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今年61岁的高胜福是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专种核桃已经二十多年了,大家都叫他“核桃哥”。在6月25日的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高胜福自豪地对记者说,在他们那一带,大家都说,吃核桃就找核桃哥。
高胜福。
太行山“开荒”
时间回到几十年前,大学毕业后的高胜福被分配到邮电局工作。1999年,河北省临城县委、县政府发出了治理“四荒”再造一个“新临城”的号召。
在“人民楷模”李保国教授的带领下,高胜福开荒种树,开始从事核桃产业。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2019年,已经去世三年的李保国被追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在李保国带领下,当地农民攻克了太行山浅山区荒山治理难题。在之前,这里都是鹅卵石加黄泥土,什么都不长,他们挖走了五百多万立方的鹅卵石和黄泥土,用黄土进行回填,栽上了核桃树。
高胜福回忆,“我们起初承包了三千亩的荒山,在李保国老师精心的规划下,开始发展核桃产业。”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一开始采购的苗木栽上以后,成活率不到40%,出现了大量的死苗现象,而且还遇到“倒春寒”、下雪比较早的季节,冻死了一大片的核桃树。
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
为了在荒山栽上核桃树,变成核桃林,在公司成立之初,大家就把公司命名为“绿岭”,立誓要把荒山变成绿岭。后来,团队研发出了综合性状非常好的核桃新品种,也把这个新品种命名为“绿岭”。大家通过核桃新品种的推广,让更多的荒山栽上核桃树,荒山真的变成绿岭。
目前,“绿岭”本身核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一万八千亩,但在绿岭带动下,整个临城县已经发展出了二十多万亩核桃的种植,还带动了太行山四百多万亩核桃的种植。仅仅在临城,当地100多个村、1万多户农民通过核桃产业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当地的核桃除了供应国内,还远销美国、新西兰和东南亚。
“今后,我们将继续引领老百姓,把核桃产业发展好,把核桃产业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做好,增加他们的收益,带动更多的老百姓通过核桃产业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实现我们乡村的振兴。”高胜福说。
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有评论指出,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关键在于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真正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和高胜福在临城的故事类似,来自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的李玉芳也通过发展产业带领乡民致富。李玉芳是永顺县委常委、副县长。她的工作之一是狠抓当地的产业扶贫。
李玉芳。
李玉芳表示,目前永顺已经建设成产业基地132万亩,有50万亩的油茶,15万亩的猕猴桃,23万亩的优质稻,并且已经获得了4个国家地理标志,有永顺猕猴桃、永顺柑橘、永顺莓茶和松柏大米。
同时,永顺也已经成功创建了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在全国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千年古镇”——芙蓉镇采取了农旅结合的模式。“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山区怎么发展农业的新路子。”李玉芳说。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永顺45万的农业人口,人均特色产业已经达到2亩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361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0120元,年均增长了12.9%。该县已有3.7万户14.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增收。
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