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平和他的制琴生活
本报记者 师锁伟 本报通讯员 尚晓萌
诤友赵家林(左)指导李立平给扬琴调音。 师锁伟 摄
一位退休老人迷上了制作扬琴,他把阳台变成了工作间,刨木板、打钉销、调弦音……每天乐此不疲,至今已制作了5台扬琴。李立平说,做扬琴和打扬琴,让他的退休生活有滋有味,充满欢乐。近日,李立平新改进的一台扬琴面世,记者前去一睹为快。
迷上扬琴革新
李立平今年58岁,原是长春水务集团的一名中层干部。2013年,快到退休年龄的他想重拾音乐爱好,好在退休后找个营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他曾在《长春日报》上看过一篇《“筑”在“加筝扬琴”中复活》的文章,介绍的是赵德林痴心乐器改革的事儿。几经周折,李立平找到了赵德林,想拜师学艺。
赵德林是扬琴演奏专家,他将古筝与扬琴相结合,发明了“加筝扬琴”,并获得国家专利,业界称其为“北筑”。李立平虽然在演奏方面不是行家,但他年轻时曾做过两台扬琴。两人一见如故,唠得投机。李立平也加入到赵德林乐器改革的团队中来,赵德林等人提创意,李立平则动手把创意变成可以弹奏的扬琴。
重拾年轻时的手艺
说干就干,李立平买来了电刨、电锯、电钻,有的工具买不到,就自己动手制作,没有场地,他把自家的阳台腾出来,四平方米多的阳台成了加工车间。记者在阳台上看到,这里堆满了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盖板、共鸣腔、马头等,地板砖都被震碎了好几块。李立平介绍,除了琴码、琴弦等是买的,其他部件全是手工制作的。
“赵老师出数据,我负责设计排列,第一台扬琴用了15天就做成了,乐器的基本功能都有,可赵老师一验收,音质不行,只得毁掉重做。”李立平说。
做扬琴,调音是关键的一环,刚开始,赵德林用音笛吹一个调儿,李立平调一次弦,一点点磨合,就这个环节,有时就得一小天。“现在有了扬琴调音器,调音定音方便多了,我自己就能完成。”李立平说,做琴不能怕麻烦,不能怕失败,要做就做最好的。为此,他还请来了诤友赵家林。赵家林是钢琴调琴师,对音色音调特别敏感,一点点的差别也逃不过他的耳朵。
“赵四哥就是挑毛病的,他调出的音色音调臻乎完美。”李立平称赵家林“赵四哥”,说他很少有说满意的时候,自己有时费了十几天工夫,他一句话就给否了,还得从头再来,“不过当他说好的时候,这琴到了演奏者手中,肯定过关。”
弹琴喜结姻缘
李立平说,自己年轻时就爱好音乐,还动手做过扬琴,自己的婚姻也与琴有关。
李立平1975年下乡当知青,他特别羡慕那些会吹拉弹唱的同伴,那时他们到村里搞一次宣传演出,能顶10个工。
有一次从集体户回家,两个爱好音乐的邻居不知从哪里弄来两张大转调扬琴图纸,想照着做一台,他们找到了心灵手巧的李立平。李立平动手做了两台扬琴,自己留了一台,带到集体户去,跟着会音乐的同伴学打琴,自己不明白乐理,但顺着熟悉的歌曲,很快就能弹奏不少曲目。李立平也加入了宣传队。现在李立平还记得当时演奏的曲目,《老房东查铺》《怀念周总理》等张口就能唱出来。
1978年李立平回了城,到自来水公司工作,下班后回家也愿意弹首曲子乐呵乐呵,“住房临街,乐器一响,大姑娘小媳妇的都来窗口听,后来别人给介绍对象,听说我会打扬琴,姑娘马上同意了。”
生活乐陶陶
现在,除了做琴,李立平还参加了老年评剧团,给剧团做伴奏,和同伴们一起排节目,搞演出,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14年7月,东北三省扬琴比赛及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教授来做学术交流,在赵德林的引荐下,李立平结识了刘寒力教授。刘寒力教授也是扬琴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发明的601扬琴在业界颇受欢迎。李立平和刘教授交流做琴心得,吸收了601扬琴的精华,对“加筝扬琴”进行了改进。
“刚做好的这台扬琴与过去的相比瘦身许多,携带更方便了。原来琴身长1.25米,宽0.56米,现在的琴身长1.19米,宽0.49米,重量只有14.8公斤,比原来的琴轻了0.8公斤。”李立平刚说完,妻子就拿来一台电子秤,现场称重。
李立平支起琴架,赵德林手持琴槌,轻抹慢抚,一曲悠扬的《梁祝》回荡在房间,赵家林轻拍手掌和着节奏。
李立平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自己在扬琴制作上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