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路位于北京朝阳区,全长4公里,西起北沙滩,与中国农业大学毗邻,东至北苑路,靠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里被称作“北京的肺”。
路两边,坐落着中国科学院旗下科研机构,包括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遥感所等。这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被戏称为“科学家的窝”,随便一个路边赏花的人都可能是一位博士。
大屯路同样是自然科普的聚集地,很多场馆担负着科普宣传的功能,比如国家动物博物馆、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馆、地理科学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等。“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中科院公众开放日”都在这里举办。
二十多年来,从大屯路走出了一批批科普工作者。从老一代科学家,到中生代研究者,再到年轻一代的科普作者,他们让大屯路成为了中国自然科普的地标。
01
用脚走出的科普之路
11月1日,中科院刚刚度过了它的72岁生日。
对很多中科院人来说,做科普已是一种传统。1997年,中科院组织离退休研究员,成立了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里最早只有不到10个人,孙万儒是第一批加入的成员。他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工作单位就位于大屯路上。
孙万儒出生于1941年,1965年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微生物所工作。他曾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孙万儒年轻时全身心都在搞科研,退休之后,正好可以专心做科普。
2000年,年近60岁的孙万儒随队奔赴西北。在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另外10位老科学家举办了80场科普活动,听众总计4.4万人。到了2007年,科普演讲团已经做了2600场报告,累计听众达106万人。
孙万儒在浙江绍兴望花小学开设讲座
回头来看,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遇到过很多困难。演讲团科普经费不多,每年10万元。20年前,公众普遍对科普演讲没有什么兴趣。孙万儒回忆称,当时“科普送上门,大家都是爱搭不理的”。一些科研工作者还抱着传统的观念,搞不了科研的人才去搞科普。当最顶尖的一批老科学家全身心投入进来的时候,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转变。
科普研究团平均年龄将近70岁,很多成员是院士和研究所负责人。他们希望用余热去传递一些科学的光亮,与年轻人对话。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社区机构,都可以看到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身影。他们靠着对科普的热情,硬是趟出了一条路。
02
从图文到视频的转型
苟利军是中科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出生于7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伴随着新时期科技发展成长的一代人。2012年,苟利军回国工作,在国家天文台担任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国家天文台位于大屯路甲20号,与中科院地理所相邻。
苟利军在国家天文台
9年来,苟利军见证了天文学从冷门小众到逐渐为人所知的变化。苟利军也是其中的参与者,虽然研究的对象远在地球之外,他却希望让这些知识回到身边的普通大众。
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热映。电影科学顾问、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将天文通识、电影幕后的科学事实、有根据的推测和猜想写成同名书籍。苟利军带头翻译了这本科普著作,获得第十一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2015年,电影《火星救援》受到关注,苟利军在网上与人讨论“火星上是否可以种土豆”的问题。2016年,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苟利军撰写了科普文章《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在“科普中国”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他还曾与拍摄团队共同制作了关于黑洞的科普短片,并撰写脚本。
2019年3月,国家天文台开通了抖音账号。4月,人类首次拍摄到黑洞照片,引发社会关注。国家天文台将苟利军制作的黑洞短片上传到抖音,累计播放量超过3000万。如同星体的爆炸一样,短视频加速了知识传播的范围。当时,抖音与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技馆等机构举行首届DOU知短视频科普知识大赛,苟利军的这支黑洞短片获得了一等奖。
因为这些经历,苟利军感觉到了科普的变化。内容的丰富度在大大增强,传播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短视频,传播势能在增加。“之前可能受到传播媒体的限制,对一些比较新的知识,在追踪报道上不是那么及时。”苟利军说。
03
短视频里的“大屯路科普宇宙”
大屯路见证了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普路上的艰辛跋涉和中间代科研工作者的转型。最近两年,这里也涌现了一批年轻的科普工作者,在短视频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他们有着更宽阔的视野,也有着更鲜明的“网感”,甚至成为网络话语制作者,知识传播的势能也大大增加。
张辰亮出生于1988年。2010年,张辰亮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成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研究生,学校就在大屯路旁边。第二年,他进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博物》杂志实习,负责官方微博运营。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位于大屯路甲11号,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旗下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博物》、《中华遗产》三本刊物。张辰亮用了10年时间,在微博上为《博物》杂志积累了1000万粉丝。
2017年,中国科协和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张辰亮入选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整整20年的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获得了这一年的科普人物特别奖,无形中完成了某种新老接替。
2019年,张辰亮注册了抖音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11月初,他发了第一支短视频。那时他还没有蓄须,带着一丝青涩,跟后来的藏狐形象相差很远。随着无穷小亮在抖音走红,他的身份一直在变,从“博物君”到“水猴子之父”“玉亮”“狐主任”,表情包传播广泛。
目前,@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抖音粉丝接近2000万,获赞超过1亿。“做科普如果不了解你的受众,对于双方都是不幸。我是科普工作者里的幸运儿,从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和网友交流,上了抖音之后更是深度观察了我的受众。”无穷小亮说。
今年3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开通官方抖音账号,迅速积累了将近200万粉丝。身为杂志社融媒体中心主任,无穷小亮经常出镜,担任主持人。在这些视频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宝藏”同事,比如会制作手工模型的金牌插画师郑秋旸,《博物》编辑、科普作家王辰,以及同样在抖音做科普的“95后”创作者@安森垚。
除了同事,无穷小亮也会走出杂志社,到中科院旗下科研机构和院所参观拜访。中国农科院蜜蜂博物馆、北京植物园食虫植物温室、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这些小众而专业的场所通过短视频,进入到普通网友的视野。
今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抖音号发布了系列科普作品。视频中,无穷小亮拜访了杂志社隔壁的国家动物博物馆。这是亚洲最大的动物博物馆,被称作“立体的动物百科全书”,隶属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无穷小亮还拜访了研究员陈睿@动物学博士。陈睿曾作为领队数十次参与全世界科学考察,成功发现了近百种新物种。
可以说,无穷小亮串联起了一批年轻的科普创作者,构成了“大屯路科普宇宙”。他们不断拓展着知识传播的版图,也让这条长达4公里的道路变成了中国自然科普的地标。
—来源 观察者网 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