线员工全员在岗,坚守“前线”,逆行战“疫”,守护着市民的出行安全。
足不出户 保持心态
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员 王小波
长时间的足不出户,对人的心理健康提出挑战。网络上的各种帖子幽默中透着无奈:“城市封了,村子封了,高速封了,我也疯了”,还有“体温正常,呼吸正常,饮食正常,体重异常,精神失常”。
如何保持比较好的精神状态?
1.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不可因长时间追剧、刷屏而扰乱生活。人正常的生物钟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按时吃饭、起床、睡觉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进行身体锻炼和运动:因为运动产生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心态。如何进行室内运动,翻一翻“抖音”等网络资源,会发现只要想运动,总是会有很多的创造力。
3.做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填充时间:做一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情,如整理橱柜、清洁房间、做美食、陪伴孩子等,也可以读书、看大片、听音乐……
4.从官方媒体获取有关疫情的报道。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摄取,不被过量超载的信息所压垮,导致恐慌心理。每天收听、阅读疫情信息应控制在30-60分钟。
5.积极自我暗示:如“以目前天津的新冠肺炎感染比例,自己要被传染,需要有‘中大奖’的运气”。
6.和亲朋保持联系:利用网络视频等条件进行人际交流,任何时候,有亲朋好友一起聊天都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记者 刘一博 张清 孟若冰 苏晓梅 岳付玉 摄影 吴迪)
(责编:唐心怡、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