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是你的内核,社会化是你的关键,视觉化是你的形态。找准了合适的视觉化载体,好的内容才能传播得更广。
刺猬公社 | 石灿
三月,北京,天很蓝。
一天,抖音总裁张楠送她女儿去上学,在路上,女儿突然问她,“妈妈妈妈,我觉得阳光照在我们俩的脸上,像给你和我都化了一层金色的妆,阳光是什么做成的啊,怎么这么漂亮?”
张楠当时没能用严谨的科学答案回答女儿这个猝不及防的提问,但这个问题却让张楠迸发出了另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美和科学是什么关系?
她在查阅一些资料后发现,科学家们在从事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发现时,通常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科学本身的美,并善于把这种美记录下来。
近期,北京朝阳门一带街角一景
五百年前,哥白尼同样关注到了太阳,并创立了影响世人的“日心说”,他曾说,在太阳系的布局中“发现世界有一种美妙的和谐”;一百年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会在著作中动情地描述一种昆虫幼虫的美丽,“它有六对构造精美而适于游泳的腿,一对非凡的复眼和极端复杂的触角”;三十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赞美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
“在科学家们的眼中,科学不仅开拓进取和实事求是,还是令人叹服的种种美好。”张楠说,“科学的美好,是我们感情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通常是会给我们力量那部分。”
抖音总裁张楠
与张楠不同,一个叫段煦中年男人在面对涉及自然科学范畴的问题时,会采用亲自探访的方式,用镜头把他寻找答案的过程记录下来,赋予美学意义,他把每一次拍摄总结是“综合的科学考察”。
段煦来自一个叫NHCC(Nature History Culture Center)的自然纪录片影视团队,他会直接带着团队去南极大陆、北极冰区、南美洲、印度洋探寻一些自然现象,并从中解释相应的科学道理,动物、植物、矿物、地貌都是他镜头里的主角,“我们对每一个地点进行了记录,有这样保存非常完好的档案”,“我们NHCC的自然纪录片是把一个宏观的自然界呈现给你,是简单的、丰富的”。
从2015年开始,段煦的团队就开始把纪录片放到网上,2017年,NHCC受邀成为第八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特别嘉宾”,对短视频创作促进科学传播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总结梳理行业现状时,发现短视频平台遍地开花,用户需求非常旺盛。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它需要强大的作品流来支持。”NHCC积累了上千小时的视频素材,段煦决定顺势而为,在2018年初,开始把他们手中的自然科学短视频推向全网,包括抖音。
段煦
一份叫做《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的资料出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报社和字节跳动之手。这份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18年一整年来,抖音平台上海量的知识内容广受用户欢迎。知识类短视频的平均播放量、点赞量、作者粉丝数等,都远高于站内平均水平。知识类大V正在成为新的“网红”。
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扩大,知识的地图更加丰富——“冷”知识的“热”传播,反映了短视频传播知识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搞笑流、技术流、可爱流、美妆流之后,知识流开始席卷抖音。
截至3月21日,一条题为“现行世界地图有太多假象”的抖音短视频,收获了185.2万个赞,播放量累计在5000万左右,有人说,“万万没想到格陵兰其实没有那么大”“以前课上教过的不记得了,不过你一说我就能理解”。
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不少人说,“我把你的作品全看完了”。
该视频创作者“地球村讲解员”,专注科普天文地理知识,抖音是他目前进行科普传播的唯一平台。从2018年7月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截至3月21日),已经收获738.4万粉丝,作品累计获赞超过2851万,累计播放量超过5亿。
上述报告揭示了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1、知识类视频中,科普类内容最受欢迎——视频播放和点赞量最高,作者人均粉丝数也最高;2、越“硬核”的知识,越吸粉——科普类和考学类知识作者的人均粉丝数最高。
数据图来自《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这类硬核知识怎么出现在抖音,并且大受欢迎呢?
四份来自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国内的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上都在提升。这种情况引发了另一个社会现象,大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越来越高,参与到知识传播的能力也比以往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给便捷的分享和广阔的连接提供了更多可能。
信息大爆发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知识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环节,人们学习知识的门槛也在降低,人找信息的时代已经被信息找人的时代取缔。
图文时代之后,短视频时代席卷而来,凭借丰富的视听、充分的参与、简短的形式、便捷的制作,短视频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媒介形式,它足够短的形式在极短时间里适应了现代多数人的媒介消费习惯,并且开始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
《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分析说,另一方面,短视频制作的便捷和低门槛,激发了普通人参与创作的热情。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够发挥所长,传递经验与知识——在象牙塔的学者和来自民间的智者得以同框,那些没有被纳入教科书的知识也得以传播。
这极大丰富了参与创作的主体,扩大了知识地图,让知识的活力在集体智慧中迸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短视频为纽带进行的知识分享和连接,其本质是知识的普惠。
抖音诞生在2016年,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已经拥有了2.5亿的日活用户和5亿的月活用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民产品。”抖音科普运营负责人说,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抖音平台的内容和用户也在持续的多样化,知识类内容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3月21日,一个叫“DOU知计划”的全民短视频科普行动开始在抖音传播开来,据抖音方面介绍,该计划旨在通过短视频这种大众更易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从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DOU知计划”一期行动内容包含:成立一个科普顾问团、发起一次短视频科普知识大赛和推出一项知识增容行动。在2019年,抖音计划举办三场科普知识方向的挑战赛。
上述抖音科普运营负责人介绍说,“针对内容层面,我们计划携手MCN及专业的内容生产机构为科学家们提供视频创作知识,让精通科学知识的科学家,与熟悉抖音玩法的专业团队共同产生内容,实现优质内容与趣味表达形式的结合,让有用的知识更有趣,让有意思的形式更有内涵。”
王闰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负责新媒体部的日常工作,2018年他和团队决定在抖音运营一个叫“中国科普博览”的账号,不断往上面输送硬核且有意思的知识性短视频,半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经有39.6万粉丝。
这本是一个严肃的官方账号,谁想到,他们在做内容时,选择了时下最流行的诙谐解说词,去讲解一个严肃的纪录片,一会儿用说唱讲嫦娥四号卫星,一会儿用拉力赛解说逻辑解构青海湖湟鱼洄游纪录片,还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做成火锅。有网友评价,“说实话,现在的官方是真的皮”。
而“皮”在网络语境中,是有趣的意思。曾经被视为不严谨的做法,切中了中国年轻人“无聊即有趣”的注意点,反而备受欢迎。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长期观察传统媒体机构如何应对新媒体潮流,我们发现,不少传统媒体机构会用严肃、高冷的姿态去面对互联网用户,成功的甚少;被互联网用户认可的传统媒体机构,大多切中了互联网用户“有趣即正义”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语言,上一轮称霸互联网的语言是图文段子,现在是短视频段子。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对知识传播现象有过思考,他说,我们过去的科普专业机构、科学媒体在做科普,也有一些视觉表现的手段,但其实专业化是你的内核,社会化是你的关键,视觉化是你的形态。找准了合适的视觉化载体,好的内容才能传播得更广。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
如果以抖音为研究载体,它上面的知识类短视频都拥有什么传播特征呢?
从长视频时代过渡到短视频时代,从单一感官到视听结合,短视频的媒体特征直接影响了知识的呈现和传播。在研究了大量的抖音短视频后,研究人员在《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里写道,短视频时代,知识传播出现了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知识传播的即时化。“短”决定了信息密度得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短视频学习知识的精华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短”即是“精”。短视频往往开门见山、快速切入正题。它的内容编排紧凑,没有冗长的前奏和铺垫,充分利用讲述知识的每一秒。
“它是碎片化的,但是请注意,它不等于无序,它应该是一组拼图里面的一片一片,当我们的受众拿到足够多的拼图碎片的时候,应该能拼出那个我们想传递给他的世界图景。”这个观点是抖音“科学实验大玩家”运营人、北京交通大学教师陈征博士观察分析出来的。
知识呈现的人格化。报告的数据很有意思,研究人员分析了粉丝数排名前100名的知识类创作者,有56个账号的人格化迹象十分明显,“露脸”往往会让用户快速形成记忆,能营造亲密感,引发用户持续关注,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戴建业、英语影视配音员孙志立都符合这一逻辑。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短视频有意思的一点在于,能让一个复杂的理论直接展示出来,便于人们理解;陈征在他的抖音账号上传了一个视频,用视觉错觉“误导”了人们的视觉认知,在传统知识范畴,只能通过文字抽象理解。相比起文字的抽象,短视频以直接的讲述、具象的呈现、循序渐进的步骤,让知识变得更清晰直观,给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提供了便利。
有声有色、立体全方位之后,随着而来的是另一个特征,复杂知识的通俗化。2018年有一叫《生僻字》的歌,用押韵的排词、古风的曲调,将70多个生僻字组合在一起;当年11月,《生僻字》在抖音大热,掀起了一股学习生僻字的浪潮,更人们提供了另一个想象空间:汉字的玩法儿到底有多少种?
把这种思维放置到抖音启动的“DOU知计划”中,硬核知识在短视频领域,到底有多少种玩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