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创始人发起人、北京文投集团总裁戴子庆。
新京报记者 朱骏 摄从媒体人转型做投资人,寻找中国创客发起人、中国创客导师、北京文投集团总经理戴自更喜欢问,“你说对吗”。他要通过不断询问年轻人,来确认自己对于最新投资风向的判断。
做文创投资,他更喜欢发问,因为他要在不断询问中探底。他的投资价值观和办报的核心理念一样:真善美。碎片化的文化消费产品和审丑的调侃需求,大多无法符合他对文化产品的定位。
想投出有长久生命力的产品和项目,这是戴自更对文创领域的期待。对于投资人而言,除了发掘好项目,更要尽力为文创创业者提供好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他还在关注巨头资本跑马圈地下文创项目的生存困境。
“转型投资人,恒定价值观是真善美”
新京报:最近文创圈崔永元爆出了范冰冰、冯小刚阴阳合同的事,你怎么看?
戴自更:阴阳合同其实是这个行业里普遍存在的。从崔永元爆料的角度讲,我认为他是对的。我们的税制等有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大家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
新京报:这件事背后映射出影视行业演员薪酬、制作成本高企,但优秀的内容不多,原因出在哪里?
戴自更:我们能看到影视中技术的改进,但技术只是表象,故事的核心还是人性和价值观。现在很多电影说不清传递了什么。故事、情节都可以变,但背后应该体现文化和价值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片子为什么能够打动人?马小军调皮、有很多缺点,但他身上体现了年轻人的迷茫、困惑,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真,才会动人。
新京报: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文化,你认为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应该是恒定的?
戴自更:对,目前我们的文化产品建立在没有根基的沙子上,人的审美、情操、价值观都无处安放。每个人都很焦虑、动荡、多变。因为底层的价值取向不统一,卖座的电影既不关精英什么事,也不关大众什么事,很盲目。
新京报:从办报纸到做投资,你自己恒定的价值观是什么?
戴自更:起码是真善美。媒体求真,电影的故事可能是编的,但情感要讲究真实;善就是向上的,好的;美就是审美的感觉,是美好的,而不是现在有些人追求的审丑,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恶搞段子,它带来的是短暂的流量,但一阵风过去,留下了什么?
新京报:你对如今的内容生产者有什么建议?
戴自更:我认为作为内容生产者,必须告诉人家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要符合真善美的欣赏标准,而不是去消解、去恶搞正常的价值体系。
“警惕巨头入场催生估值泡沫”
新京报:你做投资后,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戴自更:我特别想弄明白BAT的整个生态。阿里腾讯几乎覆盖所有的赛道,有点赢者通吃的局面,但其实扼杀了好多创业者的机会。创业者很难绕开BAT,选择投靠BAT,长远来看,这对创新未必有利。
新京报:对于创业者、早期投资人而言,有BAT巨量资金来接盘,不是皆大欢喜吗?
戴自更:表面上看似乎是好事。但是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伤害在于,一是巨头的战略投资推高了估值,制造了泡沫。上市之前先拿一轮BAT的钱已成为趋势,但巨头已不满足于仅仅做PE轮,当巨头的投资越来越向早期项目蔓延时,对整个创投行业是不利的。项目估值虚高已成为行业问题。
二是大资本给创业公司的独立发展埋下了隐患。估值泡沫做起来不难,但隐患在于,创业者如何继续撑起这么大的估值。初创公司商业模式并未成熟,此时一旦资本不再续命,创业公司就面临崩塌。这样大起大落的悲剧,我们今年已经在“共享单车”上看到了。
三是要警惕投资节奏被扰乱。资本可以起到加速的作用,但项目的发展一定是有周期的,投资人要抱定这样的价值观,避免心浮气躁。如果都想去赚快钱,那也违背了创业投资做价值发现的初衷。
新京报:对文化领域的威胁是什么?
戴自更:文化内容生产如果被资本绑架,是很麻烦的事情。我认为文化产业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比如抖音可以活得很好,快手、秒拍也都有它的生存空间。
但是现在的资本急功近利,一定要拼出“你死我活”。资本一旦把棋下死了,后续的资金跟不上,文创平台和内容很容易就垮台,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伤害。
新京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获得巨头投资的文创产品也能得到巨头的平台和流量扶植?
戴自更:这也是问题。换个角度看,如果(产品)没有获得平台的投资,那就得不到流量扶植,甚至可能遭遇“封杀”直至被搞死。如果大量的创业项目必须要成为“XX系”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创新创业的环境怎么可能好?
我认为要警惕这种新型垄断。巨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边界,不能去做全生态。法律制度应当对新型垄断作出判断和规制,为创业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新京报:在你看来,这件事有解决办法吗?
戴自更:建议完善法律法规,避免巨头企业到处兼并、收购。比如美国的六大电影公司,其实都是良性竞争和合作。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游戏规则,避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资本厮杀对文化生态的影响。
“资本逐利,但每笔投资背后都有价值观”
新京报:国内文化产品本质是消费品,消费品不在乎长久,而更在乎能不能收割流量或者给投资带来指数级增长?
戴自更:投资当然为了赚钱,但要挣长远的钱。从投资角度,通过指数级增长退出当然不错,但长远看,有恒定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对于投资人来说,每一笔投资背后都有他的价值观。文化需要一种将其视为历史荣耀的敬畏之心,而不是盯着消费的帽子把文化的价值一下子吃干榨净。这背后是一个普遍的对于文化的价值观认知问题。
文化要讲究价值观,投资要赚钱,拥有好的价值观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的,一定是可以赚钱的,这两者并不矛盾。
“文化与科技结合将会诞生更多伟大公司”
新京报:你最近关注什么样的文创项目?
戴自更:从内容的角度讲,还是不希望看到粗制滥造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想更关注有价值内核的、能长久的产品。
新京报:开始进行文化产业投资以来,你捕捉到哪些积极的市场信号?
戴自更:付费内容的方式我特别欣赏。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的付费其实也是在培养用户对知识产权的基本的尊重。我是做媒体出来的,受够了盗版、抄袭对原创的冲击,觉得很无耻。
新京报:未来文创产业最有可能出现的新商机是什么?
戴自更:在以往单一靠广告变现的时代,日活、时长是关键,获取流量是与广告商谈判的重要筹码。但在今天,随着内容产业的消费升级,用户对于好内容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支付越来越便利,支付意愿和付费习惯逐渐形成,用户付费率、付费收入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衡量因素。
创业者也不要简单停留在模仿和跟风,一拥而上。投资人热切盼望市场上出现好的文化产品,而不是一味跟风,赶热度,赚快钱。投资要为好内容提供长久陪伴和助力,尊重文化多元。
我认为,做平台的机遇越来越少,文创领域未来两大方向值得关注。
首先是深耕某个垂直领域的项目,专注、专业、深入,在某个领域做到最好。
其次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项目。今后中国的创业趋势一定会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文化与技术结合将会产生更多机会,会诞生更多伟大产品和公司。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更多平台型公司,对好内容需求越来越强烈,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创业项目一定大有机会。
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 张皓月
(新京报记者苏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