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夏添
当青年电影人逐渐成为行业主语。
伴随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对好内容和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膨胀。如果说成熟电影人是电影行业的中坚力量,那么青年电影人就是电影行业未来的核心力量。为打造更多行业“输血口”,五花八门的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应运而生。
然而,面对近年来愈发琳琅满目的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在这些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青年电影人真正找到了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又有多少项目是真正面向普通观众而来的。很显然,能够满足这两点的并不在多数。
究竟有没有一个扶持计划,能够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行业痛点问题?通过日前在阿那亚落幕的首届“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活动,我们似乎找到了相应的解题思路。
紧抓市场之刚需
何为“海浪”?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若清在活动发言中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在他眼中,“青年影人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动力,就像海浪一样,希望后浪能推着前浪奔涌向前。”通过这场在阿那亚海滩上举办的活动,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电影创作者能参与到活动当中,并能够通过活动生产出更多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繁荣电影市场。
而傅若清所提到的青年影人与电影产业两个关键词,也正是我们所关注的行业痛点之核心。
在我们看来,发掘青年影人的根本价值,便是通过帮助青年影人与电影市场构建联结,最终为电影产业注入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影人的才华能否化用为产业进步的动力,作为桥梁的“电影市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只是,在现阶段很多青年影人扶持计划中,在这一问题上仍是相对模糊的。当市场导向在扶持过程中被忽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被选拔出来的青年影人及项目并不能与市场形成匹配。
一旦市场无法成为项目与青年影人的最终落点,这也就意味着,扶持计划并没有成为一条真正的通路。电影节展热门作品在院线市场遇冷,备受期待的新人遭受普通观众争议......这样的错位现象,在近几年的电影行业中比比皆是。
毫无疑问,行业内需要更多将市场与观众作为导向的扶持计划。而直接面向影院观众与主流市场的“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正是国内为数不多将华语电影商业类型片为重点,以促进青年影人商业类型片创作为宗旨的扶持计划。
用这种落地到市场的实际行动,直击电影行业的长期痛点,一方面有望用优质项目缓解市场之长期低迷,另一方面更能够通过更多人才储备切实地为电影行业造血,推动电影产业发展。
更好地直面观众
犀牛君通过观察发现,“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并非只是将市场先行作为虚高的概念,更落实在了诸多实际行动上来。
首先是对“面对观众”的践行。观众是决定了青年影人扶持计划能否满足市场导向的唯一检验途径。然而在过往许多这类具备选拔性质的活动中,直面观众却成为了一个难点。
诚然,对于各类青年影人扶持计划而言,直面观众有很多客观上难以克服的困难。然而一旦当筛选、放映、评奖这一系列环节均在行业内部生产消化,将无法避免结果的片面性,进而导致被发掘出的作品仍与普通观众存在一定距离。
“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则有意地规避了这一问题的出现。可以看到,在流程安排中,“面对观众”是这一活动自始至终所坚持的。
在“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NEW ERA主竞赛单元中,共有包括剧情短片、动画实验短片、纪录短片、评委会长片4大版块的48部入围作品全部都在阿那亚影厅进行展映活动,同时还有部分影片举办了映后交流。用作品、主创零距离的直面与交流,来消除普通观众与影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是扶持项目类型的多元。本届“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活动共设有主竞赛单元、命题短片单元、薪火好故事单元三大单元,囊括了长片、短片、剧本三大作品类别,类型包含了动画短片、冷幽默喜剧、严肃跟拍纪录等,除作品奖以外还开设了演员相关奖项。
如今电影市场日新月异,观众对各个题材类型的项目需求都在日益增长,而今年才来到第一届的“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在项目类型上呈现出了类型多元、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终,在这三个单元中共有21个优秀作品与电影人进入颁奖典礼特别关注影片名单。
电影《蛮荒之地》斩获主竞赛单元特别关注最佳剧情短片、最佳新人,电影《南方姑娘》荣获主竞赛单元特别关注最佳导演,演员王砚辉凭借《清明梦》获得主竞赛单元特别关注最佳演员。
最不可忽视的是发起方与评审阵容的专业性与强市场性。“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尽管年轻,但规格堪称顶级。除了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业集团、阿那亚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新片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八家头部公司领衔的豪华发起阵容以外,评审会与嘉宾中还聚集了董润年、郭帆、李捷、梁琳、田羽生、韩家女、李宁、李雯雯、肖轶、薛晓路等资深电影从业者。
需要强调的是,“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是为数不多同时由八家头部公司共同发起的青年影人扶持计划。这些来自行业一线的龙头公司,是距离市场也是距离观众最近的一批从业者。他们的深度参与,更凸显了“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强大的市场导向与直面观众的态度,同时也为这次扶持进行了更好的背书。
当“扶持”成为长效机制
最后,让我们回归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
究竟有多少青年电影人真正找到了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又有多少项目是面向普通观众的?至此,我们已经不难给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在傅若清谈及本次活动的初衷时,将其概括为“聚焦于为青年电影人打造一个从投融资、创作、宣发直至影片上映等覆盖全产业链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挖掘、孵化、培养新生代华语青年电影人的长效机制,为中国电影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正如傅若清在发言中所总结的,这个活动的聚焦点,是为未来能够进入主流电影院进行放映的电影的创作人员来搭建一个平台。这一动作将从上游创作端到下游宣发以至于影院放映排片完成全产业链的覆盖,用足够长效、稳固的扶持链条,切实消除青年影人与市场、观众的“隔阂”。
当然,这一系列扶持动作也将不局限于青年导演这一角色。演员、摄、美、服、化、道乃至后期,未来都有望被纳入扶持体系中。最终,这一切都将赋能于电影市场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来。
在我们看来,真正有效的青年影人扶持计划不仅需要市场导向,更不该是“一次性”的。扶持体系不仅是将这些缺乏与行业接轨经验的青年影人引入正轨,更应帮助其建立与市场对接的长期性稳固联系,正像“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所做到的那样。
而聚焦以主流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创作,并在扶持过程中保持与普通观众的密切沟通,更巩固了“海浪新力量电影计划”直面观众的态度,这也让该活动的产业价值更为突出。
这样一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同样可以与电影市场离得很近。
长远来看,这种针对主流市场而生的复合型电影人扶持体系,才是眼下行业内更为渴求和更加行之有效的,也是真正能够推动电影产业迭代升级的全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