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鱼就成为记忆力低下的象征。人类对鱼最大的误解就是它的记忆只有7秒。但事实上,当我们与鱼四目相对时,它会用眼睛诉说它的一生。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
“在中国鱼的记忆是七秒,而在国外它的记忆只有三秒。”这无疑是一个欺骗了全世界的大谣言。
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们就对金鱼的记忆力进行研究。科学家们用一个装有若干条鱼的鱼缸进行实验,从一端发射出一道类似于闪电的亮光,紧接着在另一端对金鱼进行电击刺激。
经过不断的训练,金鱼适应了“见光即被电击”的反应。当它们形成条件反射后,再看到一道光亮就会迅速躲避到浴缸的另一侧。
这也就说明了金鱼记住了这个刺激循环,在一个月后重新进行实验,实验的鱼苗都记住了“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当然除了电击刺激外,科学家还利用食物来研究鱼类的记忆。而这个实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当我们接近观赏鱼池时,鱼就会迅速游过来,用吐泡泡的方式吸引路过的人,试图获取食物。
一位网友也曾表示,家里养的小鱼一直是他喂养的。当家里的其他人靠近鱼缸时,鱼无动于衷,而当他过去时候鱼会一窝蜂向他涌去。所以说,鱼不仅有记忆还会认人。
别再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了,鱼的记忆会代代相传
前不久新西兰Otago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表明斑马鱼的表观记忆,通过保存DNA甲基化的方式不间断地传递给下一代。换而言之,鱼的记忆可以代代相传。
具体表现在于,后代可以对亲本或者是几代以前的祖先经历的事件、刺激做出反应。自身虽未经历的事情,也会出现记忆并作出反应。
这类记忆大多数是亲代对环境条件,特别是在不利环境因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为了尽早适应周围环境,帮助后代更好地存活下去。
鱼的一生藏在它的眼睛里
树木经历时间的变迁会留下一道又一道的年轮,而鱼也会在经历之后留下“档案”藏在鱼眼的晶体里。
美国科学家在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淡水鱼的眼球晶状体,研究发现了这条鱼的生活史和它这一路上的“食谱”。
鱼的眼球晶体会根据鱼的一生分层生长,当新的一层生长时候,会记录鱼栖息地的化学特征,并能推论出它在每个栖息地点的饮食情况,这就是鱼本身为我们保留下它的第一手日志。
为了更好地研究鱼类的生长,研究员们就像剥一颗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取出晶体,直至最后的一个小球,这也就是鱼眼睛最初发育的核心部位。之后通过分析稳点同位素,追踪物种起源和迁徙模式。
既然鱼的眼睛里藏着过往,那么吃掉鱼眼睛会对人的眼睛有帮助吗?
从小到大的饭桌上,大人们都会说一句“多吃鱼”,而且吃每一个部位都有不同的讲究。比如吃鱼头补脑、变得更聪明,吃鱼眼睛会让眼睛更亮。在这些神奇功效的推动下,鱼一度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佳品”。
但也有人提出鱼头含汞,甚至说鱼除了肉之外全身赛砒霜。所以我们究竟该怎么吃?
虽然补脑或者提高智商这些都属于伪命题,智商大体上还是和先天遗传、后天努力有关。
科学家为了了解这背后的真相,在江苏的金坛市召集了541位9岁至11岁的中国学生为样本,测量了孩子的智力,调查了它们在过去一个月里吃鱼的次数和睡眠质量。
结果是每周至少吃两次鱼的孩子比那些“有时”吃的孩子IQ高出3.3,比“不吃”或者“少吃”的孩子平均IQ高出4.8。另外鱼类的摄入也能改善孩子的智力问题从而提高智商。
想吃鱼头可以,补充营养也是佳品,但真正通过吃鱼头长变聪明,只能说一句很难。中国人讲究“以形补形”,比如吃心补心、吃肾补肾。
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所以选择一条正规养殖,正规捕捞,通过检验检疫标注的鱼,无需担心含重金属问题。
至于吃鱼眼睛明目这更是子虚乌有的,鱼眼的晶状体与人类并不相同。它是一个人球体,并且无法进行拉伸挤压,再加上水里的透明度差,鱼类只能分辨1-2米的物体。
放在人身上,这就算是个近视眼,况且鱼眼口感并不佳,还是多吃点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