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开通抖音账号,他们家的客流涨了三倍多,并且新来的客人里,多了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说“只听了一句就被圈粉”。
“我们顺着观音桥,本来是想找家咖啡馆,喝喝咖啡,真的是无意间听到评弹。一听到,马上就被吸引过去了。“就这样,几个年轻游客,走着路就被圈粉了。进场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这里就是抖音知名博主@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
“本来以为场内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想到都是年轻人。”
很多抖音网友是感觉刷抖音听评弹、听昆曲不过瘾,才专程赶到现场去听。尤其是一些年轻网友,总觉得自己应该是那个“另类”。到了现场才发现,其实自己挺“主流”。
也有些人本来只是想喝咖啡,偶然听了一句就被吸引进场的。然后在现场听完不过瘾,就关注了@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的抖音账号,散场后刷抖音“补课”。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明明我们上学时都会背。但是在@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的抖音短视频里,吴侬软语,意境更加缠绵。有抖音网友在评论区写下:一个北方人听得热泪盈眶。这段短视频,只有短短几句唱词,却获得14万多人点赞。
除了古典词曲,《盗将行》、《烟花易冷》、《倩女幽魂》等流行音乐,通过@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的“角儿”们演唱之后,在咿~咿~呀~呀~的音调变换中,流行音乐就变成了一出出折子戏,情更浓,意更切。正如抖音网友的感叹:闭上眼,都是画面。
一身长袍,一把琴,多数时候清唱,偶尔弹拨一下,却吸引着网友一遍遍反复聆听。很多网友感觉刷抖音不过瘾,纷纷留言表示要去苏州,亲临现场听一回。
抖音的网友真是说到做到,自从@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开通抖音账号之后,平常到场的客流涨了3倍多,而且很多来听评弹、昆曲的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让年轻人爱上昆曲
关于昆曲,作家白先勇曾这样评价,“我是研究外国文学的,看过很多‘花’之后,还是觉得,我们自家后院那朵‘牡丹’最美。”
2001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评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在19项内容评定中全票通过,成为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家是非常认可中国昆曲的,因为它内在文化非常深厚。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昆曲太高雅、听不懂、看不懂。在没有欣赏之前就主动疏远了。而网友们看到@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在抖音上发布的昆曲内容后,纷纷感叹,自己错过了一件奇珍异宝。
昆曲有“百戏之祖”之称,艺术成就很高,其实很多剧种都受到昆曲的影响,但现代渐渐没落。昆曲的传承,全靠一些有心人维系。和大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艺术只有植根于大众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将昆曲上传到抖音之后,让很多原本接触不到昆曲,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昆曲的人,听到了昆曲,看到了昆曲表演,并爱上了昆曲,愿意去传承。
抖音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截至2019年4月,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涵盖1214项,涵盖率达88.4%。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2400万,播放超过1065亿次,获得点赞超过31亿次。
喜欢听戏的朋友,听到《游园惊梦》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如果是别的剧种,或许听几遍自己就会唱了。但是昆曲,有的人听了5年也不会唱。这并不是昆曲难学,而是昆曲与别的剧中不同。对此,抖音上有个网友解释得很好:昆曲是以极慢的速度递进,像一锅汤要慢慢熬。
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昆曲传承的不是唱腔,而是一种安恬、娴静、多情的生活方式。一字一句,都急不来。一秒一分都是生活,也不需要急。唱词太长,就吃几颗瓜子。
现代的生活有点着急了,大家内心里都怀念那个“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慢时光。评弹、昆曲,一直在为大家保留那份“慢生活”之美。
很多戏曲爱好者看完@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在抖音上发布的内容后,纷纷表示要去传承评弹、昆曲。事实上,人人都能是非遗传承人,到现场听一听,在抖音看一看,也是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了。(李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