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潘家族有保存信札的传统,潘氏第一位进士潘亦隽与其弟的三十六通信札就曾被其侄潘世荣“收而藏之”,其侄孙潘曾彦“复装而治之”。
本次沈慧瑛、凌郁之主编的《贵潘友朋信札》是从苏州过云楼后人顾笃璜先生损献的顾氏文献中整理出来,共七百九十五通,涉及作者一百六十一人,大部分是寄给潘氏蓼怀公支第三十二世潘馥(筱雅)、潘嘉穗(桐生)兄弟与三十四世潘秉钧(子衡)的。
书信的作者多为兄弟、姻亲、通家之好的名门望族、关系密切的旧友同僚,写作的时间集中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主要反映了晚清江南社会的宗族关系、社会交往、官场生态、经济生活、士绅心态等,从中得以窥见晚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原貌,还原一段真实的家族生活史和文化心灵史。
科举与捐纳:官场生态与贵潘家风
贵潘家族以盐业兴家,由安徽歙县而于明末清初侨寓苏州商业中心阊门,由商而入仕。晚清官场晋升仕途雍塞,士人入仕科举之途艰难,而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设捐纳制度,更加剧了普通士子仕途竞争的残酷。科举得失的焦虑与信息交流,便成为家族书信的重要内容。
嘉道之后,秦豫二年旱灾、东南六省又有水患,而战祸年年,捐纳制度除财物之外,军功成为重要的捐纳之资。贵潘家族信札中说:“承询保举一节,京官非打仗出力不得保,外官若寻常出力,实缺主事可保知州,实缺员郎可保知府。若候补京官,须打仗者方能得‘免选’字样,捐至知府,亦不能以寻常出力保至道员。”“四月中部议新章,凡各省局员当差出力开保‘免补’‘免选’,奉旨允准者不再议驳,盖因陕督恳请推广行之也。”保举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军功”,尤其是京官一定需要战功才有保举资格,而外官只需要寻常出财力就可以,恰如信札中所说的,“各处纷纷保举,敝部军需诏许保四五人。……萧山相国之子,山阴司寇之侄,如此保法,亦可略见一班也”。吴景萱致信中言:“镇江捐甚便宜,且闻吾乡饷局俱可请奖,如改官,亦较便捷”。捐纳制度虽也发现国家英才,如李卫和胡林翼等,但保举制度多变,各地标准不一,弊端丛生,“难以预测,更增加了侯补人的经济负担与精力消耗”,故吴景萱感概说,保举“事事从严,真无出头之路”。
潘氏世侄在给潘筱雅信中多涉保举捐纳,其中可见士人曲折心史。贝晋恩说:“不得已勉措二百金改捐未入,因思缺分较多,或可藉得栖身之地。曾于月之初八日,恳三家叔作札代陈下悃,并附寄兵部执照一纸暨三代履历,託海运北兑委员李幼兰二尹庆诰带天津转寄,约计三月杪呈上。俟李公寄到,再行缴销,一切仰求年伯大人俯赐代办。”“不惜小费,但欲求速”,只是为了可以获得一个官职,世家大族纷纷通过亲友贵者,以求进入仕途。为致一官半职,家族子弟捐官服、捐封典、捐虚衔,书信中也多有涉及,如“当祈代购二三副条头者,须或绿或红一色对者,假兰花须择其结实用铜丝穿者,觅便付来可也。”在景萱给筱涯的信札中,景萱买来官服赠送筱涯:“靴一双,二两四钱。花翎一支,平蓝顶一座,禀望查收,不识称意否。至翎管,与辛兄看过,竟无合式者。非价大昂,即物极不堪,以后如再有他物,寄示可也。”从信里可以看出,官服官帽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甚至三品官员蓝顶官帽也可以私下置办。寒士谋生,则不得不行人事,放下士子尊严,又体现务实的一面。
捐纳制度的盛行也催生了印结,贵潘家族的族人都从事收取印结工作,信札中多次讨论印结银收取情况。收取印结,补政府之亏空,但也滋生贪腐,贵潘家族始终持守清廉正气,展现大家族良好的家风。面对种种贪污现象,“贵潘”家族以及亲朋们保持清流,这与潘家“尚俭、谨慎”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潘世恩《潘文恭公遗训》为后世制定了恭谨忍让、清正俭约是居官良法,成为潘氏家族为官准则。马铭给潘筱雅三兄、桐孙九兄的信中提及,椒坡、秋谷“二公在此八九年,屡握铜符,依然两袖清风,不如改一省分,或可做出一番事业耳”,字里行间满是对二人清廉之风的赞赏和为官能担大任的信任与支持。“贵潘”家族官场上的清廉正气也从书信中时有呈现。景萱在写给筱涯的信札中说:“何督以钱神之力,夺清议之公,最可笑者,窃比全不顾桑梓之谊,出此荒谬之言,几将为同乡所弃矣。沪上诸君闻之,当亦必勃然。”景萱请求筱涯主持正义:“何不公禀与涤帅,倘能仍就正法,则稍抒江浙士民妇孺之忿,岂非功德无量!况曾言必可动天听,岂能留此大毒,再贻祸于他乡乎!以为何如?”去一个腐败官员,树一地新风,“各省贪劣督抚,从此大动”。家族命运常与国家命运密要相关,正是良好的家风,在吏治整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景萱信札写吏治整顿之后:“言路大开,日臻上理。京报附去阅之,竟是眼界一开,为近时所罕有者。”贵潘家族的书信,以信证史,在晚清政局中世家大族,以清正家风挽救老大帝国,虽然终不能挽救腐朽帝国,但展现士大夫国身通一的家国精神。
《贵潘友朋信札》中收录的信札
捐税与外资:时代消息与家国一体
贵潘家族的信札来往的时间多处在嘉庆末至光绪年间,这一时期晚清朝政局内忧外患,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农民起义不断。但江南作为自古富庶之地,经济仍然向前发展。信札中朱垂炳向潘筱雅介绍江南邗地商贾往来的盛况:“业已云集,办运者争先恐后,挟重资者颇不乏人。实因楚湘西皖四岸销路大畅,存数无多,每运一次,可获利三分以上。而目前新章乃分四季定额,各商纷纷请运,先行挂号,竟溢额十数倍之多。昨奉都转详定验资折派,特各场秋产不旺,定盐尤贵先期。此皆有利,人所必趋,况利厚于寻常,且操券所能得,以故扬城市面气象转佳,而淮纲大有起色”。表现了晚清时局下,江南民族经济仍展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咸丰之后,战争给江南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就连富庶的江南也难以承受。潘筱翁的表弟马铭在上海的布局任职,信札中多次告知筱翁布局的盈亏情况,从中可以窥见江南经济发展之一斑:“局中公事照常,捐数平平,中旬共收钱一千四百零八千有奇。”“别后局中捐数殊觉平常,二月份总计七千二百串。”布局捐数平平、平常,反映战乱对民生影响巨大。王恂在给潘筱翁的信中也提到了糖捐局和货捐局,“即如糖捐局每月几及十万,经费不过五六百两,一减再减,去冬王敬亭尚加申饬。货捐每月尚有二十万,经费亦不及一千两,此时宫保发下核减单上仍复并列(布捐第二),可知不在捐数也。”布、货、粮都关乎民生,而捐税一减再减,反映民族资本的艰难处境。
江南地区的“捐”“税”通过牙厘局来实施,牙厘局是清廷税收主要来源,也是各个地方的集市贸易的中介,中介通过业务利润抽取税款,而纳税的主体是江南富商,面对繁重的“税”和“捐”以及杂捐体系的不完善,江南地区的富绅受到层层压迫,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贵潘家族书信中多次谈及牙厘局的工作,展现出一幅晚清江南经济生活史。
晚清政治的腐败,更加重了经济危机,致使民不聊生,贵潘信札中清晰勾勒了晚清经济生活史,表现对民生的关切。而潘家为江南百姓减压减负,同时也让重压之下的江南经济恢复生机。马铭在信中跟潘筱翁提到减租章程:“租额一石四斗者,四斗零头对折收二斗。其一石九八折,收九斗八升(共收米一石一斗八升)。倘租额一石五斗,照算了折头共该一石二斗三升,则收一石二斗,其三升头豁免,盖以折章租额不得过一石二斗也。”“总之减数不在多寡,只须核减文书与顶回文书总局并发为妙。能得另开一核减清折,由阁下面呈宫保,再得一尊函致两提调,侄当自往面交尤妥,就此二层尚在可缓,核减文书则万万不可稍迟,酌拟数语以备采择”,“三月奉文以后如何量为裁减之处,必须早日定章移局为妙,因昨见牙厘局移会裁减苏布捐局经费公文,知省局业早核定,此间似不可再缓,与其由总局删减,不若自行核减之,尚可酌量也。”为核减捐项,潘氏族人请筱涯为之呈文书,借力发声,信中言辞恳切,急切之态跃然于纸。
信札中不仅表现官税体系对经济的破坏,也反映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入侵后,民营经济的艰难。在马铭给潘筱雅信中,就对列强的商品输出进行直接的描写:“奉闻转关钞数会防开来,仅有华商当恐不全。月抄曾向舍人陆少槎托其抄捐,近日布数不但兼钞洋商,并可暗查托名洋商者。即如二月下旬,查有福州轮船装布一千六百余,同挂名敦和洋行,实则是鸿源之布,今日当去传鸿源前来查对,倘系托名,必须整顿。”内地的布料需要托名洋布,其中原因不言而喻,也说明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压制。华商在经营中受到官商、洋商的挤压难以生存,而战争更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朱嘉栋给潘氏书信中说:“延日西兵阁又随续调至,奇威骏壮为高杨之贼,不追则生意之路不通,进出船只均为梗塞,以后饷源恐亦减免,即使硕果仅存,而诸事益形掣肘。”战争一旦爆发,街市就无法正常开启,长途贸易亦是无法进行,水运陆运皆被迫停止,商品流通受到阻碍。“本月十二日镇城瓜洲次第收复,军声大振,民气稍苏,冀得商贾渐通,藉资流转。”书信中也写到战争导致米局的货源成问题,米价上升,对经济稳定造成破坏。“就米价而论,照去年应减,今则加增,比年县家颇有润色,谨筹国计,罔体民情,守土生财,斯为尽职。放处租事,仅仅毛米七成,米少折多,钱价跌落,又吃大亏,完粮名为短价,实则短中极长,输纳外不过薄粥而已,伟生现署嘉松分司,赔累难堪,日望本任黄公回浙,音信杳然,度岁又多费用。”官员勤勤恳恳,米局亏本赔款累累,百姓依然要忍受饥饿。
《贵潘友朋信札》中收录的信札
文教与藏书:家族教育与文化生活
潘氏“科举传家”,“以甲第文章冠吴中”,是吴地显赫的文化世家。世代书香,重视教育,文采风流,这在信札中也得到丰富的展现。
家族为了鼓励贫穷族人专心致学,设立了义庄与脩金。此外,家族请名师教育子弟,这些在信札中也多处表现。“诵兄此来可称有志,弟本定荐与星师处教读,而陈培之处亦欲延师,因即订请。一切较为舒后,诵芬即从培之阅文,却为两益。”“近日怡琴兄处无西席先生,令叔星斋母舅命侄教读,但教读馆不能就两处,且侄学已荒疏,进京之后,须从一先生,就陈氏一席可即拜培之年伯为师,就怡琴兄一席,须另从别师,是以馆在陈氏,而令叔前託伯寅兄转禀矣。”“五八弟皆在家塾课子侄,西席之秀,东家欲据之矣。”从以上信札不难看出,义庄里挑选的老师都是名人推荐,家族之学得发传承和发扬。
重视教育使得贵潘家族成为吴地有名的书香世家,诗酒酬唱,为家族子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培育族中子弟高雅的文化趣味。在信札中,我们看到潘家亲友之间互相交换书法、藏书、画扇等物,形成了高雅的文化成长环境。钱鼎铭信中就表示对筱涯赠物的感谢:“并蒙寄赐尊刻印章一匣,鼻烟两瓶,足征金石之交,敬铭高谊,静嗅芝兰之味,如挹清芬。祗受临风,感惭积日。就諗履祺增胜,著述自娱。修吴下之丛书,得闲中之真乐,高风逸韵,倾听神驰。弟鞅掌尘劳,愧无佳况,吟情久窒,清兴益枯,迺承远惠印章多方,手自镌刻,精妙绝伦,顿慰十年前宿愿,欣幸奚如?”除此之外,吴敦复写信时还给筱涯呈上了自己的作品,以增官阁诗情。
家族文人的诗酒酬唱,增加了家族内部融融奕奕的诗文环境,也为家族文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重要是对家族子弟有引领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成长环境,而其中家族藏书,在信札中得到多次印证。
潘氏家族文化生活中,藏书是一个重要传统。这一传统始自潘奕隽,承之以潘祖荫,继之以潘承厚、潘承弼兄弟。信札中可见贵潘家族藏书传统。启恭给小雅的信中就提到涉及购书、刻书、藏书等事。
藏书之余,潘家还雅爱艺术,书画流连。潘氏文人尤爱书画。潘世恩善书法,秀发圆润,师法赵松雪。潘曾莹书法初学赵孟頫,由欧阳修、柳公权上窥晋人之奥义,晚岁得米芾神髓。又曾与王学浩论画,又与李宗翰、姚元之家遍观所藏古人之迹,得其精髓。潘氏姻亲中不乏书画圣手。信札中,筱雅先生侄子吴宗麟就是一位书法家,师米芾,与钱松交善。景萱在信札中特意向筱涯讨要书法:“日来极想吾兄与芝门书法,能作合锦小楷便面赐我,以作临本,幸甚!感甚!”小雅世弟在信札中赞叹过其书法的精妙:“兄境虽属清贫,而书法愈增苍秀,真所谓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也。”表现出很高的家族审美趣味。
教育是为了家族的未来,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家族兴盛的延续至关重要。义庄对家族子弟的教育不遗余力,家族也通过这一纽带建立起了家族群体的文化品味。名师和学院,更兼高雅的诗酒酬唱生活,为家族创造良好的文学环境 ,使贵潘家族人才辈出,这也是名门望族兴盛不衰的原因。
孙 虎
(本文作者为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刊发时有所删减)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