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面见到石屹,她就对我说:她好爱文学村。
希望这里能兴盛起文学活动,让它吸引自己走出高楼办公室,来到山野和书房创作。她感觉文学村的环境很适合创作,不只是因为打开窗就有竹林清风,出门就有鸟语花香。在这里,她的心灵可以在这片文学土地栖息,更清醒地去审视自己。她笑说,如果有一天归园田居,那就想来文学村。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创作思维、视野带到文学村,写出这里的故事,把这里的故事带给更多的人。
听到她讲到编剧事业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境,被人痛骂过自己的剧本,但是现在俨然已经跻身这个圈子三年,有了自己的一份成绩。感谢她的分享,让我一窥魔都女编剧的成长故事。
她性格很活泼,有天平座的追求完美,她觉得做编剧是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进入到编剧行业,信奉的却是编剧与写文并行,觉得文学是电影和戏剧的根。和石屹的交谈是在她到来的第一天晚上,聊到了晚上十一点。
1梦想是成为世界级的女性编剧那些为了成为世界级的编剧,我在上海默默学习的事,很值得说,她说。不是戏剧专业出身的人,却硬要去碰这个南墙。
“很难、有时候你做不到就感觉那一阵子是白活一场。”
“很高压,有时候一天要读完一本韩国影视讲义。”
“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一些关于职场的深度解读的书。”
怎么让全世界来听“我”的故事。从故事的魅力开始讲,时代、环境和人。国际化的编剧视野从何来。她说,自己不得看很多经典日韩剧的企划案,从爱情剧到家庭剧,历史剧到职人剧,从设定人物心理状态到去创作符合实际大众说话习惯的台词。
2认为青年作家公寓是她的“幸运袜”石屹说,每个编剧写作的时候,都会穿上自己的“幸运袜”。在这三天待在文学村的时间里,她在我的青年作家公寓找到了这双“幸运袜”,准确地说,就是她找到了很多灵感,构思了好几个故事,并且这几个故事结构天然的完整,完美。然后她爬在龟峰山上,走在文学村的小径上一路兴奋地打响指,又跑又跳。“从上海到这里,手上拖了两篇稿子,想从上海逃遁到这里安心写完。但没想到这里给了我新的灵感。”
3做一名年轻的公益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别人活的快乐,这便是她在精神上最大的渴望。
致力于成为女编剧的她,了解到《三清媚》这个女性文学社团以后,也希望借助自己的职场经验帮助更多的“她们”,她说她愿意帮更多人把简历投给自己熟悉的影视公司。她不介意动用自己的资源和人买,相反她愿意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毕竟,当她从广西走到上海的时候,接触动漫编剧到自己学习影视编剧,到换公司。和人交流、学习表达观点、和更厉害的人过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女性题材的剧本创作,也是她在坚持的公益项目。这个创作动机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太多女性的故事,所以想要以自己的行业形式记录。
因为自己成长时就遇到过身边的朋友遭遇家庭暴力,当时自己对面的家属楼有一户家庭经常发生家暴,自己听说后来那个家庭的妻子杀害了自己的丈夫……觉得女性遭受暴力的女性保护题材很值得去创作。
“不是去吃它的人血馒头,不是拿别人伤痛的过程去盈利。而是去引发别人的思考,去避免社会上有更多的这种事情发生。”
4计划为文学村创作一部短视频剧本石屹说,韩国有一部影视叫《请回答1988》,有时代感的一部经久不衰的家庭题材的剧。题材很温暖,风格属于爱情喜剧,是以家族关系和邻里内容。她说,文学村就很适合这样的剧情创作。
她说,要找足够多的反面人物。创作足够多的冲突。全职文学创作的职业特殊性,怎么突破逆境,最后会成为的故事?在文学村的活动范围?文学村里人物的使命?《三清媚》在历史上对于女性究竟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文学村最终和它的意义吻合?她说,文学村会不会成功,会不会成为中国文艺青年的打卡地这就是观众最想知道和最让人为之紧张的。
如果说在上海的职场,她感受到更多的是对方索取价值,那么她来到文学村,自己也是一个资深文艺女青年,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资源来帮这里完成想做的事。
她花了一天时间游览龟峰,花了一天时间在文学村四处闲逛,花了半天时间在龟峰写作营了解《三清媚》杂志,然后在我的青年作家公寓住了两晚。她说对于这个地方,她更愿意提供价值,在文学村需要宣传帮助的时候尽一己之力。
她问我,真正的文学村应该是什么?
我想,肯定不是为文学而活,肯定是“为文学而教”。让对方记住你,你必须首先是付出的一方,你必须尽你所能地教给他们你会的。这是一个对方付出比“我”双倍的爱和努力,“我”才愿意敞开心扉接受你的年代。所以每一段更进一步的交流,背后都是双倍的付出,是你愿意付出和教给别人什么。
“我要给村子创作一部短视频剧本。”她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她被这里的一份情怀所感动。
我问她作为一个女编剧,怎么看这个行业?她对我分享了以下几个观点。
1)你将会面临的问题
编剧行业的潜在规则,存在比较严重圈子和层次关系。比如说有一个剧本,制片人或者影视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会去优先找认识的编剧,很少把机会给拥有实力的新人。作为一个新人编剧,没有机会试错,意味着没有机会提高。
曾经,中国最大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的某位朋友对她说,在上海,往往情况是找不到编剧(实力、风格的匹配度上)。而她曾经所经历的却是,找不到合适的剧本。
所造成的就是,很多编剧看不到未来。剧本找不到投递的地方,当然客观的说,也和实力有关。作为编剧,自我提高也非常必要。编剧是一个输出型的工作。这也是手艺行当,这个圈子也有年少出名的编剧,但毕竟占少数。最重要还是持续不断地努力。
2)短视频风口,会因为赚钱而降低了编剧内容、闲置了风格、降低了实力?
一位95后的知名编剧,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品和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苦于转换不成经济,所以赚钱的问题还是迎刃而生。因为经济压力,不得不写商业作品,从电视剧改成小红书和抖音作品编剧,以短视频的风口,转换形式创作剧本,例如这样也把自己的天分浪费掉。因为转行,收入可以达到25000-30000的编剧,但是显然对自己的实力呈现的空间有所压缩。然而从另一面,也是算找到了一个创业方向,可以把团队和项目做大。
她说,对编剧的正规评级标准,应该是从业的年份,个人的艺术风格,获奖或者论文数量,作品有没有在省级刊物发表,被专业剧团排练。所以她还是希望再深造、去国外的电影学院学习,接下国际性的项目。
3)如果没有培训的机会,怎么自我培训?
通过报网络课程和沙龙的形式。沙龙是自己广泛接触社会、了解行业行情的平台。网络课程则是去报一些电影学院教授开设的编剧,通常是几十节课程,在线一两年可以试听。
4)编剧工作室和影视公司的区别
入行以后,自己也反复对比公司和工作室的优势和劣势。
在影视公司,是会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去创作,能接到固定的项目。
至于编剧工作室,好的项目编剧工作室,因为接到的项目很多,所以依然有丰沛的题材可以创作。年轻的话,请多看重工作经历。累积经验前进,还要结合时代性去创作。
5)怎么定位自己的编剧风格和题材
如今正经历限制古装剧,所以要考虑自己的古装剧作品的出口。所以要结合一个题材的弊端,去分析自己要开始一个怎样的创作。
经济发达的时候,人们喜欢看复古剧怀旧;经济压力大、人焦虑的时候,人们喜欢傻白甜、沙雕剧。对于这种行业现象,要认识清楚,然后再判断自己要写什么。
至于自己擅长写什么,要通过不断地写,可以通过身边题材的挖掘,一些有趣故事。
6)当你面试的时候,你一定会被的一个问题……
当被找到项目合作的时候,别人会问:你有没有写过悬疑、你有没有写过音乐剧、你有没有写过情景喜剧。
当面试的时候,别人一定会问:你做过什么项目。公司很希望看到你身上成功的经验。
她的建议是,可以去呈现自己的思维上的优势,可以告诉面试方自己其他方面的实力。变化是这个行业最易见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要善于把握。
我从小喜欢写作,但那只是小时候。在长大后的世界里,我被迫选择了和写作无关的专业。许多人说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你要学会用无奈去成长和适应。我本身讨厌这样的观点。有了梦想的开始,我就好像长了一根反骨。毕业后,我毅然抛弃了财务专业的工作,带着自己写的网络小说,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我视它为我梦想的开端。跨专业的工作的不容易的,作为一个不是戏文专业出身的人,却硬要去撞这个南墙。我需要花费比同事更多倍的学习。在求学问道的时候遭受不少的白眼,比如,老制片人当着所有人的面痛骂我的稿子,领导把稿子直接丢在我面前,一个从北京来的制片我说“你不是编剧,你当不了编剧”同时笑话了我。但是,很幸运,这些人没有打倒我,真正能支撑我下来的,是热爱。我深深相信,一个人做一份工作,如果不讨厌也不喜欢,或许他这辈子能做得不错,但只有热爱,热爱能让一件事变得辉煌而伟大。我就是要把这样的热爱带到工作中。我做了件很勇敢的事,是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成为了编剧。我的父母反对,包括一些朋友送上的不那么热烈的祝福,认为你既然不甘心,那就去体验一下好了。可这是我的人生路,别人凭什么指摘。进入到编剧行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能脚踏实地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每一个字、每一分工资,都有一种丰收的喜悦和感恩在里头。我感觉,我的梦想开始实现了。但同时也看到这个行业的真实现状。从2018到2019有一个热词叫做“沙雕”,有一种热播剧叫“沙雕剧”。无情无趣无理取闹的东西在很多流行作品里泛滥,现在创作剧本而言,商业价值往往被高于文学价值考虑。他们不把“文学价值”说得明白,而是用其他来替代。什么时候文学被稀释成这样了?我承认先考虑商业是对的,但在我看来,这都是恶性循环。我相信一个观点,并且越来越深信,就是电影的根是文学。 ——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