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07: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陈伟斌 黄伟芬 杨晓政
就算是午后的最高气温超过20℃,早上五点多的杭州,尤其是在西湖景区,依然冻得需要穿上薄薄的羽绒服。
3月27日清晨,薄雾开始变得厚重,寒意似乎更明显了。在天完全亮起来之前,杭州西湖景区茅家埠已经热闹了起来,微凉的空气里,一缕缕茶香、饭香开始飘荡。
六点刚过,三三两两的采茶工阿姨们背上茶篓,戴着斗笠,说说笑笑朝着东家的茶园走去。
胡阿姨(左)和侯阿姨(右)
今年52岁的胡阿姨和66岁的侯阿姨也在其中,她们都来自安徽宣城,在杭州采茶已超过十年。3月25日上午,她们从老家出发,当天吃完午饭,就一头扎进了茶园里。和往年一样,她们的春天会有二十天左右,在西湖边的茶园里度过。
十分钟前,她们刚刚在东家鲍霞家里吃完一顿丰盛而且扛饿的早饭。
接下来,等待她们的是这一天将近10个小时的采茶工作。
这个时节的杭州,鼎鼎大名的西湖龙井43号已进入大规模采摘季,候鸟一样的采茶工大部队,也准时从江西、安徽、衢州等地汇集到了这里。
像候鸟一样迁徙,采茶是每年的“必修课”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早中饭能扛饿最重要
站好,双手采摘身前的茶叶,稍远的,需要踮起脚尖,一只手扶着枝丫,单手采摘。这样的动作,侯阿姨和胡阿姨要从上午六点多一直持续到傍晚六点。
这天,侯阿姨和胡阿姨忘了穿雨衣雨裤,开始采茶不到半小时,她们的袖子、裤子和衣服下摆处,已经完全湿透。
“一会太阳出来了,茶树干了就好了。”她俩说,和早晨的冷比起来,中午太阳大的时候更难受些。
胡阿姨说,现在还不是茶叶最多的时候,清明过后茶叶会多起来,那个时候就算下雨也要出工,“大雨也要采,小雨更要采”。因为茶叶一天一个样,要是今天不采,明天就会长大,那价钱就会差很多,茶叶大了就不值钱了。
采茶的这二十多天,是重复而枯燥的,一天站下来,腰酸腿酸,晚上累得动都不想动。
“一般吃完晚饭洗洗收拾一下,八点左右就睡觉了。”像侯阿姨和胡阿姨这样的住家采茶工,是按天结算工钱的。
她们都很朴实也很尽心。“担心早上睡过头,凌晨三点多就会醒,尽可能早点起来。虽然东家不会说,但是自己会不好意思嘛。”胡阿姨说。
记者尝试着跟阿姨们学采摘青叶,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重复多了,真的很累。不到一个小时,穿着羽绒服的记者,已经感觉腰不是自己的了。而随着气温的升高,身体发热,整个人更是头晕脑胀。
两个小时,小半个茶篓铺满了一厘米左右、大小均匀的“两叶一芯”。“大概有一斤了吧。”胡阿姨说,“上午能够把这处茶园采完,下午去另一处。”
十年来,侯阿姨和胡阿姨先后辗转在龙井、梅家坞、满觉陇一带采茶。“龙井那边山比较高,年纪大了,担心不好下山,所以今年选了在茅家埠采茶,这里比较平。”
除了来杭州采茶,两位阿姨还要打理自家的水稻田,平日里更是到处打工。
来杭州之前,她们在老家的烟草地里摘烟叶,回去以后就该为烟草地除草了。“要是一直有活就干,到冬天没活了才休息。”
她俩告诉记者,东家对她们也好。“早上老板娘特意在稀饭里面加了年糕和红枣,年糕比较扛饿,知道我们吃辣,还准备了带辣味的小菜。”
另外还有一个吸引她们的原因就是,西湖这边给采茶工的工钱相对老家来说也要高一些。
临近中午,整个茶园越来越热闹。
侯阿姨和胡阿姨的东家鲍霞,已经开始准备午饭。每天中午,她会尽量多准备些荤菜。“昨天是红烧肉、红烧鱼、香菇油菜、辣椒肉丝、菜花肉片。”而3月27日中午,鲍霞准备了红烧猪蹄、油焖笋、玉米青豆和西红柿鸡蛋汤。
家里不差钱,就是真心喜欢采茶叶
来杭采茶18年,这已成了她和老姐妹的一个约定
除了茅家埠,梅家坞也迎来了采茶季,采茶工们在深绿油亮的茶树垄间穿行,方青梅便是其中之一。
一顶宽沿圆尖草帽架在头上遮阳,已经53岁的她两只手在茶树上点点摘取,灵巧精准。一上午下来,脸庞被太阳晒得通红。
图为方青梅
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左右,来收茶的茶叶公司工作人员会对着茶山大喊“江西的”“衢州的”“建德的”……她只要听到喊“衢州的”,就赶紧和老姐妹们一起从一垄垄茶树间抽身下山排队,把系在腰间的竹篓卸下。
竹篓里,是方青梅一上午的劳动成果:明前龙井嫩芽。倒给收茶的工作人员检查、称斤后,这天上午的采茶工作就此结束。她们可以回宿舍,吃饭休息一两个小时。
饭菜都是用写着名字的不锈钢饭盒蒸的,一盒白米饭一盒白菜豆腐泡。
衢州人嗜辣,虽然菜里已经放了些辣椒,但吃饭前,方青梅还是会取出存在宿舍里的自制豆瓣肉丁辣酱,来上一大勺拌入饭菜。“下饭,采茶不辛苦,但还是要吃饱点。”
这已经是方青梅来梅家坞采茶的第18个年头。
除了去年因为家里有事只来了十几天,剩余的年份里,每当清明节前后的采茶期,她一天都不落。
方青梅的家乡也产茶叶,所以采茶叶这点小本事,算是年轻时就练出来的。别人一上午采一斤多,她能采三斤左右。在采茶工队伍里,方青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了。听她说,梅家坞这边采完后,嵊州那边还有茶园在等着她。
采茶的日子过得很规律,大家基本都是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上山。
方青梅喜欢早一点,因为空气好。最怕的是倒春寒,不光冻手冻脚,茶叶也不好采;并且露水多的话,浑身上下都湿漉漉的。方青梅卷起外套,给记者看了看潮兮兮的防水裤。除去中午休息,一般下午五点半就能收工。
姐妹们人一多就不会闲着,找块场地跳广场舞是每天的必选动作,有时候也会顺着梅家坞南路一直走到宋城去玩一趟。
其实在衢州杜泽镇桥王村老家里,每年这个时节,不用出村口,方青梅也有活儿干,每个月还都有五六千元入账。
她的大女儿在衢州城里买了两套房子,一套还是复式大居。小女儿也在衢州工作,日子过得稳稳当当。但方青梅觉得那样的日子,总是缺点什么。
就是因为闲不住,即使女儿们劝她别来了,但方青梅一直不依。她说,一方面是喜欢和姐妹们在一起干活儿的感觉,一方面是真心喜欢采茶叶。“茶叶季节一过,我们大家一起趁回家前,再去西湖逛一趟,多好。”
忆起第一次决定来梅家坞采茶,方青梅说,当时是有老乡在梅家坞打工,回村后询问有没有人要一起去。她想反正也没来过杭州,一个月还能挣一千多块钱,就和村里的十几个姐妹一起过来了。
头几年来采茶,方青梅还得自己背着被子来。如今早不一样了,一起采茶的小姐妹也从十多个变成了五十多个,大伙儿到时间了就约好日子,直接坐大巴到公司门口。“什么都不用带,我们只要人来了就好,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不过方青梅也有着自己的担心。“现在采茶工里,你看,最年轻的都快四十了。”
方青梅说,茶叶肯定得有人来采摘,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干这个呢。采茶熟手越来越少,年纪也越来越大。
“这样下去,谁来采茶叶呢?”话说着,方青梅原本笑得敞亮的面庞,有点严肃起来。旁人赶紧搭腔:“总会有人的。”
【浙江新闻+】
西湖采茶工这些年——
薪水十年翻了几倍
还出现新岗位“跑茶工”
据周边茶农和一些茶叶公司的人说,从各地招募来的采茶工里,和方青梅一样条件的人不少。有的采茶工子女每当清明假期,还会开着奥迪、宝马来看望。一天一百三四十元的收入,其实算不得多,有房有车的空闲日子里,他们就是喜欢这种短途候鸟似的感觉。
而这些年来,西湖景区的采茶工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就是收入的变化——
从2010年40元每天,2011年60元每天,2017年130元每天,到2018年140元左右每天。
“2011年,西湖龙井抽芽井喷,采茶工缺口3000名。”家住茅家埠的夏先生回忆道,当时村里的负责人有点着急,还曾拜托媒体号召小时候学过农的城里人来村里帮忙、赚工钱,也认一门乡下亲眷回去。“工钱的变化也反映出了当年的用工荒——2010年40元每人每天,2011年就涨了50%。”
西湖景区九个村,每家茶农都有相对固定的采茶工和炒茶工,他们每年春天都会来西湖边住上一个月,参与茶忙。
工钱都是茶忙结束后统一结算的,村里的茶农之间会通个气,每户人家都基本统一。一来一回赶路的那两日,也一样算工钱。
采摘西湖龙井的工钱涨了,安徽等地茶园的采茶工也就忙着“跳槽赚高薪”,被采茶工朋友一带一地介绍到了杭州来。
“采茶工难请,我们叫归叫,其实心里是不慌的。”满觉陇村的村民张女士笑眯眯地说,工钱涨了,成本高了,心疼呀,嘴巴叫叫么也是正常的。
除了拿固定日薪的“采茶正规军”,还有一个2011年左右开始的新工种,叫做“跑茶工”。
茅家埠附近餐馆多、医院多,餐馆小妹和清洁大姐客串“跑茶”,已经有五六年了。
附近的餐馆服务员会利用每天6:00—9:00、14:00—16:00的空闲时间,来赚点“外快”。医院的清洁工阿姨们,轮到休息,也会来好好干上一天。
茶农们可聪明了,茅家埠的村民鲍女士告诉记者:“只要帮忙采茶,工作时间可以灵活,薪水按照每斤青叶25元结算。”
采茶学起来不难,像这几日,龙井43号大量冒新叶儿,新手每日能采摘五六斤,老手可以采摘超过10斤。
所以,西湖景区的村主任们也都不着急。“茶工荒叫了很多年了,不过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叫归叫,办法也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