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陈薇
从街头表演到快手直播,周口项城小伙聂晨光不仅让民间艺术“莲花落”被更多人看到,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好的收入。
网上发布的竹编视频,让这门隐藏在洛阳洛宁山村里的竹编手艺吸引了近9万粉丝的关注,竹编制品销往全国。
时下,互联网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生,图片、短视频等互联网传播方式,不仅让非遗文化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传播和留存途径,也让这群非遗从业者有机会过上了更体面的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故事1周口小伙返乡专攻“莲花落”,靠直播成网红
“我打竹板用眼瞅,这边摊位卖牛肉,买牛肉这边来,先祝老板你发财,你发财我沾光,来个‘要饭的’聂晨光,还请老板把俺帮……”穿着“破衣”打着竹板,念着求帮衬的词句,可别以为这是新式乞讨,这是优秀的民间艺术“莲花落”,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到周末,聂晨光就在项城的公园里面唱“莲花落”,现场围观的人不少,在快手直播的平台上还有50多万粉丝围观。
聂晨光今年28岁,河南周口人,几年前在北京打工,工作之余刷手机,他看到了“莲花落”的视频,搞笑逗趣的说唱词儿吸引了他。听得多了,聂晨光就越来越喜欢“莲花落”,每天下班后,他就在网上找“莲花落”的视频学习。
聂晨光说,他打听到河南老家有从事“莲花落”表演几十年的大师,2017年年初,他就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项城拜师学艺。
刚开始他在项城的公园、街头唱,后来看身边人都在玩短视频,聂晨光尝试在快手上发布作品。
“真没想到,第一个视频就获得了10多万的播放量。”他说,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收获了50多万粉丝。被更多人知道的聂晨光,不仅能在快手上收到打赏,也有了接商演的机会,不仅能在不同的舞台弘扬“莲花落”,一个月也能有大约一万元的收入,“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比打工的收入多了很多,而且可以在家乡和家人在一起。”
故事2“面人魏”靠淘宝店“逆袭”,店铺做到“俩皇冠”
与聂晨光拜师学艺入门不同,安阳“面人魏”魏红刚是家传的手艺。今年47岁的魏红刚出生在安阳市内黄县魏庄村一个面人世家,13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爷爷走街串巷捏面人。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街头不让摆摊设点,大城市的孩子们也有了太多的玩具,捏面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风光,年轻人也大都不愿意经营。
一次,魏红刚在安阳一家幼儿园门口捏面人的时候,一个幼儿园老师找到了他,请他去幼儿园里兼职教孩子们捏面人。
同时,他在优酷、抖音、快手等平台都开了“面人魏”的账号,上传捏面人的视频,捏的面人也从传统的孙悟空、钟馗等,延展到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
他说,拍这些视频的初衷是帮助面人文化传播,但却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与市面上其他的橡皮泥相比,魏红刚的面塑泥的特点就是安全。“我们的面塑泥由面粉、糯米粉、蜂蜜、食用油、水等可食用成分制成。”魏红刚说他小时候就偷吃过面塑泥,为了防止孩子们误食,他将色素由衣物染料换成了做蛋糕用的可食用色素。
由于淘宝店铺服务评分持续达到4.9分以上,营业额也达到了要求,他已成为金牌卖家3年多,店铺已经做到“俩皇冠”。
要说卖货有什么秘诀,魏红刚说,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兴起外,他不断在平台上更新视频,也是积累粉丝、增加客户的不二法门。
故事3洛宁山村里的竹编视频走红,吸引近9万粉丝
在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当下,聂晨光和魏红刚的经历并非个例。
洛阳洛宁山村里的竹编手艺也通过互联网走出了大山。
快速地把一根根竹子编成圈,打上结,洛宁县张永杰将他手法娴熟的竹编视频上传到快手的平台上,这门隐藏在河南洛宁山村里的竹编手艺吸引了近9万“老铁”的关注。几乎每天都有新鲜出炉的竹编制品从村里发出,收件地址遍布全国。
就这样,当地沉睡已久的竹编市场就像是被唤醒了一般,曾经因为干不下去而选择离开的竹编手艺人,也都开始重新加入竹编行业。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有那么多对竹编感兴趣的人,而这背后是一个等待他们去开发的市场。
前景互联网让非遗文化迎来新生
由于不会宣传推广,不知道该如何替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吆喝”,遭遇困境的非遗从业者很多,他们收入微薄,养家糊口都成了大问题,他们无法过上与工匠手艺成正比的生活,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反而成了现代人最不愿意干的事情。
但互联网让非遗文化迎来新生,这群手艺人有了过上更体面生活的可能,也让非遗文化有了更为丰富的留存方式。
以快手课堂为例,传授非遗文化的老师共有67位,覆盖粉丝量达787万人,一共开设了502节非遗课程,有超过3万人购买、学习了课程。有一位唢呐老师,通过快手课堂,现在年收入可达40万元。
如今,聂晨光已经招募到同乡的伙伴,一起在家乡做“莲花落”直播。
魏红刚也经常接到年轻人想拜师学艺的电话,在很多城市中,当一名面塑老师不仅收入非常不错,也很受人尊重,捏面人不再是无人问津。
数据在快手每3秒诞生一条非遗视频
3月27日,快手第一次发布的非遗长图数据报告显示,90后已经开始成为网上非遗文化传播的主力。
在快手,每3秒钟就诞生1条非遗视频。在过去的2018年里,有252万名用户在用快手记录非遗内容,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63.8%。他们共发布了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累计共获得250亿播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观看18次,收获5亿次点赞。
不过,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规模还很小,“在互联网文化中,非遗的影响力还不够。”快手平台某人士说,未来他们将为非遗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助力工匠人飞得更高,进一步推动非遗活化与传承,让百年传承的中国文化与历史被看见、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