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知道,但他们不说。”
豆瓣评分8.8的电影《聚焦》斩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聚焦》讲述了《波士顿环球时报》新闻工作小组揭发波士顿87名神父性侵儿童的事件。这部影片没有好莱坞惯用的故事情节,不刺激、没有英雄美女,只是带领着观众一层一层揭开神父丑闻的谜底。想要了解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这部影片能很好地介绍一位敬业的新闻从业者是如何工作的。
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也不再局限于新闻从业者。不管是自媒体人,还是未来将要从事自媒体行业,又或者是网上冲浪的网民,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下面我将围绕“自媒体”,来讲述自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自媒体的影响力。
01
“自己的媒体,自由的媒体,自在的媒体”
什么是自媒体?
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说:“我理解的自媒体,它是——自己的媒体,自由的媒体,自在的媒体。”
狭义上的自媒体意思是:以单个的个体作为新闻制造主体而进行内容创造的,而且拥有独立用户号的媒体。
开个头条号写写文章,或者用抖音记录生活,即便上知乎回答问题等等,简单几步,你就在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
每天,互联网上都有一批自媒体账号出现,最早出现的号主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享受到流量福利。在互联网上你有可能一夜爆红,凭借一篇文章一条短视频,网民们能把你捧到天上去。现在的情况是有,但极少。
公众号刚出现的前期,只要你稍微写点不一样的内容都能十万加,小号出爆款的可能极大。但是现在,小号爆款的机会少了不是一斤半两。
做自媒体不难,做自媒体人很难。做一个自媒体,简单几步就能搞定。但是做自媒体人就不同了,自媒体人是将运营自媒体当作一份副业或者主业来看待,你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变现,比如我们原创作者的头条号。青云计划是一条路,头条变现的机制还有许多,悟空问答,微头条收益等等。有些大V在头条上运营地十分成功,出了专栏,做了训练营。在我的理解里,真正将运营自媒体账号纳入每日计划的人,可以称为自媒体人。
何为媒体?
前段日子,《奇葩说》第六季冠军詹青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言论,被网友群攻,骂她不爱国。詹青云回复:我还在努力适应自己公众人物的身份。在我看来,原微博知识无意间用生活琐事和朋友互动,原本无意踏入关于疫情起源地的严肃讨论。
媒体是放大器,也可以说是一个有着聚光灯的公共场合。灯光聚集之处,大众们的视线全被吸引。黑暗处的发言,也有随时有可能被聚光灯瞄准。做自媒体,只有清楚了媒体的影响力,才有借势发挥的可能性。
02
媒体是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1)掌握信息即拥有微观权力
在20世纪,法国思想大师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了微观权力学说,即人有对微观权力实际运用的需求。
福柯认为:权力是通过网状组织来使用和实施的。个体不仅在权力的线索中流动;而且,他们总是同时遭受权力和实施权力。
互联网就是这张网,我们每个人是一个微观权力节点。张泉灵说: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成为一家自媒体。
在《聚焦》电影中,记者编辑们便是掌握信息的人,拥有信息就是拥有话语权。影片中,都市报的主编打算写一条和神父案有关的文章,结果被主管拿下,怕别的报社嗅到新闻的信息,这样他们报社便无法做第一个独家报道的人。
新闻讲究的便是真实、新鲜。真实不容置疑,新鲜正如现在的追热点。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做了一个疫情地图的网页,将网络上有关疫情的消息全部整合到一起。如今总浏览量达到39亿人次。
往小了说,KOL(关键意见领袖:拥有话语权的人)出现后,又来了个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在我们朋友圈里,总有个“百事通”,什么风吹草动他都第一时间公布出来,他的微观权力节点,能够连接到更多人。信息越稀缺,发布得越快,你的微观权力节点便能连接到更多人。
(2)广场效应
《自媒体高校宣教研究》丁凯教授指出:“广场效应”是指一种从众效应,即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人们经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自媒体平台容易导致这种现象,即当有激进分子发布非理性的煽动言辞时,人们往往会跟帖,大多数人对这一事件的极端态度淹没了少数人理性的观点。
当papi酱生孩子随父姓的微博热搜出来后,一群人在papi酱的微博下面骂她“婚驴”、“假田园女权”、“人设崩塌”。这种事例不在少数,疫情期间,还有官媒发错报道,引起一波“买双黄连口服液”的风波。
为什么真相总是在后面才出来?其实和“沉默的螺旋”效应有关。
“沉默的螺旋”意思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广受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掘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比如,被全网封杀的咪蒙,她的文章极具煽动性,后果反而是全网传播,偏偏爆文,传播的力量越来越大,文章也就成了向上的螺旋,不停地向上旋转发酵。反过来,向下的螺旋便是那些真实的、不做假,但是没有情绪的文章,向着下面旋转,越来越小。
(3)长尾的力量
长尾效应指的是大多数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而这部分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
举个例子,每个音乐软件都会有热门音乐排行榜,根据算法计算出来,人们普遍喜欢听的歌是哪首。如果把除流行外的小众音乐播放量集合在一起,甚至能达到和流行音乐播放量的一半。长尾效应打破了二八法则,认为市场不在按照二八法则来划分。20%的头部品牌不一定占据市场的80%,剩余品牌集合有可能达到和头部品牌相等的销售量。
长尾效应说明了个性化的重要性。小众,或许是还未流行的大众前身。今日头条的想法便来自于个性化订阅。张一鸣找投资界大佬沈南鹏投资时,和他讲了今日头条的想法,说是要做一个个性化订阅的东西。当时沈南鹏慌了,他做了很多研究,即便在美国,也从来没有这种尝试。结果沈南鹏没投资。后来,今日头条的成功证实了个性化订阅的胜利。
现如今,你可以在任何媒体平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越细分的领域,聚集的用户越精准,用户粘性越强,能够给你带来的收益也越强。
(4)狂欢化效应
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概念: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而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在新媒体里,不就是一场每天都在上演的狂欢派对吗?巴赫金总结了狂欢化的四个特点和新媒体的特点不谋而合。
1. 颠覆性
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放纵自己的潜在本能,推翻社会等级制度,打破现实规范的一切桎梏,重新构建自己的生存方式。
媒体最具颠覆性的一条就是信息公平。你能看到的资料别人也能看到,最多需要你付费购买知识。你可以通过私信,链接到生活中根本碰不到的行业大佬,你也能通过别人的视频文章了解到不曾看过的世界。
现实生活中,你是个教师,但是在网上,有了第二重身份:搞笑博主。许多自媒体人正是在媒体平台上构建了自己想要的世界,当个博主,写写文章由此获得利益,于是才辞去本职工作,专心做自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爷爷这句话用来形容互联网上的内容十分贴切。
2. 无等级性
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开放、自由而亲昵的相互关系。
“地球村”、“天涯若比邻”形容互联网的人际关系最恰当。在“六度分隔理论”中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创办壹心娱乐的杨天真,在她大学时便立志要出人头地,用尽了自己的朋友圈资源,终于要到了王牌经纪人王京花的电话,成功进入经纪人行业。
互联网的一大好处便是只要你用心找,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通过付费问答,你能让王思聪、脱不花、罗振宇等来回答你的问题。交友需双向,只要你不同意对方的好友申请,你俩的友谊到此结束。现实里要麻烦得多,不喜欢某人,还得表现得和她合得来。许多开放性社交平台,soul、陌陌、探探等,不缺陌生人和你交朋友。
3. 民俗性
狂欢否定和动摇了宫廷文化的高压及权威,是一种渎神式的、轻俗的、降格的美学立场。
抖音快手最为显著。抖音神曲做到了“洗脑式”效果。你听第一遍觉得都是什么歌啊。然后在刷抖音的过程中,反复听了N遍,内心OS:这歌叫啥,还可以嘿!
前些天杨坤在直播中吐槽了抖音里特火的一首歌《惊雷》,然后引起广泛网友热议。杨坤说:“那根本就不叫歌,都是什么玩意。”结果原唱出来怼杨坤。
人越多的地方,碰撞越强烈,产生的内容越丰富,也不免流于世俗化。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只有当人满足了基层生理需要,才能追求更高维度的需求。互联网的内容也分层。大众娱乐化,哈哈一笑的内容为基本需求,谁都能看谁都需要。但是得到樊登读书上面需要消耗脑力的内容,则为更高层次的需要。
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娱乐总分高雅与世俗。互联网内容里,民俗化娱乐要多于高雅娱乐。比如哔哩哔哩,你能在上面找到教育视频,但绝对是少数,鬼畜视频,弹幕文化,搞笑集锦,一定多于教育视频。
我认为,做自媒体需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什么理想,就像吴晓波说,做自媒体需要匠心。理想主义是为了坚持做自媒体的那颗良心,现实主义是为了从用户出发。因此,自媒体之间的差距往往在这三方面。
03
做自媒体需要匠心
(1)二真原则:真实为路,真诚为刀
第一,是真实。《聚焦》中,主编对同事说过一句话:用事实说话。互联网上的假消息每天都有,往大了说造谣某位名人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往小了说,朋友圈常见的伪养生文案。假新闻在疫情期间格外膨胀,许多平台还专门除了辟谣栏目用来辟谣。新闻两要素,真实与新鲜,做自媒体的,首先要做到真实,能为自己写的文字做担保,你能保证这都是自己写的,数据也没有瞎编乱造。
自媒体行业乱象之一就是假。洗稿、搬运、抄袭无处不在,虽然无法避免,但作为自媒体原创者,我们不忘初心,用真实给自己开路,便不愧对良心。
第二是,真诚。罗振宇讲过,真诚本身就是道路。我是否真诚,观众看得出来。为什么真诚这么重要?不管是写文章还是拍视频,本身是一种表达内容的形式,核心在我们想要让对方知道的东西。真诚正如用户思维,为用户考虑方方面面,把用户当作最好的朋友来推销自己的内容产品,这就是真诚。我觉得对大家很重要,所以我要好好把文章写出来,为了让读者看得更舒服,所以得多注意排版,为了让读者读得下去,我得多练习练习讲故事……没有人会和不真诚的人做朋友,正如没有人会喜欢不真诚的内容。
(2)用价值金线做差异化竞争
《自媒体之道》中提出:价值金线大意为如果一个人相当有趣,与众不同,超过了“价值”的金线,那他就价值连城了。
大家都在讨论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运营为王,内容离不开运营,运营也需要内容产品。酒得香,才能出巷,酒未酿好酒端给顾客喝,铺子都给砸没了。做自媒体,需要不断学习输入,才能输出。有了好的功底,才会带来最底层的流量。
公众号、哔哩哔哩、知乎上热门的写作者半佛仙人,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自己的写作经历。特别喜欢写作的他,很早前便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积累了好几年的流量才转到其它平台。做自媒体需要匠心的原因还在于,价值金线没那么容易突破,而且还会变化。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我写过的内容,或许几年前就有人写过了,还写得没他好。一条鱼,清蒸、红烧、干炒都用过后,你该怎么让人味觉吃惊,达到则突破了价值金线,未达到便是一直在做同质化竞争。
(3)自我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最早提出,即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过把关人对信息的取舍来决定最后传播的内容,使放进信息渠道与受众见面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
在传统媒体里有记者和编辑,编辑需要审稿,审稿完成后才能发送作品。做自媒体的我们,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在奋斗,写、编、审集一身。除了媒体平台的监督外,最重要的还得做自己的把关人。把关的不仅仅是有没有写错别字,文章框架对不对,还要把关的文章思想和内容真实性。
肯尼迪这么说的: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不要问用户为何不待见我,而要问自己是否做到用心无愧,对这篇文章满意。对待用户,就像对待热恋中的爱人,精挑细选最好的礼物送给TA,得到爱的反馈。
总结一下
《自媒体之道》里有句话特别好:媒体是公器,新时代的从业者应当有敬畏之心。人人皆媒的今天,我们都有机会成为自媒体达人。
想要做好自媒体,首先你得了解它,知道有多大威力后,借势就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比如,自媒体的狂欢化,了解大众喜好,再结合自身细分领域,用一千个铁杆粉丝养活自己。我们所传达的内容,最重要的便是遵从真实和真诚,这是能让我们走得最安全的路。其次,想要走得远,就得学会突破价值金线,寻找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做差异化战略,不断输入和输出,方能在自媒体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唯有热爱,方抵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