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8月31日电 (程景伟 黄丽萍)居住在广州增城派潭镇的客家人,从清初定居以来就有制茶传统,派潭背阴范屋村毛茶在珠三角地区尤为出名。记者8月31日从广州市增城区政府获悉,增城区毛茶传统制茶技艺近期被列入增城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广州增城派潭背阴范屋村位于南昆山大封门脚下,有丰富的茶叶资源,村民祖辈靠卖茶、采药维持生活。
背阴西坑“茶仔墩”茶场,是范屋村祖宗留下的老茶场。茶仔墩出产的绿茶、毛茶称为“西坑茶”。西坑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背阴大队统一经营管理。1987年增城县林业局将高滩片区的几万亩山林,包括背阴西坑山4000多亩山林,归由大封门林场管理。有近二百年种茶历史的范屋村,村民们对种茶有特殊感情,于是他们把茶树引种到另外一片山地,继续种植茶叶产业。
增城毛茶的传统制茶技艺流程复杂,大致分为采摘、晾干(阴干)、炒茶、晒青(焗青)、揉茶、烘焙(干燥)、翻炒(成品)等七个步骤。其中,毛茶的采摘很讲究采摘季节和时间,采摘春茶一般在清明前后10天,在清晨5时至8时采摘最佳。采摘之后要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待毛茶青阴干柔软后用手轻柔变软。
炒茶时,要控制茶锅的温度,通过手感掌握温度和搓揉的力度。一般小火炒,锅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左右,温度过低炒不出好茶,温度太高会破坏茶叶中的养份。炒茶过程中要轻轻搓揉,不能搓断茶的嫩芽。
通常而言,10斤青叶嫩茶经精制成品只有2斤左右的增城毛茶。而且,毛茶属于高山茶,生长期慢,每年采摘二次,产量不高、货源少,显得珍贵。
任何一种传统手艺都需要人传承。2021年,增城毛茶传统制茶技艺成功申报成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增城区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已制定了增城毛茶的五年保护计划,将通过各种平台,做大毛茶产业,持续挖掘与培养更多热爱毛茶制作技艺的工匠,并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打造当地毛茶品牌、特色,推向市场带动村民茶民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