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这一跨越千年的神奇物种,以它特有的灵性和顽强,一直演绎着不老的故事,传递着不朽的精神。
大型纪录片《人参》,讲述了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人孙良的故事。
明末清初,对东北富饶资源的渴望,许多山东人离开故土,融入了逃荒的浪潮。
莱阳人孙良,听说人参可以治病,就前往长白山挖人参给母亲治病。他满怀希望,背起行囊,告别了亲人,从烟台上了木帆船。在海上不知漂泊了多久,在营口靠了岸。他挖参心切,日夜兼程,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到了长白山的老林子。
白天,孙良漫山遍岭地找棒槌(人参),晚上,就睡在林子里。不知过了多少天,带的粮食吃光了,衣裳刮碎了,鞋底磨穿了,在山里转游得分不出东西南北了,仍旧没有挖到一棵棒槌,可他还是不灰心。
一天,孙良遇到了老乡张禄,两人相约每天一同出去挖人参。
传说有一天,孙良和张禄在一条河边迷路了。两个人在山林里转了好多圈,始终没有走出被困的地方。这可把孙良和张禄急坏了。二人正着急的时候,孙良看到一个长得胖胖的穿着红兜兜的小男孩在眼前一晃跑了过去。他急忙喊了一声:“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跑到这深山老林子里了?”
那个小男孩回头看了孙良一眼没有说话,他笑嘻嘻地向孙良招招手,又跑了。孙良追了过去,他想把孩子拦住,不让他进到大山里冒险。可是,那个孩子转眼间不见了。孙良在几棵大树下转了几圈,突然看到在一棵大树下面长着几株人参,其中一棵人参的中间长着一枝长茎,茎上有一簇红红的、亮晶晶人参籽。孙良急忙从口袋里扯出一根红线,轻轻地拴在人参茎上,他大声喊道“棒槌!”
据说,人参有灵气,发现人参的时候,要用红线拴住人参并大喝一声“棒槌!”才能把人参捉住,如果不这样做,人参就会跑掉。张禄闻声跑了过来,他看到人参,高兴地说:“哥,咱们发了,这是一棵大山货。”
吃了许多天苦,哥俩力没白出,这一夜孙良和张禄高兴极了。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把人参藏在地下的窝棚子里,明天再找一天人参,不管能不能再找到,两人后天都下山回家。
第二天,张禄和孙良在密林里走散了。孙良边找张禄,边寻棒槌。好久没吃东西的孙良饿极了,拄着棍子来到了蝲蛄河边,怎么也站不起来了。他只好沿着河边往前爬,爬到一块大卧牛石旁,已经奄奄一息了,但是,孙良还是惦记张禄。于是,孙良咬破手指,写下一首绝命诗:
家住莱阳本姓孙,
翻山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好兄弟,
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
你说伤心不伤心。
家中有人来找我,
顺着古河往上寻。
再有入山迷路者,
我当作为引路神。
为了寻找张禄,善良的孙良找得筋疲力尽,最终饿死在蝲蛄河边。此后,孙良的故事在关里关外传了起来。凡到长白山挖参的人,走到这里,都会跪到坟前,向孙良叩头祷告,表达敬意,求他保佑进山挖到人参。迄今在通化、集安、白山、抚松各地都有老把头坟,供后人拜祭。
那么,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少呢?以下三个方面就是最好的佐证:
《莱阳市志》“故事传说”记载了5个当地的传说故事,其中就有《孙良被奉为山神的传说》,其它4篇传说分别为莱阳梨、沙参、五龙河和红土崖故事。
《孙氏族谱》开篇《孙氏族谱序》:在明末以后的东北历史上,唯有孙良最耀眼、最显著、影响最大,此外再无他人。
吉林省通化县古迹志记载:第一个开山的“老把头”名叫孙良。他具有忠厚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率领大家进山挖参,被人们尊称为“孙良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