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凡
狗年已经到了,我们聊聊狗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通常说的家狗和野狗的区别又是什么?
四种起源说,谁对谁错
目前,狗是狼的家化亚种这个观点尽管已经深得人心,但关于狗到底是如何被人类从狼驯化而来的,却仍然是个谜。
西藏狼(陈俏 摄于郎木寺)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过去普遍认为的驯化是由于人类猎杀了成年狼后将幼仔带回人工环境饲养并经过长期相处最终改变其习性,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已逐渐被“拾荒者假说”所替代,该假说将驯化从一种来自人类的“单向活动”,变成了人和狼之间的“双向活动”,主张早期的狗,是由一群总是跟随人类捡食“残羹剩饭”的狼进化而来的。
如今,国际上流行中国起源说、中东起源说、欧洲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
中国起源说:
也叫做东亚起源说。该观点最早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Peter Savolainen教授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带领的团队于2002年共同提出。研究人员支持“拾荒者假说”,认为距今大约3.3万年前,生活于东亚南部地区的一些狼被人类定居点周围的食物残渣所吸引,逐渐接近人类并被人类习惯化,这些最初的狗又于距今约1.5万年前随人类向西迁徙,首先抵达中东,然后又分别向非洲和欧洲扩散,并于距今约1万年前抵达欧洲。
目前遭到的主要质疑是,来自于考古学发现的化石证据。目前出土的犬科动物化石中,被定义为“狗”的最早记录,来自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古生物学家Mietje Germonpré的团队在当地的Goyet洞穴发现的多块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3.17万年前。而在中国南方地区,不仅没有发掘出过狗的化石,连狼的化石都没有。
晒太阳的狗们(笔者 摄于色达)
中东起源说:
这里的中东,包含整个西亚和部分北非地区。主要理论依据是狗和狼在食性上的不同。狼是肉食动物,而狗在长久的进化中演变为了杂食动物,因此,最早由肉食转为杂食的狼,便是狗的祖先。
狗之所以会成为人类的伙伴,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食性的改变(笔者 摄于日本会津若松)
这是由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Kerstin Lindblad-Toh团队在2013年初提出的,他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了狼和狗消化食物的基因,发现狗具有消化淀粉(复合的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他们进而认为,人类富含淀粉的食物是在农业文明发达以后出现的,而最早的农业文明产生于中东(在巴勒斯坦的Jericho地区发现了迄今最早的人工小麦),故狗起源于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中东地区。持有该观点的研究人员也支持“拾荒者假说”,认为早期的狗是捡食了人类定居点附近的残羹剩饭而逐渐亲近人类的狼进化而来的。
所面临的质疑同样来自于考古学。狗的化石样本要比农业文明的时间早得多,这表明其驯化出现在农业文明之前,而与该研究提出的狼食用农业文明之后富含淀粉的食物进而被人类驯化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欧洲起源说:
由芬兰图尔库大学的Olaf Thalmann研究团队于2013年底发表。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现代狗都与古欧洲犬科动物有着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与来自东亚的狼之间的关系较远。欧洲是狗驯化的主要中心。狗是在距今1.88万到3.21万年前由当时的欧洲人驯化的。
该研究中并没有来自东亚和中东的DNA样本,也没有进行细胞核DNA和Y染色体DNA的测序与比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全面。仅仅是证明了欧洲在狗驯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却并不一定是唯一和最早的地区。
一边晒太阳一边睡觉的狗(笔者 摄于意大利庞贝古城)
多地起源说:
该学说由英国剑桥大学的Laurent Frantz团队于2016年6月发表,认为狗是在欧洲和东亚被分别驯化的,有东部狗(来自东亚)和西部狗(来自欧洲)两大家族,其分离大约发生在距今6400年到1.4万年前。基因分析发现,西部狗的一个遗传瓶颈,即基因多样性的显著减少,这通常与种群数量的锐减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在历史上西部狗可能曾遭遇数量大幅下降,随后,则被来自亚洲的东部狗所逐渐取代。坚持中国起源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Peter Savolainen教授甚至用“优胜劣汰”理论来诠释了这种现象,即东部狗更为优秀,所以当时的欧洲人也希望拥有东部狗,进而大量排挤了西部狗的生存空间。
这种学说似乎是对中国起源说的一种佐证,同时又是对欧洲起源说乃至东亚起源说的一种安慰,算是在“打圆场”。并且,也与人类起源学说中目前普遍被认同的“二次走出非洲说”存在某种相似性。不过,由于该研究采用的化石样本单一,其说服力也遭到许多质疑。
无论哪一种假说,都需要更多的现代狗与古代狗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对,以及化石标本的研究结论支持,我们才能离真相更近一步。
巴厘街犬(笔者 摄于巴厘岛艾湄湾)
流浪狗和野狗,悲哀的故事
野狗是相对家狗而言的偏正词组,由“野”来修饰“狗”,按照其“野”的不同程度(与人类的关系远近)和“狗”的不同程度(与狗的关系远近),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概念。
流浪狗:
流浪狗分为两类。一类是曾与人类有过接触但因被饲主遗弃或自行走失而踏上“流浪生涯”的家狗,英文叫做stray dog,在这里译作“弃犬”;另一类则是毕生都没有接受过人类饲养的狗,英文叫做feral dog,将其称之为“野犬”。一只弃犬在野外自行繁育的后代,如果毕生都没有被人类收养,则可认为是一只野犬。而一只野犬,如果有一天接受了人类的收养,便不能再被称之为野犬了,即便其被饲主遗弃,再度进入野外。也只能叫做弃犬。
而英文名词pariah dog,则指的是处于一种“半野生(semi-feral)状态”的流浪狗,它们并不亲近人类,却游荡于人类定居点附近,靠捡食残羹剩饭为生。单词pariah的本意指遭到社会的歧视与排斥,用到人身上相当于“贱民”的意思,那么直译pariah dog的话,似乎便是“贱犬”了。
在笔者看来,这些介于不近人情的“野犬”和凄楚悲凉的“弃犬”之间的狗狗们,却是具备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还是叫做“犬小强”或者“犬坚强”吧。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犬业协会(第一的是美国养犬俱乐部,即American Kennel Club)——联合养犬俱乐部将pariah dog作为了一个犬种类型,并与“视力型猎犬”合称“视力型猎犬及野犬组”。而全球最大的犬业联合会——世界犬业联盟则将其称作“原始犬种,并与“狐狸犬”合称为“狐狸犬及原始犬种组”。
根据所“流浪”的区域不同,也存在街犬(street dogs)、村犬(village dog)等不同叫法,限于篇幅,不做更多的介绍。
蒂瑟默哈拉默湖畔的流浪狗群(笔者 摄于斯里兰卡)
真・野狗:
而真・野狗(wild dog)的代表,则是澳洲的丁格犬和新几内亚岛的歌唱犬了,有意思的是,在生物学上,以上两个犬种的学名均为Canis lupus dingo,也就是狼的dingo亚种,与家狗(即familiaris亚种)同级。实际上,C. l. dingo的分布范围除了澳洲和新几内亚岛,还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甚至中国南部。
有趣的是,同样是人工驯化动物进入自然界并再度野化的美洲野马,其学名则与家马(Equus ferus caballus)完全相同,仅被认为是家马的一个品种(即Mustang),在生物学上属于次亚种的范畴。如果我们了解一下它们分别的历史,答案便不难被揭晓。
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著名探险家Cristoforo Colombo于公元1492年8月3日率领3艘船从西班牙Palos de la Frontera出发的第一次远航便发现了美洲,然而那一次的船上并没有运载马匹,因为不知能否遇到陆地。之后于1493年9月25日率船17艘从Cadiz港出发的第二次远航,规模就大多了,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欧洲的家马带去了美洲,那一次,探险船队先后抵达了多米尼加岛、安提瓜岛、维尔京群岛、波多黎各岛。
然而,家马登陆美洲大陆,却是二十多年之后的事情。公元1519年4月,西班牙人Hernán Cortés率探险队从墨西哥湾登陆美洲大陆,入侵阿兹特克帝国,并于两年多后的1521年8月13日彻底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建立起名为“新西班牙”的西班牙殖民统治。要知道当时整个探险队不足千人,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节节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马匹的使用。
到1525年的时候,“新西班牙”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足够数量的家马繁殖种群。美洲大陆从此有了家马,也不断有逃逸的个体,一些被印第安人捕获(食用或骑乘),另外一些则在野外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种群。所以,美洲野马的历史,距今不过仅数百年罢了。
距离Palos de la Frontera仅15公里的Mazagón是马术爱好者们的好去处(笔者 摄于西班牙Doñana国家公园)
而C. l. dingo的历史比起美洲野马,那可就久远多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丁格犬抵达澳洲的时间是大约5000年前,新几内亚歌唱犬抵达新几内亚岛的时间则是大约6000年前,而亚洲大陆上C. l. dingo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更早。这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一种人类迁徙路线假说,即从东亚经巽他古陆抵达澳洲。正因为其野化的历史悠久,与家狗之间已经产生了足够多的基因差异,故被定义为狼的dingo亚种,也无可厚非。
野生犬科动物:
还有一些物种,它们与狗相去甚远,不仅不是亚种间的关系,甚至都不在一个属。但由于同在犬科之下,时常被所在地的人们以“狗(dog)”相称。
它们包括非洲野犬(英文名African wild dog)、豺(英文名Indian wild dog或Dhole)、小耳犬(英文名Small-eared dog)、薮犬(英文名Bush dog)、貉(英文名Raccoon dog)、鬃狼(英文名Maned wolf),其属名Chrysocyon意为“金色的狗”)。
上述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除貉为无危(LC)以外,其余的保护状况均被列为近危(NT)及以上。尤其是非洲野犬和豺,这两个曾分别在非洲和亚洲叱咤风云的犬科成员,如今却是名副其实的濒危(EN)动物,由于栖息地丧失、猎物减少、人类捕猎和传染病等,我们已经越来越难在野外见到这些野生犬科动物了。
斑鬣狗虽然名称中有“狗”字,却属于猫型亚目(笔者 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坐火车的博美犬(笔者 摄于马德里)
希望更多的人,在宠爱我们家中狗的同时,也能关注和保护身边的流浪狗和野外的狗(野生犬科动物)。可以不爱,请勿伤害。
关于作者:
李一凡,自贡市观鸟协会理事长,PADI潜水教练,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信息学硕士,讲流利的日语、西班牙语、英语,热衷于公益环保活动,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
.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微信公号:ziranguancha
邮箱:ziran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