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一大早,在洪庄杨镇桑树贾村,62岁的贾同欣和54岁的贾红伟兄弟二人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把9只鱼鹰、2条捕鱼船连同渔网、抄网、竹竿放进三轮车里,开往十几里外的沙河去捕鱼。
同行的还有贾同欣的女儿贾晓华,而她所准备的工具,仅是一部手机。她的任务是通过直播平台向全国各地的粉丝直播鱼鹰捕鱼全过程。
上午直播一开始,近2000名观众就进入了她的直播间。不时有人询问“鱼鹰是怎么训练的?”“它们真的会捕鱼吗?”……贾晓华则不时跟观众进行互动。
鸬鹚捕鱼:千年的古老技艺
一叶扁舟出没于沙河碧水之中,矫健的鱼鹰、迅捷的鱼儿、黝黑的渔夫、碧绿的河水、两岸的草木,构成了一幅完美动人的和谐画卷。
当天,贾同欣一行到达位于舞阳县简城村沙河段。他介绍,在清朝他的高祖父时期,贾家就以捕鱼为生,传到他这一代已历经150多年。
鱼鹰,学名叫作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至今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在捕猎的时候,鱼鹰的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因长期在水中捕鱼,鱼鹰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清明时节,沙河两岸的麦苗绿莹莹,金黄的油菜花随着微风轻盈摆动,水中的游鸭、静待的钓友,将那一湾碧水衬托得清澈无瑕。贾同欣将渔船放入河中,滑向水深处。
“我大哥跟随我父亲学习,我是跟我大哥学习。从孵化雏鹰到饲养驯化,这中间学问大着呢。”贾同欣兄弟三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放鹰,他所说的这些学问,是牧鹰人和鱼鹰之间建立的默契和情感。
捕鱼前,贾同欣在鱼鹰的脖子上系上了竹叶做的细绳:“这是防止它们私吞大鱼。”微波荡漾中,几个牧鹰人配合着用渔网形成了一个包围圈,然后嘴里唱起嘹亮悠然的号令,用竹竿驱赶着鱼鹰向渔网的包围圈游动。很快,早到的贾红伟驾着另外一个小舟配合贾同欣进行合围,鱼鹰们灵巧地腾空跃起一头扎进水里,当第一只鱼鹰钻出了水面的时候,嘴里已经叼起一只通体金红色的大鲤鱼。牧鹰人眼疾手快一手抄起网兜,一手抓鹰挤着它的喉嚢把鱼扔进了船舱,矫健的鱼鹰跃上牧鹰人的竹竿,抖落着身上的水珠,昂首挺胸骄傲地看着自己的战利品。
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船舱里逐渐堆起大大小小的鱼,鱼鹰们显得有些疲乏了。牧鹰人发出号令,鱼鹰们从水中飞起陆续上船,有序地在船帮上排着队,贾同欣把船停泊到栖息地,用刚刚捕捞上来的小鱼犒劳鱼鹰。在解开了脖子上的草绳后,鱼鹰们争先恐后地围在他身边抢夺食物。
传承凋零:艰难中举步前行
“这里的每一条河和鱼鹰之间都是有默契的,我们牧鹰人在鱼儿产卵的夏季是不用鱼鹰捕鱼的,捕鱼都是在春天和秋天,这时的鱼最肥美。”贾同欣说,这是父亲和大哥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牧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平衡被工业的急速发展打破了。由于工业污染加剧,桑树贾村附近的河里,鱼越来越少,这对贾同欣这样以鱼鹰捕鱼为生的人来说,日子是越来越艰辛了。贾家三兄弟中,三弟因为赚不到钱改行做了其他。“那个时候,这附近能捕鱼的河是越来越不好找了。”贾同欣刚开始是在附近的县寻找污染比较少的河道捕鱼,后来是几百公里外的临近省份:“最远我去过陕西的汉中,湖北孝感、天门、丹江,湖南益阳等地,秋天种上小麦后,五六个人就带着鱼鹰出门,腊月了才回家。”
飘忽不定的游猎生活,让贾同欣尝尽了艰辛。“为了找到适合捕鱼的地方,风餐露宿这是常事。腊月如果遇到大雪封路,租不到货车,带着鱼鹰和木船也没法上火车,大家伙挑着扁担,每天走个七八十里地也是正常。”贾同欣黝黑的面庞上刻满了沧桑:“在那时自己能坚持下来,真的是因为舍不得祖上的这些手艺,舍不得这些驯养多年的鱼鹰。”
2012年后,平顶山境内经过治理的河流清亮起来,贾同欣告别游猎生活,三弟贾红伟也开始重操旧业,但大多数村民并不是像贾红伟这样,愿意重操旧业,因为现代捕鱼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渔民们的生活,又因鱼鹰的饲养非常辛苦,习艺周期长,原来将近百人的鱼鹰饲养户在平顶山近乎绝迹。“过去,平顶山这附近的渔民几乎都喂养鱼鹰,多的20余只,少的也有十多只,现在牧鹰捕鱼的,我们这一带差不多没有了。”
网络直播:为传承带来希望
随着贾氏三兄弟年龄的增大,贾家祖传的贾氏鱼鹰捕鱼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去年我大哥因为年龄大已经干不动了,现在孩子们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外工作,都不愿意学习这门辛苦又不挣钱的手艺。”贾同欣说到这里有些失落,和鱼鹰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贾氏兄弟和鱼鹰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为鱼鹰的未来担忧,希望鱼鹰捕鱼技艺能长久传承下去。
贾同欣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很想让祖传的这门鱼鹰捕鱼技艺申报非遗项目,期盼能把这个古老的捕鱼方式保留传承下去:“流传了千年的好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
看着贾同欣因担忧而日渐消瘦的面庞,作为女儿的贾晓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17年底,本在淘宝上开网店的贾晓华发现网络直播悄然兴起,心思活络的她觉得这是一个让鱼鹰捕鱼重现光彩的机会,便注册开通“鹰城小鱼”快手直播平台,希望能帮助父亲卖鱼。
刚开始接触网络直播这一新鲜事物,贾晓华也没敢贸然前行,她先是在家中拍了一些鱼鹰和鱼鹰捕回来的鱼的视频,没想到却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众多网友的鼓励,贾晓华越发坚定了做直播的信心。2018年1月,应广大网友的要求,贾晓华首次尝试跟随父亲一起,到户外去直播鱼鹰捕鱼的全过程。
一传十、十传百,贾晓华在网络上粉丝迅速增长,现在已经有200多万,她则把鱼鹰捕鱼的画面传递到了全国各地。
“没想到反响会这么好,大家都特别好奇鱼鹰究竟是怎么捕鱼的,我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既能让网友们增长见识,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了解这个行业。”说起直播开办之初,贾晓华充满感慨。
网络直播不仅让鱼鹰捕鱼这一传统技艺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让贾同欣的鱼有了更好的销路。
“以前我们捕完鱼,都要到建设路与330国道交叉口的菜市场去售卖,有的时候一天也卖不了多少,剩下的还得带回去养着。自从开始网络直播后,好多人都到我家去买,甚至有的粉丝开车到河边来买,有时候还会给我们带点饮料和吃的。”贾晓华说:“有一次,还有一个外国粉丝坐车来到叶县,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只是互相说了一句‘hello’,他买了鱼之后就走了,虽然没有更多的交流,但是感觉就像一家人,特别温暖。”
为了方便更多更远的粉丝能够吃到鱼鹰捕捉的鱼,贾晓华将鱼晾制成鱼干在网上售卖。贾晓华还借助网络的平台,将叶县的很多土特产也推荐给粉丝,让更多人能了解叶县。
“现在,好多粉丝都想到我们这来旅游,亲身感受一下鱼鹰捕鱼,但是因为条件有限,我们还没办法满足粉丝的要求。”对于未来,贾晓华有着自己的打算:“我们希望能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利用我们的粉丝群体,来带动我们这一片的旅游发展,在推广鱼鹰捕鱼的同时,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