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手机里,放置着三年前在得到APP里购买的武志红心理学课程。刚刚购买时,我信誓旦旦,下定决心一定要听完这些内容。但羞愧的是,这门课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后台,完成率不到1/10。
除了得到app上的课程,我发现,我在十点读书上也不停地购买过付费课程,包括:家居整理术、管理方法、刘墉谈处事、中医调理、易经……除此之外,我还在其他平台上,也陆续购买过课程或书籍。比如,算法编程、一百天读英文名著、行为心理学等等。
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连我自己都意识不到,我曾付费过这么多课程。回想购买每一门课程初始的心情,好像都是十分兴奋的。购买时,就感觉我已经拥有了它们,内心十分满足。
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这些课程,许多都是看完一两集之后,就被遗忘了,然后被各种日常忙碌的琐事所占据。的确,我们很忙,但到底有多忙呢?会忙到让人看十几集或几十集的内容的时间都没有吗?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手机里躺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付费内容,这些内容永远躺在某个app里,藏在某个公众号里,最后消失在你的视线里,消失在你的记忆里,甚至连曾经是否购买过都记不得了。
三年前,正是知识付费的窗口期,一时间,许许多多的知识付费平台都推出付费内容或课程。那个时候,人们对知识很焦虑(今天更焦虑),于是,用一点点金钱,付费换来许多看起来还不错的课程,成了许多年轻人乐此不彼热衷的事。
当铺天盖地的知识付费市场冉冉升起时,知识随手可得时,整个国内市场的知识付费习惯和热情被极大的挖掘出来。
我相信大多数人购买付费内容时,在那么一瞬间,都有非常兴奋的冲动:“我要一口气把它看完\学完\听完”。
但然后呢?没有了然后......
为什么你冲动的购买了各种课程,最后却没有打开,或者没有看完?
工作真的很忙吗?
阻碍你完成“阅读”、“学习”完这些付费内容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拖延心理!
拖延已成为社会流行病?
许多人,都是拖延症患者,程度有重有轻。但今天,拖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
你永远会在节点最后一刻提交工作任务,在这之前,你有大把的时间挥霍,刷抖音、看B站、追网剧,就是不愿意打开电脑开始这项工作任务,直到最后一刻不得胡乱赶工。
你宁愿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微博,也迟迟不肯打开放在桌角许久的书……哪怕是读完一本书这件小事,都足以让你因各种琐事而延后。
你的账单总会在最后一刻还款、你迟迟不肯开始的节食计划、你没有完成的琐碎事务、买了许久但仍然没打开的课程……这些都被放在了拖延事项里。
拖延,让人把原本希望做的事情都统统放在最后,当然,所有的焦虑、手忙脚乱、恐惧的心理最后也会齐刷刷的来临,压迫着你,无比痛苦和后悔: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一开始,我们总会想:“我10天内一定看完”。但这10天中的每一天,总会被各种各样的琐事“分走”,这些琐事包括:刷抖音、看网剧、追综艺、玩游戏、购物选品、漫无目的翻阅公众号……
当一天过去时,你可能会自责,会懊悔:为什么今天没有留出一点时间来?
然而,你会很快安慰自己:“确实太忙了,等我有时间了再看。”
但,随着黎明的来临,明天你会重复今天的事,新一轮的“逃避循环”开始!
我们没有处理日复一日的拖延,而总是轻松地为自己找到没有完成目标事情的借口:工作一大堆、朋友找聊天、处理了微信里的未打开消息等等。但就是没有留出10分钟,完成本已付费的课程内容。
拖延开始成为一种习惯,不停地卷土重来。甚至最终,拖延可能会内化成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气质的一部分。
在“无法做到”和“不愿去做”之间的边缘上,我们往往会夸大面对的困难,想出各种拖延的理由,告诉自己或别人:“我因各种理由无法做到”,但其实所有的拖延都是因为“不愿马上去做”。
那些被我们最终遗忘的付费内容之所以被人“遗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的“拖延心理”!
在今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拖延症、拖延心理被前所未有的加强。拖延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已成为社会人群的典型心理和精神状态。
拖延成瘾的罪魁祸首是谁?
你身边可能有许多拖延成瘾的人,你可能会对他们嗤之以鼻,苦口婆心,但他们的境况并没有好转。
事实是,拖延并没有给人带来快乐,反而带来循环往复的痛苦。比如,拖延成瘾的人经常会自责和懊悔:
“要是少刷20分钟短视频,就能完成今天的学习/阅读/小任务了。可是我打开抖音,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停地刷刷刷。”
“为什么我不能早点开始启动这项任务,现在都凌晨2点了,我才开始为明天马上要提交的工作而拼命赶工?”(看起来你在熬夜加班,但其实你是在为自己的拖延而买单。因为你很可能因为胡乱赶工的方案,而承受惩罚和损失。)
拖延,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已成为普遍现象。到底是谁造成了拖延如此普遍?又是什么因素让人拖延成瘾,难以自拔?
有三个关键因素:冲动的内在;即时奖励的诱惑;媒介碎片化和内容碎屑化。
冲动,是导致拖延的内在因素
在拖延行为、拖延成瘾现象的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冲动性。
拖延心理学家对拖延行为长期研究后发现,冲动性是导致拖延的最大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人们无法为了长期的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缺乏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
举个例子,你付费购买了1门课程,但需要你花费15天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获得勋章。但是你内心不愿意等待15天,你希望能够几分钟时间就把学习内容全部搞完。
所以,冲动性就是,你对“等待”失去耐心,期望想得到的,现在就想要全得到(冲动性)。
因此,这种内在的冲动性导致人们不能够顺利的完成目标任务,不停地拖延完成。
为什么现在“碎片内容”如此流行?
因为深度长内容看起来花费很多脑力、时间和精力,“冲动”让我们希望立刻得到“只言片语、几分钟”的碎片内容,然后用这些碎片来拼凑知识,就好像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完整内容一样。
为什么“10分钟拆解一本书”如此有市场?
因为读1本书太漫长,冲动性让我们想要马上“不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这本书的内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本书、一门课程放在桌边或手机app里,人们始终拖延不愿意打开或不能看完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许多人热衷于刷几十秒的短视频,而再也没有耐心看10分钟以上的视频?
因为短视频的超短内容可以“现在”、“马上”让人即时满足(冲动性)。人们对互联网上10分钟以上的视频、音频等内容,不再有耐心去等待,不愿意通过细细品味(延迟满足)这些内容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人格中的冲动性,就会导致人容易造成拖延。
即时奖励产生的诱惑,是导致拖延的致命因素
造成拖延成瘾的外在因素是,身边的诱惑物太多,而且身边的诱惑物随手可得。因此,内在的冲动,会让人想要马上得到这些诱惑物。
一旦,诱惑物被马上得到,那么,人就会尝到即时奖励的甜头,就会遗忘或逃避自己本已安排好的目标任务。
举个例子,你想要减肥,但减肥需要花60天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完成。但,面对眼前各种美食诱惑,冲动会让人很容易妥协,会馋的流口水,于是,你会把“减肥目标”抛到九霄云外,“今天吃完明天再减肥”。
于是,你会一直拖延减肥这件事。
所以,靠近诱惑,是导致拖延的致命性决定因素之一。而且,诱惑的吸引力越大,我们就越容易“走神”、“分心”、“不干正事”,最终拖延成瘾。
那今天让我们“走神”、“分心”、“不干正事”的即时奖励有哪些呢?
短视频、微博消息、微信消息、各类直播等等,只要手机在手,这些即时可得的消息会时刻诱惑我们去“处理未打开的信息”,诱惑我们刷视频放松,诱惑我们围观一下直播看热闹……
短视频时代的“美味诱惑”
假设有“营养原料”和“美味诱惑”这两家小吃店。多数人会一面吃着“美味诱惑”,一面想,我明天再买“营养原料”。所以,购买营养原料这件事,就会被无尽拖延。
营养原料,就像是深度价值的信息内容,比如书籍、课程等。
而美味诱惑,就像是我们身居社交媒体时代五花八门的快餐信息、碎片化信息、短暂视觉冲击力强的信息(比如短视频)。它们带来的即时诱惑性奖励,让人们产生及时行乐的冲动。
这不仅会造成拖延,而且极度碎片化的即时奖励,会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并产生依赖习惯。
短视频带来的“短、快、无脑、轻松”的感觉,就像是美味诱惑。你抵抗不了这种即时诱惑,所以在刷短视频时停不下来,但另一方面又害怕短视频把你蚕食。
当一个又一个短小视频美味诱惑在你面前时,内在的冲动性会让人想要马上行乐,于是迟迟不肯开始某项任务或工作(拖延不断产生),比如,难以“花费2个小时”去阅读深度内容带来的“营养原料”。
如今,我们身边的互联网诱惑物如此之多,层出不穷,唾手可得,它们不断加深和加重人的拖延行为。
比如,微信推出的视频号,直接通过程序内置和朋友圈社交关系,让我们和“诱惑物”的距离进一步拉近,随时可以享有极度碎片的“短视频视觉”。所以,它们的即时诱惑更大。你花费在这些诱惑上的时间可能会更长,磨蹭就更长,导致的拖延行为也会越厉害。
社交媒体上这些极度碎片的诱惑物,不仅制造了一系列拖延行为陷阱,而且还会让人变“懒”,大脑不想再处理复杂信息,思想浅薄,无法还原信息事实,也无法更理性分析真相。
拼流量时代,内容生产者源源不断制造碎屑式“美味诱惑”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内容生产者不断追求流量的持续提升,短视频平台也在极尽所能培训内容生产者如何吸引和抓住用户的眼球,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涨粉”和“带货”。
得流量者得天下。海量的普通用户逐渐成为内容生产者,内容生产者“唯流量是从”。因为,流量最终带来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流量产生的利益最终是由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共享。
所以,“如何最大化提升流量”成为许多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最大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内容生产者会迎合用户口味,不断去寻找能让用户“嗨”起来的“网感”。
这个“网感”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不断翻新花样的“段子”,可能是在内容中设定戏剧性的“转场”,可能是1分钟内的心灵鸡汤,可能是新、奇、怪的表演方式……
内容生产者绞尽脑汁,极尽所能的去挖掘内容的“网感”,在最短的时间里(可能是1分钟内),最大程度吸引用户留下来。
“网感”可以总结为几个关键词:极简、极短、归纳总结、新奇。
1.极简:因为用户的极简口味已经被短视频时代培养起来,没有耐心听“废话”。所以内容生产者不断地让内容越来越简单,能用1句话说明白的,绝不用2句话。
2.极短:因为较少有人愿意为长、深的内容买单。所以内容生产者较劲脑汁不断压缩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内容碎片组合在一起。
3.归纳总结:没有人愿意等待,用户需要已经归纳好的“精华”。所以,内容生产者努力的提炼内容的“网感点”或叫做“爆点”,然后把拆解、压缩、归纳的内容碎片点串起来抛给用户。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概况”,不需要动脑再思考。
就像“10分钟拆书”,花10分钟就可以拥有这本书,何必还要逐字逐句的去读作者深思熟虑打磨许久的长篇大论呢?
4.新奇:如果内容生产者的内容没有新点,没有奇点,已经对“新奇”要求很高的用户,是不愿意接受平平淡淡的。
在抖音的账户后台,可以监控到用户打开某个短视频后的行为,用户通常打开视频约20秒后就会跳转离开。也就是说,如果内容生产者生产的视频内容不能在20秒内吸引到用户,也就是说短短20秒内如果没有让用户找到“网感”,那么这个视频基本上是得不到太多流量。
因此,极简、极短、归纳总结、新奇的“网感”原则造就了越来越碎片化的信息内容。而且,当内容生产者以此为目标时,原本已经碎片化的内容,会不断地继续碎片化。
内容生产者就像搅碎机一样,把本已撕碎的纸张,继续撕碎,最后变成根本无法拼接完整的碎纸屑。
用户嚼在嘴里,像极了饭后甜点,可能索然无味,但极具诱惑,好消化,不好吃可以随时吐掉,再吃新的碎片,总之有源源不断的碎片“美食诱惑”夜以继日的生产出来!
于是,在流量为目标的媒介时代,迎合用户的“网感”,生产极具“网感”的内容,成为许多内容生产者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看到整个短视频平台,时时刻刻马不停蹄的涌现一批又一批碎片“美味诱惑”推送到用户面前时,普通用户早已招架不住,他们慢慢习惯了“极简、极短、归纳总结、新奇”的“美味诱惑”。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便感觉到刷短视频停不下来是一种极差的体验(比如空洞、失落的感受),但还是在刷的过程中停不下来。因为,极度的碎纸屑式的内容,已经不再让人有任何思考,不再有思考的负担,就像经过大脑的流水线,机械式的动作和重复让人产生短暂的快感。没有任何负担,也没有任何留存。
所以,面对铺天盖地、随手可得的碎片化“美味诱惑”时,人们很可能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希望“及时行乐”,而那些原本计划的“正事”(比如读完一本书、学完一门课程、完成某项任务),就会不断被拖延。
究竟是今天的媒介碎片化、内容生产的极度碎屑化培养出如此“没耐心”的用户?还是,用户的“没耐心”行为刺激着内容生产者不断生产越来越碎片化的纸屑式内容?
这是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
如今,碎片垃圾甜点太多,即时性诱惑遍地都是,吃了这块糖,还有另一块,根本无法停下来。拖延必定成瘾!
拖延现象和行为的普遍,只是媒介碎片化、内容碎屑化的一个产物!蝴蝶效应的波动和影响,远不止此!
常博士,大学教师,儿童创新教育、提问创新方法研究者。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学科的底层逻辑和规律!在高效学习力、创新思维、儿童编程、儿童心理学、数据分析和挖掘、传播学、传播心理学等领域均广泛涉猎,深耕多年。从事媒体行业11年,曾长期专注于跟踪和报道世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商业化进程,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