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蓁宝去游乐场玩,她要带上她的毛绒玩具——贝贝兔。
那是一只兔子,陪伴了她三四年左右,几乎每次出去玩,或者回老家,她都会带上它。
那天玩到天黑后回家,蓁宝问:“贝贝兔呢?”
得,小兔子被我们落在游乐场了。
蓁宝很着急,贝贝兔是她最好的伙伴,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的,睡前也要把它放在枕头旁边。
我安慰她,不会丢的,我第二天就去找找。
第二天一早我去游乐场,果然小兔子被工作人员收起来了。我把失而复得的小兔子交给蓁宝,她这才放心了。
很多孩子像蓁宝一样,对某种玩具或某个物品很痴迷。
我的一位朋友说,她女儿特别喜欢家里的一个小毯子,每天都要搂着它入睡,否则就睡不踏实。
有的父母就会担心,孩子痴迷一件物品,会不会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恋物情结,父母不必太过担心。
在小孩子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玩具、书籍、被子、枕巾等,不仅仅只是物品,更是他们的小伙伴,是孩子可以玩耍、聊天的对象。
我家蓁宝两三岁时,经常和她的玩具们一边玩,一边说话,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小伙伴。
现在她上了一年级,也会跟她的玩具娃娃互动,“丽丽,你怎么把自己搞得脏脏的,来,我给你洗洗。”她对一只粉色小猫咪说。
其实,孩子依恋某种物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寻求安全感。
尤其是小孩子,当妈妈或照顾他的人不在身边时,他会拿起自己熟悉的物品,以此来代替妈妈,从中得到安慰,心理得到满足。
我知道一个孩子,很喜欢帮妈妈晒衣服、收衣服,她说喜欢闻妈妈的衣服的味道,还说等她长大了要穿妈妈的裙子。
而且,妈妈不可能整天守着孩子,她会因为一件事离开片刻,物品就不一样了。
物品是孩子的,孩子什么需要它,就可以第一时间拿到它。他可以使用它,让它陪伴自己,从而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孩子依恋某物,也可以说,这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从完全依恋父母,到渐渐适应分离,从而走向独立的一个过程。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要问了,孩子恋物行为需要纠正吗?
一般来说,孩子依恋某个物品,但他的行为表现正常,情绪没有大的起伏,生活作息方面也正常无碍,也就是说,孩子身心发育是正常的,那父母就不用纠正。
相反,若孩子的恋物行为比较严重,比如有的孩子,三四岁了还要时时含着奶嘴,就需要父母想办法干预下了。
因为经常含着奶嘴, 不仅会产生蛀牙,也容易让孩子的门牙突出,影响美观。
这时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了。
而且,当孩子得不到父母关注,安全感缺失时,孩子就可能对某件物品产生依赖,这就需要父母提起注意,从源头上进行预防了。
父母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对小孩子来说,父母温暖的拥抱,会让她有安全感。所以,爱孩子,就多多拥抱孩子吧。
当我们拥抱孩子时,就是在向孩子传递如下信息,“我很爱你”、“别怕,妈妈在呢”、“没事的”……
父母的爱,父母温暖的拥抱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他就不会把精神寄托在玩具娃娃或者其他物品上了。
2、不要强行让孩子戒除
孩子正常的迷恋行为,其实并不会影响到他的身心发展。
可父母若是处理不当,比如强制改变孩子,则可能给孩子带来阴影。
比如,孩子喜欢玩偶,就算它脏了旧了,孩子既不让父母洗,也不让扔,依然视之如宝晚上睡前都要搂着它。
这时候,父母不要把孩子骂一顿,然后强制扔掉孩子的玩偶。
比如,孩子习惯含着奶嘴入睡,父母不要把奶嘴藏起来或者扔掉,甚至在奶嘴上涂上辣椒,故意挑战孩子。
这样强制让孩子戒掉他喜欢的物品,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他,故意扔掉他心爱的玩偶,是在惩罚他,这只会加剧他的迷恋行为。
3、为孩子准备多个安抚物
孩子喜欢的,无非是毛线玩具、小被子、小毛巾等柔软的物品。所以,妈妈不妨在选择孩子的物品时,多买几个毛线玩具,多买一些生活用品,让孩子雨露均沾,而不是只喜欢某一个物品。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听说你喜欢泰迪熊,就给他买了两只新的,让它们和妈妈送的那只泰迪一起陪伴他。
孩子看到新的玩具,可能会感觉出,家人都是很爱他的。
此外,很多孩子在入睡前,父母不想陪伴孩子,就让他选一个玩具陪伴他入睡,这样反而会助长孩子依赖某个物品的理由。
所以,父母请对孩子耐心一些,在睡前安静地陪伴孩子,给孩子讲几个睡前故事,或者放几首舒缓的歌曲助眠,让孩子能安心地睡觉。
而不是让孩子抱着毯子被子毛绒玩具等入睡。
孩子依恋某种物品,父母不必紧张,要明白,这是孩子从依恋父母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爱,让孩子内心获得满满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把精神寄托在某种物品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