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自小在北京城长大,住过很多四合院。但他没想到,自己的最后一个岗位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
作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在去年退休,在任的几年,他和故宫一同被贴上网红标签。别人管他叫掌门人,他不喜欢,“一个企业的老板,他是掌门人,他有决策权,故宫院长就是服务岗位,真正决策故宫大事的是公众的舆论。”他更喜欢叫自己故宫“看门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晚,退了休的单霁翔带着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在抖音直播。这本书以第一视角详细讲述“故宫那些事儿”,为大家解答关于故宫的许多故事和疑问,独家揭秘故宫的各种“迷惑行为”,如故宫有多少个井盖,闭馆的故宫博物馆在做什么。
单霁翔如数家珍地向抖音用户介绍如何让故宫博物院“活起来”,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承诺的过程,让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与故宫相遇、与书相伴的另一入口。
有粉丝在直播中留言,“单院长给我们增长了知识!”这次直播是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与国内多个文化机构,联合发起的“都来读书”中的环节之一,这是一项助力大众读好书、好读书的全民阅读计划。
“门”字里面写一个“活”字,成为“广阔”的“阔”,单霁翔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他只做了一件事——将“活起来”的“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
故宫应该是有尊严的故宫
每天早上八点半之前,故宫尚未正式开放,戴着000-008编号的工牌,踩着三十年如一日的黑色懒汉鞋,单霁翔开始了日常“巡逻”。他是少有的走遍了故宫近一万间房舍的人,光鞋就走坏20多双。
在抖音读书日的直播中,他在新书里提到,故宫博物院的馆舍宏大,但是大部分区域并未开放;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丰富,但是99%的文物藏品在库房里面沉睡,展出的文物不到1%;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最多,但是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很多观众随着导游的小旗前行,听着不够专业的讲解;很多观众的参观流程就是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大婚,然后看看珍宝馆、钟表馆,在御花园休息休息一下,就走出了故宫博物院。这座博物馆的魅力,没有充分展示给观众。
他在新书里说到,一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吗?它们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有品质的文化生活更加向往,故宫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做出了贡献,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具体就一位观众而言,当他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回顾这次难得的文化之旅究竟获得了什么,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应该说,故宫博物院缺少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足的是人文关怀,因此必须要加以改变。
2012年,单霁翔来到故宫工作时,这座古老的紫禁城刚刚经历了备受争议的事件。他迅速在紫禁城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59栋办公彩钢房、1980年代以来添建的现代建筑,都要逐步拆掉;14年没有更新的安防系统进行完全更新;他向公众承诺,故宫的开放面积将不断扩大,并在每个区域增设展览,让故宫真正成为故宫博物院,而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故宫应该是有尊严的故宫。”他反复强调这句话。
他发现,故宫女厕所前面总是排长队,通过大数据计算、配比,增加了女厕数量,如今故宫里女士的洗手间是男士洗手间的2.6倍。
单霁翔深知时代变了,必须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观众为中心。 2013年开始,故宫博物院推出文创产品,单霁翔的黑色手机壳就是故宫出品,《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等APP陆续上线,有网友评论,这回故宫真的是“脑洞大开”。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为了这个特别的时刻,故宫历时两年筹备“石渠宝笈特展”,《伯远帖》、《兰亭序》、《洛神赋图》等283件珍贵书画藏品首次集中展出,《清明上河图》更是近10年来首次展开全卷。每天清晨,人们一进宫门,就一路小跑到武英殿外排队,最长时要等10个小时。媒体将这个现象称为“故宫跑”,已经很久没有一个艺术展能够制造这样的影响了。
故宫把崇庆皇太后当时居住时的家具用具摆放到原处供游客参观。“今天我们观众看到的房间情景跟当年乾隆皇帝看到的情景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比那个时候少一个老太太。”单霁翔说。
他几乎每次公开演讲都会说:“这些文物,当它得不到保护,它就没有尊严,它蓬头垢面。但是得到保护、得到展示以后,它就光彩照人了。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叫我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藏品,每一件必须要光彩照人。”
故宫属于公众
单霁翔在紫禁城里一个人低着头慢慢走,看见垃圾、烟头就立马俯身捡起。有媒体报道,2013年,他从开放区域内捡起了1000多个烟头。
他发现,飞鸟将草籽带到房顶,草生命力强,生长时会拱瓦,瓦松了,宫殿就要漏雨,木头就会朽毁,建筑就要大修。单霁翔开始立规矩:他要求房屋墙头、瓦面不能有一根杂草;垃圾落地后,两分钟内必须有人清理掉;宫里严禁吸烟。
拥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面对着全世界最为复杂的博物馆观众群体。10年之间,故宫的观众从700万增加到1500万,“世界没有一个博物馆每年要接待1000万以上观众。”单霁翔说。故宫的观众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阶层,有人远道而来,自己带着水和干粮。
他服务的“观众”不仅仅是中产阶层,还包括环卫工人、公交司乘人员这些看上去与艺术没什么关系的群体,他们甚至获得了在淡季免费开放日参观的许可。“我不是摆老资格,我当过两年农民,10年工人,农民想什么,工人想什么,我相对来说知道一些。”他笑着说。在他看来,故宫不属于某个阶层,而属于所有公众。
这样的立场也给单霁翔带来了麻烦。刚上任的那个冬季,环卫工人曾从故宫外的护城河里捞出1万多根吃过的玉米芯。
作为“看门人”,他得想尽办法为“门”里谋福利。乾隆85岁那年,曾刻了一枚全世界最大的印章。这枚印章存放在地下库房里,但因为设施太过陈旧,印章没能被妥善保管,印壳裂了。当时,正好有领导来视察,单霁翔就故意带着领导去看这枚印章。领导问起印壳破裂的原因时,单霁翔说:“因为缺少经费,所以地下库房年久失修。”
领导又问,要多少钱?单霁翔说:“4个亿。4个亿用来保管故宫的90万件文物就不算多了。”于是,单霁翔便为故宫争取到了一大笔经费。
单霁翔总结说:“越是主要领导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他看最不好的地方。看那些荒草萋萋的地方,看那些霉味扑鼻的地方,这样领导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就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读书加写作
院藏国宝珍奇无数,院长虽皆为一时之俊杰,无不战战兢兢。“我是故宫第六任院长,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单霁翔曾说,故宫太复杂,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平常说做一件事要’万无一失’,我们是’一失万无’。”
只有每天回到家、吃完饭,然后沏一杯茶,打开台灯看书,写东西,才是一天最静的时候。“一般我就是睡觉,躺床上从来五分钟之内睡着。一年可能做不了一次梦,一年也失眠不了一次。”
“过去我也经常读书,但常常是急用先学、学而不思、浅尝辄止。我发现带着工作中急需研讨的问题,深入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再把学习收获系统地撰写下来,这种‘读书加写作’的方式可以提升学习自觉、增强学习效果。”单霁翔说。
说起最初写书的起因,单霁翔说起自己的过去。2002年单霁翔调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但他的专业背景是建筑学,又长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刚刚上任的他不仅被一些老专家认为专业不对口,单霁翔自己也有些底气不足。于是甫一上任,他就开始走访专家,大量地读书。
古人写作有“三上”,单霁翔也有“一上”——“车上”。“只要车轱辘一动,有10分钟的车程,我就会把电脑打开写作。”有一次,他从新疆的乌鲁木齐坐车到吐鲁番,3个小时车程写了两三千字。“每天两三千字,一年二三十万字很自然就出来了。我的书80%是在车上完成的。”单霁翔笑言自己在这方面有特异功能,就连从西藏的江孜到贡嘎机场要翻过4000米雪山,在4个小时车程里,单霁翔都只休息了20分钟,其余时间一直在写作。
除了写作,单霁翔还大量地阅读。他认为读书与写作具有辩证关系。一方面,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写作是读书的深化。
这些年,单霁翔渐渐养成习惯,每天晚上大约用2至3小时读书与写作。“晚饭后、书桌前、台灯下,就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光。放松心情,全神贯注读书,既有利于平衡一天紧张的工作节奏,又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对于默默无闻的前任和同行,单霁翔频繁地出现在电视节目里,亮相在各种论坛和讲座中,用幽默的语言揭开了故宫的神秘面纱。据统计,上任后,他进行过1100多次的媒体宣讲。
但这一次,他选择在直播中把网友带入阅读的世界。他担任“都来读书”阅读计划的领读人,与网友分享心得,推荐书目,不再“孤读”。
根据计划,今日头条和抖音针对读书类创作者推出了定向流量池等激励政策,创作者可以在抖音、今日头条相关话题下、征文后台进行创作,高质量内容创作者可获得“领读人”认证。
目前,抖音已经上线读书系列话题,#都来读书、#方言来读书,鼓励创作者发布读书类短视频,分享阅读感悟。
“过去我们从事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管理,往往把身边的文化遗产看作是远离当今社会的过去的东西,它们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文物重回人们的生活。只有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文物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才会真正地呵护文化遗产。”
单霁翔始终记得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登上景山看到的情景,四下望去,四合院成片成片的灰色屋顶,烘托着故宫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极为壮观。在任上时,他喜欢在故宫闭馆的时候,一个人走在紫禁城里,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拥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