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朋友在快手上做直播。
然后被一群小朋友吓坏了。
几个七八岁的小孩在评论里留言,说自己想死、想跳河、想跳楼,其中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已经离家出走3次了,想跳楼10次,哭了100次。现在想去跳河。“
朋友说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只想问:
孩子的爸妈都去哪儿了啦?
01
儿童自杀,冰山之下藏匿深海
快手评论区里的这些孩子,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之前,有个老母亲说,儿子学校每学期开学都要做“学生学力调查测试”,但这次线下复课之后,学校只考了两门就叫停了。原因是复课短短两周,就有多起学生自杀身亡。学校为了减轻学生思想压力,所以这次学力摸底不做了。
现实很残酷。从3月底开始,新闻就开始陆续报出多起学生自杀事件。河北9岁小学生跳楼,江苏一周2起学生跳楼。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2名自杀,8名自杀未遂。魔都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
作为一个老母亲,看完这组数据之后我陷入了沉默。
到底是什么逼孩子走上绝路?
答案,真的会吓你一跳。
有的是因为砸碎了学校的玻璃怕被惩罚,有的是因为作业没完成逃避责骂,有的是不愿意参加考试,有的是买不起上网课的手机。
这个孩子家里只有一部手机,要和姐姐弟弟一起用。不够上课,就落下了许多功课,当面对老师和同学们质疑的时候,想不开钻了牛角尖。
还有一个孩子的理由更加令人费解,他只是因为不愿恢复摆放的桌椅,没有理由也没有争执,就默默地一个人流泪之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跳了楼。
成年人都理解不了的选择,是这群孩子很轻而易举的选择。但我们却看不到.
尤其是今年病毒爆发,网课让家长都很抓狂,但我们却忽略了在新闻评论区里,那群给钉钉刷差评刷到一星孩子的三连问:
真的听不懂啊!完全学不会啊!我该怎么办?
真的,很想死。
02
中国家庭,孩子很少被尊重
问题很严重,但却经常被忽视。
五四那天,有位群友问我:B站《后浪》刷爆圈,群主你怎么看?
唉,我能怎么看呢。
何冰是我尊重的演员,B站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动画片。但这场混搭,双方用力过猛,导致圈里的小朋友们纷纷给了差评不解释。
这已经够惨了,我还能咋看?
只不过,当何老师大段大段甩出排比句的时候,我确实忍不住想起俩人:
一个是小时候隔壁邻居,经管系的老教授。
每次在院子里拽儿子回家都会动手打头,还不住慷慨激昂地骂,“你现在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这么好的生活就光知道玩,玩能有什么出息!还不滚回去好好读书。”
另一个是高中猥琐班主任,每个月定时在教室发一次飙:
一会儿讲自己小时候翻山越岭行走2小时去县城读书艰辛到流泪,一会儿又疯狂狂摔拖把,说“你们就是群生在新社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学渣。”
我想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的代际对话吧,永远都是一副自上而下权威的口吻,表达着他们上一辈人对后浪们的羡慕、激昂、还有愤怒、权利,以及恨铁不成钢。
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邻居家哥哥终于选择在高考前离家出走了,一个月到处贴寻人启事愣是没找到,急疯了他老妈,最后终于从一个距离家几百里的县城的修车摊上找了回来。
他回家那天,眼里非常绝望。
不过,好在这位老教授终于在这次离家出走的父子激烈对抗中,接受了儿子热衷平庸的现实,把鸡娃的梦想转移在了小女儿身上。
这给了邻居家哥哥一条活路。
经常对女生猥琐、还在家拿望远镜偷窥班级自习课的高中班主任,在摔坏了教室的第5个簸箕之后,终于因为分科离开了我班。
我们好像幸存者一样,都长舒了一口气。
活着,真好。
只是没想到2020年,中国的代际对话,依然是“爹味十足”的对话,中国大部分家庭依然没有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一个扮成熟的附属品。
大部分的成年人不知道,这些“小人儿”很有思想,也很冲动,他们会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权威,表达愤怒,表达个体独立的强烈意愿。
2019年4月17日晚间十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打双闪突然停在车流之中,一女子下车向后排说了些什么,5秒钟后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这是一对母子。
母亲当时因为儿子和同学发生矛盾批评儿子继而发生争吵,导致了儿子跳桥身亡。
有时候,这是言语的伤害,就让他们放弃寻找活路。
中国家长的逻辑是自己永远对,因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所以很少有耐心倾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做完选择:
有钢琴梦的,非要娃哭着学琴,学不会就着急上火,批评指责;
就想当星妈的,非要娃从小走才艺路线,带着娃各种试镜遍蹭剧组,不达目的不罢休;
当年做梦都想上清北怎奈自己学习渣的,只好从娃身上下手,娃要不好好读书管不住拉到戒网瘾中心搞电击的…
倾听是什么?理解是什么?尊重是什么?
爹妈们真心不知道啊!真心不关注啊!
中国家长很少人会认为孩子是独立个体,而当他们是生活中的附属品。大部分家长为孩子做好了各种选择,而并不会去倾听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出了问题,就总想问这个问题:孩子的爸妈都去哪儿了啦?
03
优秀的孩子拼什么不会得抑郁?
小时候腰疼,大人经常会说“你一小孩有什么腰?!”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没有的又何止是腰?
孩子们应该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精神焦虑,更没有抑郁症。没挨过饿、没啃过草、没捡过煤球,“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还有痛苦?你们不应该有痛苦!不配有痛苦。
李连杰的小女儿Jade,那真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人美学业优秀,生活更是衣食无忧。最近却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说,因为病毒隔离,过去折磨自己许久的抑郁症再度复发。
内容来源:Jade Ins
有些人不理解,在评论说这个姑娘矫情,生在豪门还抑郁?
老爹全球著名,老妈貌美有才华,一家姊妹都读美国TOP10的高中,理所当然该像个傻白甜一样每天晒下豪包豪车,从此开启奢靡的网红人生…
这样开挂的人生,有什么资格跟穷人来抢抑郁症?
但真相是,越优秀的人生压力越大。
2017年我在美国拍纪录片访问TOP10的高中,就在去一家学校的前夜,突然接到了学校通知:一个学生卧轨自杀,学校全面封闭。
顶级私立美高的学费一年5万美金,学生都是家庭优渥,学业优秀的的孩子,但也是这群孩子,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觉穷途末路,而选择走“绝路”。
哈佛毕业的林书豪也曾自爆,他还是Palo Alto高中新生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同学自杀了。他也会因为担心自己四年的GPA决定的终身没有达到预期,他会很惧怕星期天,因为意味着压力的周一到来,“自己会被自己考试不及格的噩梦吓得惊醒”。
而在林书豪写下高中故事的那一年,Palo Alto的四名高中生选择放弃生命。
一个成年人历经人生的洗劫,有更好的承受力,但对孩子来说,一次考试,甚至是考试前没有复习带来的无形压力都会成为压垮他们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身一跃,一了百了。
04
有波后浪说,人间不值得。
有的后浪是父母重点栽培,在两代人的手心里呵护长大的;而有的后浪,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
众星拱月是一种活法,杂草野地无人知也是一种活法。
不幸的是,他们却各有各的脆弱,各有各的“人间不值得”。前者在名门学校被竞争洗礼,后者就在快手上寻找情感慰藉。
但更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家庭关系的紧张。
知乎上曾经有一篇贴,父母说过让你最心灰意冷的一句话…里面的匿了的回复让人看得一阵背脊发凉:
内容来源:知乎
如果这要搁在电视剧里,你肯定会以为这是宫斗波澜壮阔,争宠暗藏杀机。
你绝对不会相信,父母怎么会对孩子说出这么刺激的话?
但一个朋友的爸爸,在单位当局级领导,回到家对自己的娃就永远都是这样歧视性暴力语言,甚至后来我朋友结婚不如她爹的意,她爹在婚礼全程都哭丧着一张脸,感觉全世界都欠了他一个亿。
还有一个朋友,她妈一看到她眯缝眼就张口大骂说“在这样下去就是个瞎子!”
后来小学5年级真的看不清黑板,也不敢跟老妈说,自己偷偷到眼镜行配了眼镜,结果因为不懂假性近视,第一副眼镜直接350度,现在变成深度近视,不带眼镜真成了瞎子。
我们更常遇见的情况,是父母强悍干涉孩子的人生选择:
比如升学考试,比如文理分科,再比如大学选专业,那必须是逼着娃报自己所想的方向。
中学时代我有一个同学,文采出众、才华横溢,是文科重点培养对象,后来愣让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的老妈逼着报了理科,理由响当当:理科好找工作。
强扭的瓜不甜,这个同学最后因为在理科里感觉到人生的落差,因为她理科只是中等偏上,而最后抑郁了,高考没考好跑到一个类似衡水高中的地方复读了一年。早五点晨跑,晚11点半熄灯,没去死撑过来了真的是不容易。
但谁成想过了20年,写童话的也能成为富豪了?微信还帮助“自媒体写作者(gong hao gou)”占领了世界的一半?码字有用了!
人生总有那么多“万万没想到”,都是让父母悔不当初的。
为什么在还有无数选择机会的时候,试着给孩子更多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呢?
05
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鸡娃活着!
据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8~16岁的中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它引发的自杀是15~29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所以,对父母而言,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让孩子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内容来源:《虎妈战歌》
虎妈蔡美儿说,自己童年生活在虎爸虎妈教育的焦虑下,为了完成父母对她的高期望值,必须非常努力。但与之而来的,是童年时代的不安全感,持续的搅扰着她的人生,压力和自我怀疑成了她一直努力克服的病灶。
最后,她赢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赢得这场战争。
8-15岁是孩子仰望父母的年纪。他们却在满足父母期待或包容父母冷漠中活着。
悬在他们生命之上的达摩之剑,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也许孩子身上有各种毛病:不听话、挑食、磨蹭、走神、不写作业,甚至调皮捣蛋气死人不偿命,但他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最珍爱最在意的人,是亲人而非仇人。
既然是挚爱,那为何不放下严苛的审视,用尊重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他们?不要像天桥上跪地痛哭的老母亲一样,直到抓不住孩子的衣角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每天多一点时间陪一下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让他们明白“全情投入,失败和成功都是暂时的”,也许就会给他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爸爸妈妈在哪里?
爸爸妈妈请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