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四日,昌都达因卡公租房大门口,周浩、刘婷见面。
记者 何春阳 摄\视觉重庆
今年五月,古秀红(前右一)在香堆镇为藏族群众打疫苗。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重庆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成果丰硕、效果显著,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援藏干部。他们视昌都为故乡,将无悔真情融入雪域。他们可能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子、是女儿、是家里的“核心骨”“顶梁柱”。
在重庆援藏队,重庆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两对援藏夫妻,他们在高原“琴瑟和鸣”“比翼齐飞”,为建设西藏默默奉献。
都在昌都,他们却很难见面
周浩:时间有限,要抓紧时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9月24日,昌都达因卡公租房大门口,周浩朝刘婷大步走来,将一个红本子递到她手里。刘婷一看,激动得合不拢嘴。这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颁发的证书,上面写着:授予刘婷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周浩和刘婷是夫妻,他们都是重庆援藏队的成员。
“亲人中有好些在西藏当过兵或工作过,我也希望到这片土地来做点事。”周浩说,2019年夏,时任荣昌区隆基镇组织委员的他,援藏体检通过后,得知昌都还需要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就“自作主张”地帮在荣昌中学当语文老师的妻子报了名。
没想到,正好遂了妻子的意。
彼时,周浩37岁,刘婷34岁。当年7月,他们来到昌都,周浩任类乌齐县副县长一职,刘婷成为昌都一高的语文老师。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虽然都在昌都,却很难见上一面。
援藏队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离开受援地,除非因公办事。像这次,周浩就是借昌都市人社局办招聘会的契机,在公办间隙,和妻子见上一面。
夫妻二人双双援藏,刚上小学的女儿只能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一开始,刘婷会挤出时间给女儿视频辅导,“有一次教她字音拼读,怎么教她都弄不懂,孩子和我都急哭了。”后来,女儿的老师们知道了他们都在援藏,越发尽心尽力教导孩子。“孩子学习不再吃力,我就放心了。”刘婷笑着说。
这两年多来,刘婷不是不想管女儿,而是把时间都留给了昌都一高的孩子们。
从早上6点40到晚上11点,最忙的时候她一天只吃一顿饭,困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儿,想挤出更多时间给学生们辅导作业、交流思想,帮他们提高成绩。
“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教学方法、教学方向、着力点也必须不一样。这届学生我从高一开始带,要带到明年他们高三。我陪他们成长,他们也在陪我成长。”刘婷说,教师节那天,她收到一张学生自制卡片,上面写道“感谢今生遇到您,遇到您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教师节快乐!”
“那一刻,感觉所有付出都很值。”刘婷说。
除了教学任务,她还要做一些办公室工作。这个时候,免不了“请教”周浩:“要说办公室工作,他算是带我入门的师傅,公文材料措辞、写作规范那些都是他教的。”
听着妻子的话,周浩笑了:“我们视频都是讨论工作居多,你很难想象,但确实是事实。在昌都的时间有限,所以要抓紧时间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两年来,这一家人唯一可以相处得久一点的时间就是暑假。刘婷趁着假期,可以带着女儿到类乌齐县,一家人短暂团聚20天左右。
“作为党的干部,组织无论安排我到哪里,都会认真对待。”他这样说道,“我在类乌齐上班和在重庆上班,都是一样的,都是党交办的任务,做好就行。”
一次探亲,让她也加入援藏队伍
“龙嫂”:想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重庆援藏干部中,说“古秀红”,可能有人还不知道她是谁,但是一说“龙嫂”,大家就都知道了。为啥?
因为她的爱人龙宇也是援藏干部中的一员。龙宇是2019年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现任昌都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不少年轻人习惯叫他“龙哥”。
说到援藏的原因,龙宇说:“我妹妹、妹夫大学毕业后就在昌都工作,后来听了一些朋友的援藏经历,我也希望能响应号召,为这边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
到昌都市财政局后,龙宇重点做了三件事,包括规范公文写作、规范财务制度、抓党建,给昌都财政系统带来了很大变化。
2020年夏天,古秀红到昌都探亲时,了解到藏区农牧民的医疗卫生知识比较匮乏,也萌生了援藏的念头。
今年3月,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任产科医生的古秀红,作为专技干部入藏,对口支援察雅县人民医院,任医院副院长。
西藏风景壮丽,符合大多数人对旅行、体验民俗民风的期待,但是,要在这里开展除旧习、去糟粕等医药卫生健康工作却并不容易。
古秀红告诉记者,察雅县人民医院存在基础设施欠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所以她到县医院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规范当地的医疗行为,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改变当地百姓的就医理念……古秀红不仅要带头检查指导医院工作,培训医务人员书写病历,帮助医务人员考取执业医师等,还要经常下乡义诊,给藏族群众打疫苗,宣传普及糖尿病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急救知识等。
“有些乡镇卫生院只有几个人,现在用的还是手工发票,卫生意识、信息化建设等都较为落后。”古秀红说,让当地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药卫生服务就是她工作的不竭动力。
记者采访中得知,今年5月,古秀红曾和死神擦肩而过。正是因为这次经历,古秀红觉得其它困难都不是问题。
那天,古秀红从乡下巡诊返回察雅县城路上,突遇泥石流,眼前的道路瞬间被截断。
“当时泥石流面积很大,如果车子再快一点,我们就麻烦了。”古秀红表示,虽仍心有余悸,但为了藏族同胞的美好生活,将继续奋斗在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