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镇有名的雕像——蕉女
文/十三哥 图/老炮兵
在钦州,猪头肉一般出现在熟食摊,卤好的猪头肉美味可口,是下酒的好菜肴,但猪头肉出现在粉店,跟米粉搭配在一起,却闻所未闻。香肠,一般搭配的粉是桂林米粉,钦州本土的米粉,基本上不配香肠。钦州市灵山县武利镇的许多粉店,却把香肠和猪头肉跟河粉巧妙地搭配起来,成为当地一绝,河粉+香肠+猪头肉这个组合,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美食小吃。
武利美食不少,尤其是武利牛巴,更是名声在外。武利牛巴自清朝时期开始制作。《清异录》记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传说南宋开庆年间,一个姓邝的盐贩商,在运盐途中牛被累死了,他舍不得将牛丢弃,便把宰割好的牛肉腌起来,晒成牛肉干,回家以后,他把牛肉干放到大锅里煮,又辅以八角、桂皮等佐料焖烧,牛肉出锅后异香扑鼻,满室清香,左邻右舍闻香而至,主人便热情地请乡邻共同品尝,席间众人无不称道肉香味美,这便是武利牛巴的前身。
武利牛巴声名在外
话题扯远了,这次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不是武利的牛巴,而是香肠和猪头肉。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觉得城里的米粉没有什么米的味道,还是县乡镇的粉好吃,因为很多地方的粉还是保持着手工制作的。
是的,随着科技进步,传统的手工粉制作正逐步消失。城市里面基本上用机制的米粉,而武利镇的粉店用的是灵山传统的手工粉——簸箕粉。
灵山簸箕粉在钦州颇有名气。簸箕粉制作考究,要选用农家自种的纯"绿色天然"大米。前一个晚上用水把米完全浸泡,至少要浸泡4个小时以上,第二天重新用清水过滤浸泡好的米,把米彻底清洗干净。然后用传统的石磨工艺磨成米浆。磨制过程中,水和米的比例把控十分重要,磨出来的米浆是否稠而不稀,这也间接决定了簸箕粉的口感。
米浆磨好后,用干净的大勺把适量米浆倒入簸箕内,两手捧住簸箕稍微倾斜,让米浆均匀地推开,让它刚好贴合簸箕的边缘,摊满整个簸箕。随后放入烧滚的炉内,停留片刻即可取出,趁热用竹片将粉轻轻剥下并卷成条,要把控好粉出炉的时间,若是粉在炉内停留太久,做好的粉口感会偏老,吃起来没那么嫩滑。
灵山手工簸箕粉既保持了大米原本的米香,又融合了竹子淡淡的清香。簸箕粉的粉薄而有韧性,爽滑而不腻,吃时在粉中加入浓香的汤汁即可食用,香味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武利的粉店,用的都是手工的簸箕粉
许多地方的粉店,都是把菜肴和粉放到一起,而灵山人吃粉,却是独树一帜。灵山人吃粉喜欢菜粉分开。吃烧鸭粉,店主会为你烫上一碗河粉,再用小碟装上一碟烧鸭,叉烧粉、扣肉粉、牛肉粉同样如此。在灵山的粉店,你常常会看到,一桌素不相识的人坐到一起吃粉,一人一碗汤粉,每人的面前都有一个小碟装着菜肴,你吃的是什么粉,店主会用小碟帮你配上相应的配菜。如果是识熟的人聚在一起吃粉,各人要的粉不同,那就是满桌的菜肴了,大家共同享用,一碗汤粉,配上不同的菜,吃起来就是豪气。灵山人独特的吃粉方式,就为武利河粉+香肠+猪头肉的组合提供了条件,于是,这道美食便横空出世了。
粉店老板正在为顾客挑选香肠
香肠是桂林米粉必不可少的配菜,其香脆可口的口感深受大众的喜爱。而猪头肉则似乎跟汤粉没什么关系,虽然卤制好的猪头肉是下酒的好菜,可跟汤粉很难擦出火花。武利人却把这两种美食跟手工簸箕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手工粉+香肠+猪头肉的组合。没想到这看似“异想天开”的搭配,竟然让武利粉声名鹊起,引起众多食客的关注,许多人都慕名到这武利吃粉,目的就是尝尝这这里的香肠和猪头肉。
一碗手工粉,一碟香肠,一碟猪头肉,在武利是绝配
远离家的人回到武利,都要来一碗手工粉,必须要加香肠和猪头肉,这是武利人的味觉记忆,也是情感的特殊纽带。有这么一句话“人所习惯且带有感情的食物,总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出门在外,想必身边的朋友总会问“离家久了,最想念的是家里的什么食物?”“牛巴、香肠、猪头肉……”似乎每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武利美食”。而最让在异乡的武利人魂牵梦萦的美食相信非“手工粉+香肠+猪头肉”莫属!
“老板,来份手工粉,加香肠、加猪头肉!”说起来特别过瘾。一碟香肠,一碟猪头肉,浇上特制的汤汁,再加上热气腾腾的手工粉,简直让人食欲大增,这绝对是远离家乡的武利人的胃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