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存活4年,这真的是一个大危机
但是,蜜蜂对人类意义重大,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人类一天也离不开蜜蜂。
然而,目前,全球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蜜蜂离奇死亡。
人类的生存危机真的要来了吗?
文 | 李浩然 赵亮(瞭望智库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活不见蜂,死不见尸
一只工蜂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离巢寻找甜美花蜜,并运回来给蜂群制造蜂蜜,这个过程日复一日地持续了数百万年。
但是,自2006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蜜蜂大量失踪的神秘现象。
在一个蜂巢中,绝大多数工蜂都不知所踪,只剩下幼虫、少量哺育蜂和蜂王。
“活不见蜂,死不见尸”,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实在太不寻常:
工蜂在一定时间内的自然死亡数量相对小且稳定;
工蜂在巢内死亡后,尸体会由活着的工蜂搬运到巢外,散落在附近;
一般情况下,工蜂不会抛弃蜂王和幼蜂,这背离了群居蜜蜂的社会性原则,因为蜂巢没了工蜂的支撑,整个蜂群很快就会被“团灭”。
蜜蜂消失现象像瘟疫一样,逐渐蔓延至全球,五大洲都传出了蜂群大量消失或死亡的消息,而且,情况愈演愈烈:
在美国,35个州的养蜂人发现自家蜜蜂飞走以后再也没有回来;
(图源:美国农业部)
在英国,各地的养蜂者发现,在没有疾病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大量蜜蜂舍弃“家园”而去,光在苏格兰就有数千只蜜蜂神秘消失;
作为世界第一蜂蜜出口大国,我国蜜蜂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50万群减少到现在的680万群左右,减少了10%(依据我国草场、森林和农作物的数量,中国比较合适的载蜂量是1000万群左右);
西班牙有报告称已有数千个蜂群消失;
在瑞士,大约40%的蜜蜂已经消失......
另外,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31个种类的蜜蜂赫然在列:30种熊蜂(Bombus)和1种切叶蜂(Megachile),其中,极危3种、濒危1种、易危4种、无危18种、数据缺乏5种。
2
跟咱有啥关系?
有人可能要问,蜜蜂的事跟人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大!
首先,蜜蜂的存亡影响着人类的吃饭问题。
全球约30%的农作物依赖虫媒授粉,蜜蜂是其中的主力军。
在一只蜜蜂传粉的过程中,它毛茸茸的身体能沾住50万~75万粒花粉,使植物得到充分授精的机会,从而在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失去了蜜蜂,很多作物的产量会直线下降,甚至出现绝收危机。
在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情况下,蜜蜂的消失将使人类面临严重饥荒!
同时,蜜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据估计,蜜蜂授粉每年可以为美国创造150亿美元的价值,除了酿蜜,更多的是作物因蜜蜂授粉而在产量和质量上产生的增加值。
从2014年,我国农业部就开始试验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目前,全国共有24个示范区参与了蜜蜂授粉的示范推广,涉及油菜、向日葵、大豆、苹果、梨、枣、樱桃等12种植物,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试验结果表明,多数作物增产效果显著,果树、草莓等作物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设施作物每亩节约用工10人以上。
其次,如果蜜蜂灭绝,更多物种会随之消失。
生态系统环环相扣,无论少了哪一环,都会对整体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蜜蜂这一环尤其关键,它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效应使物种的多样性得到了最大体现。
假如蜜蜂消失,很多物种也会跟着逐渐湮灭。
比如高度依赖昆虫授粉的巴旦木,如果缺少蜜蜂等授粉昆虫,几乎不会结果。
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甚至只能依靠特定的蜜蜂帮助授粉。
再次,蜜蜂的副产品太珍贵。
蜜蜂的“才艺”很多,不但产出蜂蜜,还产出蜂胶和蜂蜡。
什么是蜂胶?
这是它们从植物中收集非常黏的树脂等带回蜂巢,加入自身的分泌物,产出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
一个5至6万只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70—100克。
物以稀为贵,蜂胶因此被称为“紫色黄金”。
对蜜蜂来说,蜂胶是蜂巢的粘合剂,也是天然的消毒剂和抗生素,杀死蜂巢里的细菌、霉菌等,维持整个蜂巢的健康;
对人类来说,蜂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美容养颜方面效果也十分显著。
什么是蜂蜡?
它是工蜂自身分泌出来的一种天然腊,是蜂巢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对于蜜蜂来说,蜂蜡是建造蜂巢的砖头,蜂胶是粘合砖头的混凝土。
对于人类来说,蜂蜡作为少有的能被大规模获取的天然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农业、医药、食品甚至航天、电子、军工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中。
由上可知,如果蜜蜂消失,我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3
谁杀死了蜜蜂?
谁是幕后元凶?
脑洞向来很大的美国人几乎立刻找到了“替罪羊”:
有人称,政府喷洒的某些“东西”导致了蜜蜂的消失;
有人认为,外星人正在带走蜜蜂;
有人怪罪手机辐射;
有些人怪罪奥萨马·本拉登;
还有人归罪于紫外线......
实际上,蜜蜂的大量消失行为被称为“蜂群崩溃失调病”(英文简称CCD),经过科学家不断地研究,终于得出结论:
一是环境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
空气、水体的污染,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的温度升高,都会对蜜蜂生存所依赖的水源、食源,甚至是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影响。
当下,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筑、公路、铁路以及人类活动等都能造成蜜蜂所处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大面积连续的生存环境,被分割成一个个总面积较小的斑块。
这种机械性的分割,不仅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还让一些动物种群被迫隔离,降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作为其中一员的蜜蜂访花频率和行动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人类耕作方式的改变。
随着农业集约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开始成片种植单一作物。
这种情况在欧美尤其常见,他们实施大农场经营,可能一大片农田只种植玉米、大豆等一两种作物。这些作物的花期几乎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持续性短,使野生授粉蜜蜂得不到连续而充裕的食物供给。
三是杀虫剂、农药的使用。
数十年来,人类将数以百万吨的药剂施用于农作物。根据美国农业部调查,超过50%的食物都有杀虫剂及农药残留。
然而,在消灭害虫的同时,蜜蜂等无害动物也被灭掉了。
蜜蜂没有免疫系统,无论是被农药喷到还是把粘了药的花粉当做食物带回家,都会让其中毒身亡。
即便微量的农药毒素,也会让蜜蜂表现失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最终也只能走向死亡。
为了证明农药对蜜蜂的影响,科学家做了几个实验。
实验一
科学家用尼古丁类农药喂食蜜蜂幼虫,浓度在十亿分之十到五十,相当于自然界中农药的微量残留。
之后,比较被喂食过农药与未被喂食的蜜蜂发现:虽然表面看不出差别,但长时间喂食农药会使蜜蜂神经系统逐渐瘫痪而导致死亡。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含有农药的花粉进行研究发现:蜜蜂当作食物带回家的花粉,至少含有6种可测的杀虫剂、除草剂、除菌剂。
活不见蜂、死不见尸,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实验二
先将能发射雷达信号的小型感应晶片粘在蜜蜂身上,晶片非常轻,不会影响蜜蜂的正常活动;
用紫外线使粘着剂干燥,这样就能追踪蜜蜂的行动轨迹了;
将含有微量农药的糖水放入喂食器,蜜蜂会在数分钟内记住地点(喂食器与蜂窝的距离控制在30米以内);
正常情况下,蜜蜂从喂食器回到蜂巢、再返回喂食器,所花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但是,蜜蜂吃了含有农药的糖水后,这个过程所需时间延长了。
农药剂量越大,所用时间越来越长,并且,这些蜜蜂看上去焦躁不安,甚至无法回到蜂巢。
利用雷达追踪到这些失踪的蜜蜂,我们发现,它们已经死亡,并且明显偏离既定路线,落到了超出正常范围的地方。
当然,科学家必须追踪大量蜜蜂,才能得到可靠资料证实这个结论。
实验三
科学家创造了身上有刺青的蜜蜂。
将活蜜蜂稍微冷冻,使它半昏睡;
然后,把蜜蜂固定在雕刻架上,刮除其背毛并补上颜料;
接下来,在每只蜜蜂身上刺上不同编号;
用蜂巢门外安装的红外线感应门,记录下每只蜜蜂的活动;同时,建立专业的资讯追踪系统用于监测蜂巢内外的环境。
将一系列监测的大数据进行匹配和研究后发现,摄入农药后,蜜蜂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速度都被削弱。
一些蜜蜂在暴露于农药中一到两天后,会在短期内非常活跃,飞得更远,但长期观察下来,它们的飞行能力是大幅度下降的,飞行状态也趋于无规律化。同时,蜜蜂的学习、记忆能力也几近丧失,忘记如何采蜜,忘记返回蜂巢的路径。
4
谁能替代蜜蜂?
没了蜜蜂,苍蝇、甲虫等昆虫不是也可以授粉吗?
当然可以。
但是,蜜蜂是授粉昆虫大军中的“精锐”,其他昆虫根本没法跟它比:
效率极高;
不会破坏性地“消费”植物;
有专业的装备(如花粉篮、花粉刷、分叉绒毛等)和专业的能力;
授粉的同时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品;
可以人工大规模的饲养。
其他昆虫不行,那人工授粉可以吗?
当然可以,但是这个过程相当复杂:
爬到树上,从树上摘一些品相好的、完全开好的花;
把花烘干、花粉搓下来,挑出杂质后分装到小药瓶里;
每人胸前挂个小药瓶,到了果园,用铅笔头上的橡皮或者毛笔沾取花粉,对着花蕊轻微摩擦,让花粉转移到花上。
这样,一朵花就授完粉了。在授粉季节,这一系列动作要重复无数次。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抓好时机——早了,花没全开,就需要授第二轮;晚了,植物就结不了果了。
为了让授粉变得简便一些,人们发明了一些装置。
这是一张人类用花粉振动器给西红柿授粉的照片。西红柿的花粉被紧紧锁在花的雄蕊,释放花粉的唯一方法就是振动花药。
这本应是大黄蜂干的活。
大黄蜂是世界上少数可以握住花朵并将其震动的蜂种之一,通过抖动飞行肌来震动花朵,振动频率类似于音乐的C大调,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给花朵授了粉。
那么,通过大黄蜂授粉和花粉振动器授粉的果实,哪个口感更好呢?肯定是大黄蜂授粉的。
科学家深知蜜蜂的重要作用,为了防患于未然,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以期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从而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糟糕情况。
2013年,哈佛大学Wyss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制造了一款体重不到1/10克的机器蜂RoboBee。
该机器蜂只有硬币大小,可以通过电脑控制在空中“飞行”,但是无法完成更多的动作,电池续航、传感器等方面也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此后,日本科学家在一台超小型无人机上使用了新材料“离子液体凝胶”固定了一些马的鬃毛,通过指挥无人机飞过花朵的雄蕊到雌蕊,来完成授粉。
但是,在短期内,机器蜜蜂和无人机授粉都无法代替蜜蜂。
一方面,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平方千米)的杏仁树,有3万亿朵花需要蜜蜂来授粉,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像蜂群一样多的无人机暂时还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实现了真正的自己飞行。
另一方面,因为蜂产品内部都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机器蜂无法酿蜜,这是机械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5
如何保护蜜蜂?
针对蜜蜂消失的现象,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近几年,美国、英国、法国等相继出台了保护蜜蜂等传粉昆虫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此外,欧美很多科学家及爱蜂人士提倡把开花植物种植到家门口的院子、林荫大道、公共花园、社区公园、路边及草地等;
同时,提倡农田更加多样化,重新种植固氮作物滋养土地,并种植有花的缓冲田埂。
上述方式,不仅可以滋养蜜蜂,还可以滋养享受蜜蜂授粉成果和蜜蜂产品的我们自己。
在我国,为了保护中华蜜蜂(中蜂)的物种资源,国家和科研院所开始重视研究中蜂的繁衍和发展。
比如,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建立起中蜂生态保护区和科普馆,推出了蛇鱼川沟峪“中华蜜蜂生态观光谷”和“中蜂割蜜节”活动,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禁止在保护区内放养意大利蜂,并鼓励当地村民通过木桶招蜂、野外引蜂等方式保护当地的中华蜜蜂。
我国科学家认为,对野生蜜蜂,需要从蜜源植物和栖息地两个角度考虑有花植物的种植——在城市绿地、公园和农林生态系统中,增加有花植物,不但可以招引蜂群并提供花蜜和花粉,还可以为蜜蜂筑巢提供便利。
最后,我们希望蜜蜂消失的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