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阎晓宁)穿着企鹅图案的t恤和整齐的马尾,春风满面的卢静从古代脊椎所博物馆——中国古代动物馆匆匆赶来。采访前,为了入住抖音(抖音)平台的科普号“玩骨头的卢老师”,正在录制最近一期的短视频内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卢静每天工作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鱼类、恐龙、鸟类、哺乳动物、人类起源等脊椎动物演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有着硕果累累的科研成绩。但对于大众而言,提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的名字,很多人仍觉得既拗口又陌生,这让科研人员们感到很无奈。
最近,“玩骨头的卢老师”的出现,使严谨的科学与欢脱的内容结合,在繁杂的短视频市场中脱颖而出。吃鱼头泡饼拼出了胖头鱼的脑颅模型,吃炖鸡拼出了化石佛法僧鸟和始祖鸟模型……单个内容近百万的点赞、千万的播放量,让卢老师的视频从“吃”入手,不但抓住了大众的“胃”和“眼”,更是迅速地吸引了不少观众对“冷门”的古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有些科普文章,可能在大家看来就是科研论文。而我一直想做科普,又想用一种不端着的方式,让之前不了解古生物的大众也都能接受。”卢静告诉记者,其实,要了解和走进科学,古生物学是非常好的一个入门方向,从稀奇古怪的古代生命,到身边熟知的各种动物,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探索,可以培养大众的科学思维。同时,她还提出,希望能有更多机构和平台帮助在科普道路上的科研工作者们多发一些声,这样才能真正拉近公众与科研之间的距离。
古脊椎动物并不陌生
3D打印的立体肉鳍鱼模型、各类古鱼化石、还有经过彩色处理的鱼类标本……踏入卢静的办公室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你的鱼类博物馆,围绕在四周书架上的鱼类模型让人目不暇接。卢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距现在大概四亿年前的古鱼类。工作中,她需要通过高精度CT扫描,对古代鱼的脑颅进行重建,然后复原它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讨论这些早期的脊椎动物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演化,鱼类又是如何爬上陆地演变成蛙、龙、鸟、兽等四足动物的。
“说起我们研究所的名字,有些人读起来都会觉得有点拗口。通俗来讲,我们研究的是有脊椎的动物化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恐龙了。那么为什么有恐龙?其实,恐龙的祖先是一条鱼。”卢静神秘地笑了笑,“其实人也是鱼变的。大家一听自己的祖先是鱼,有人就会问是美人鱼吗?实际上,这种鱼类不是我们在菜市场上看到的青、草、鲢、鳙等辐鳍鱼,而是一种肉鳍鱼类。”说着,她拿起书架上一只长着胳膊和腿的鱼类模型讲道:“现在活着的肉鳍鱼类其中一种是拉蒂迈鱼,也就是我手上的这一只。为什么叫肉鳍鱼呢?非常明显,你看它的这对偶鳍肉嘟嘟的,就跟我们的胳膊一样,它的肉鳍内有一串内骨骼。这些内骨骼最后演变成跟我们一样的四肢骨骼,所以这种肉鳍鱼类的一支才能最终爬上陆地,变成四足动物。”
其实在不少影视作品中,以“肉鳍鱼”为原型的角色会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动漫《七龙珠》里,一次小悟空与弥次郎兵卫打架,在他没力气时吃了一条烤鱼,而那条鱼便是肉鳍鱼。在宫崎骏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中,主人公开着小船行驶在清澈的海中,旁边经过的鱼也是古生代肉鳍鱼类。“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因为它们大部分都灭绝了,没灭绝的就变成我们了。”卢静说。
以“吃”为突破口讲知识
尽管人们在博物馆或是电视中能时常与“肉鳍鱼”甚至跟很多古生物“相遇”,但感兴趣的主动寻求这一类知识的人却很少。作为科研工作者,卢静讲出她的思考。“坦率地讲,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做科学研究。但与此同时我也会思考,一篇研究论文出来,就算发表在最好的杂志上,全世界也只有很少人能完全看懂。我们现在给发表的科研成果写配套的科普宣传已经是标准流程,但即使如此,很多时候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也还是觉得这些科普文章和科研论文没什么两样。说到恐龙大家还算感兴趣,但说到古代的鱼类,可能就真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了。”卢静无奈地摊开手,她说,相比之下整个自然类学科的科普之路却还有很长。
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卢静接触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为科学家打造媒体矩阵的活动。期间,她作为特邀专家为一个关于肺鱼的“冷知识”短视频提供了指导。当看到这个短视频以轻松易懂诙谐的表达方式将肺鱼的有关知识活灵活现地在一分钟内呈现出来的时候,卢静立刻跳了起来。“我想做的科普就是用一种不端着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家都能够听懂和接受。所以,当时我就和出版社建议做一系列古生物的短视频,我能给你们写一百个故事出来。”那时,也正值抖音平台推出了鼓励通过用短视频介绍科学知识的“DOU知计划”行动,于是,“玩骨头的卢老师”就此诞生。
视频中,卢静带着小伙伴们吃完鱼头泡饼就拼出了胖头鱼的脑颅模型,吃完炖鸡就拼出了化石佛法僧鸟和始祖鸟模型,吃完烤鸭还将整只鸭子的骨架复原。然后通过这些模型,再向观众讲述它们的祖先以及相关知识。“我的主业是研究鱼类,但是做科普视频就不能局限在鱼了,所以我们又吃了鸡、鸭。吃着吃着,我们觉得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接下来可能得吃烤全羊了。”卢静看似轻松地讲述着视频拍摄中的故事,但实际上,每一个一分钟的短视频背后都是她和小伙伴们辛勤的付出——除了需要认真精细地“吃”,吃后平均每“复原”一个模型还要花上五、六个小时的时间。
“吃完这一轮之后,估计我们研究所里大部分年青人都要帮一遍我的忙。所以现在大家都不敢跟我去吃饭了,他们说静姐的饭局都是鸿门宴。”卢静笑着说。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全民关注的“吃”为突破口,卢静的视频迅速拉近了科学知识和大众的距离,再加之以过硬的专业知识为背景,通过有趣味的表现形式传递出来。在开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玩骨头的卢老师”就获得超过十四万的粉丝关注。“就喜欢像您这样贴近生活的科普”“通过您的视频,我爱上了古生物”铺天盖地的点赞和好评更是不计其数。
多方平台助力科普推进
在众多的评论中,特别让卢静感到欣慰的是,她看到一些网友在观看短视频后会提到,自己从没留意过的鸡鸭骨骼,在视频里看起来竟然很像恐龙的骨骼,而视频中当时还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其实,所有的鸟都是恐龙演化过来的。大家能通过视频能引发思考,我觉得我们科普的目的就达到了。”卢静说,进行科普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所有人都来做古生物学家,而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大家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她强调,对于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古生物学是个非常好的入门方向。比如如果想了解宇宙、黑洞,需要具备一些基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而想要了解生命演化,从自己身边熟知的动物入手,通过观察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探索。
同时,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为公众进行科普也让自身进行了再学习,而且庞大的粉丝群体也为科研项目的一些方向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所以,尽管录视频的几天时间里,卢静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但她认为是“痛并快乐着,特别是在‘涨粉’的时候。”在“玩骨头的卢老师”成功圈粉的功臣中,卢静直言,少不了承担着所有幕后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网络部的张萌群。“小萌负责所有视频的拍摄,还是我们的‘剪刀手爱德萌’,别看只有一分钟的视频,拍摄就要用几个小时,剪辑的时间还会更长。但最终视频出来的效果却总是超乎我们的预期。”她称,自己可以提供科学上的支持,但和现在的网络文化脱节得厉害。“就像我们拍吃鸡的视频,小萌在字幕上加上‘鸡你太美’,我看了之后也没觉得那个模型美呀。但是后来发现网友们看到都很开心,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我才知道是个网络流行语。”卢静爽朗地笑了笑。就此,她也建议,希望能有更多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抖音一样的机构及平台帮助科研工作者多发一些声,各取所长,为科普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