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麒画像
人物简介:
刘应麒(公元1539~1612年),字道征,号芝阳,江西省鄱阳县人,明代著名廉吏。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历任礼部郎中、广东提学副使、四川参政、湖广按察使及应天巡抚等职。为人光明磊落,清廉耿介;居官不畏权势,勤政忠贞。所到之处,皆留以清廉之名。
在江西省鄱阳县水光潋滟的东湖之上,浮洲书院如同一艘帆船穿行于葱郁苍翠的树林间,远离喧嚣。清代蒋仕铨有《秋日过浮洲寺》诗云:“秋云漠漠雨绵绵,一夜湖东水拍天。隔岸红衣摇尽落,浪花堆满寺门前。”一代廉吏刘应麒少年时便求学于此。
刘应麒,江西鄱阳县人,其从应天巡抚一职去官时所吟诗句“来时行李去时装……不将山水带回乡”流传至今,成为古今为官者清廉的写照。他一生行事,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均刚直不阿、主持正义、为民谋福,故人称“匡山威凤,鄱水神龙”。
幼年受书香熏陶
少年怀志初显志德
鄱阳乃千年古邑,秦时设县,历代文人学士、清官廉吏不绝如缕,道德风尚润益乡里。据了解,仅宋一代,就有洪浩、姜夔、范仲淹、颜真卿等与之关联,或出生鄱邑,或主政饶州(鄱阳故称),他们或是廉政清官或是文人雅士,但均以道德文章传世、清廉刚正扬名。他们的道德风范流传民间,垂训后世。
明嘉靖年间,正值饶州知府应鸣凤重教化、育人才之时。应鸣凤将当时的浮洲寺改建,创办了浮洲书院,聘请博学名儒执教,培育了众多学子。儿时的刘应麒与父母居住在离书院不远处的古宅里。每当清晨来临,刘应麒便推开房门,心驰神往地聆听着书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在书香的熏陶下,刘应麒渐渐长大,一心向学。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将他送到浮洲书院就读。他天资聪悟、勤奋好学、志向高远。先生以于谦精神教育学子,并引其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勉励诸生。少年刘应麒铭记于心,并吟诗一首以言志:“风雨潇潇湖上扉,我于此处可忘机。更栽十里绿荷芰,他日归来可制衣。”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志气,也展现了他志存高远、淡迫名利的心性。
成年后学有所成
入仕为官刚正不阿
勤奋刻苦的刘应麒,成年后便学有所成,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他乡试中举;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又以第三甲成绩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刘应麒因文学、书法极为优秀而被选入翰林院所设的庶常馆,成为庶吉士(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挑选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他在庶常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因才华出众被选任为礼部主事。
与大多数人一样,初入“职场”的刘应麒也有一些不适应,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畏权贵、刚直不阿。任职期间,虽有朝廷权贵时常通过各种名目拉拢他,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由京官出为广东督学后,碰到地方人士利用朝中政策营私舞弊,刘应麒毫不畏惧地同其抗争。无奈地方势力与权贵作梗,不肯同流合污的刘应麒愤而以病重之由辞职。
但他的行为得到了不少朝中正义人士的赞许和支持,因此得到了许多升迁机会。据史书记载,刘应麒辞官不久又任广西督学,后又迁升四川参政。
为救灾民自掏腰包
秉公执法断难案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初夏,时任四川参政的刘应麒所分守的酉阳州彭水县(今重庆市酉阳县)发生特大洪灾,肆虐的乌江水夹杂着树枝和石块冲击着屋舍和篱笆,威胁着百姓的生命。
刘应麒临危不惧,亲临第一线指挥民众撤离,并拿出自己用于养家糊口的俸银安顿灾民。在他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当地官员乡绅纷纷捐资捐物用于救灾。同时,他还严惩当地失职及借赈灾之机渔利的官吏,使灾区秩序很快安定下来。
由于政绩突出,朝廷对刘应麒委以重用,调其任湖广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司法工作关系着当事人的身家性命,因此刘应麒常常夜以继日地审阅案件,十分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旦发现疑问便深入现场反复推究。
在清理一宗多年反复招、翻供,且证据不全难以成判的盗杀积案时,刘应麒亲赴死囚狱,审问羁押日久的当事人,结果查实此乃富户买凶入室杀人嫁祸案。富户得讯,马上找到刘应麒欲贿以巨金。刘应麒大怒,命衙役将人连钱一并扣押,第二天开堂审理。在人证、物证面前,富户及被串通收买的官吏均得到了严惩。
在刘应麒任内,其所办案件均得到依法处置,积案疑案、冤假错案一一清理平反,基本做到了案无积牍、民无冤情。
推行按亩征税新政
测绘海图为抗倭提供参考
明万历中期(公元1590年左右),朝政日益腐败,对土地加征税赋。地方豪绅与贪官污吏趁机勾结,大肆兼并田地,并且要求失地农户仍要完纳原先的粮赋,致使农民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更是不断激化。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刘应麒临危受命,由浙江左、右布政使擢升应天巡抚,遵旨推行“按田亩面积计征赋税和徭役”举措。他不惧豪绅之势,不烦工作之艰,带领僚属亲赴乡村深入田头,实地逐项梳查核定,据实限期课征,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及时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在应天巡抚任上,刘应麒还曾参与明军抗倭后勤事务,并亲自考察沿海及岛屿,绘测海图,为抗倭提供军事参考,被时人誉为“匡山威凤,鄱水神龙”“玉壶风露之清,雅推气韵;金薤琳琅之贵,有斐文章”。
不慕权贵辞官返乡
仍为百姓奔走呼号
刘应麒政绩斐然,深得皇帝赏识,后又迁任湖广巡抚、南大理卿、工部侍郎。因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他均以父母年迈多病需要侍奉为由而未赴任。返乡后,刘应麒杜门谢客,侍亲奉孝,专心学问。他深爱家乡的山水草木、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著有《芝阳集》。由他主持修撰的《鄱阳县志》内容详实,至今仍为修史志者折服,被称为方志中的经典。
在乡治学期间,刘应麒仍然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奔走呼号。他曾先后上书《条议南北兑》《请免吴家坊水田丁差疏》等,向朝廷条陈邑中南北税课之差异和改革建议,极大地减免了当地民众的税收负担,被赞为“皆百世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