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正十二
当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诗句中多用“站立”一词。
像《琵琶行》开篇就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又如《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等。据《全唐诗》统计,“瑟瑟”一词,白居易共用了 15 次,占了总使用次数的 1/5,形成了他独特的“白氏瑟瑟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白、王维、杜牧等诗人均一次不曾使用。最近看《长安十二时辰》,第22集里面安大人陪夫人逛集市时,安夫人提到要打马球用的发簪,宝珠要足够大,天青的瑟瑟石最好。继而又提到波斯的瑟瑟石,最差也要千钱一颗。这里可以看出来瑟瑟石是一种宝石,颜色是天青色的。
那么这个“瑟瑟石”和白居易诗句中的“瑟瑟”一词,他们二者之间有关联吗?有何关联?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说文解字》有注释说:瑟是古代一种弦乐。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瑟,而不是瑟瑟。锦瑟是指装饰华美的瑟。
“瑟瑟”后被用来代指风声或其他比较微弱的声音,如魏晋时期刘桢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再后来,“瑟瑟”又被用来形容颤抖。比如我们常说的瑟瑟发抖。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既有风声瑟瑟又有抖动的意思。这里的“瑟瑟”确实与瑟瑟石无关。
白居易诗中的“瑟瑟”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跟瑟瑟石有关了。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瑟瑟一词,都是来自课本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课本上对瑟瑟一词的注解是,原意为碧色珍宝就是瑟瑟石,此处指碧绿色(瑟瑟宝珠的颜色)。
值得一提的是有另一种说法把这里的瑟瑟也翻译为声响和抖动,显然是不对的,首先江水抖动是什么意思?如果解释为江水流动,和上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有什么关系?又怎么会半江抖动半江红?翻译为声响就更离谱了,难道半江有声响另外半江还沉默了?所以声响和抖动在这里显然是翻译不通的。这里的瑟瑟应该是如瑟瑟宝石一般的碧绿色。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背光面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受光面呈现出红色。
只是这里说瑟瑟石是碧绿色,而《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说天青的瑟瑟石最好,为什么会颜色不一样?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其实都是对的,这里要说的是瑟瑟石可以指原矿,也可以指加工后的成品。
瑟瑟作为一种宝石,最早记载出自《魏书》:“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瑟瑟”。而《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也提到波斯的瑟瑟石。唐人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也提到:“波斯出…水晶、瑟瑟。”剧中也提到了波斯的瑟瑟石。所以说明瑟瑟石大多产自波斯。
《敦煌廿咏·其九·瑟瑟咏》里面提到: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几年。这里说的是瑟瑟石的原矿石,色入色入青霄里,说明是天青色的,所以剧中安夫人说的天青的瑟瑟石乃是说的原矿石的颜色。
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几年。
为珠悬宝髻,作璞间金钿。
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碛边。
世人偏重此,谁念楚材贤。
——《敦煌廿咏·其九·瑟瑟咏》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白居易诗中用了这么多瑟瑟,表明瑟瑟石在唐代已不陌生。确实,在五代十国前蜀人《纬略》引《博雅》说:“瑟瑟,碧珠也。”明人在《野获编·外国·乌思藏》说:“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绿珠也。”
《新唐书》记载,唐敬宗时期,有一个叫卢昂的贪官,家里有斗大的瑟瑟枕头。皇帝气坏了,连皇宫都没有。可见瑟瑟有很大的矿石,可以加工成枕头。
还有在前面文章提到的五代时花间词派词人欧阳炯《南乡子·其五》形容一妙龄女子,我们说这首词很粗鄙,没有境界,但是我们这里不深究其境界,词中有耳坠金镮穿瑟瑟一句,指女子的耳环上穿着的瑟瑟宝珠。
这里说的都是瑟瑟石加工后的宝珠成品。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镮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欧阳炯《南乡子·其五》
另一方面,可见唐末五代时期,瑟瑟已经进入民间,只是这未必是好事。
剧中安夫人曾提到一点严太真(杨玉环)的姐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大修宅院,给了工匠两百万工钱不说,还又另给了三斗瑟瑟石。这一点在野史《明皇杂录》里有记载:“(虢国夫人)堂成,以金盆贮瑟瑟二斗,以赏匠者。”要知道瑟瑟可是相当宝贵和值钱的,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宋传奇·李师师外传》记载,宋徽宗微服出行,柳巷寻欢,送给李师师的见面礼不过是“内府紫葺二匹、霞氍二端、瑟瑟珠二颗、白金廿镒”。而《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时,外戚杨家势力煊赫,杨国忠及杨贵妃随唐玄宗前往华清宫,用瑟瑟铺路,又用瑟瑟装修温泉房,足见其富贵豪奢。
上行下效,皇亲贵胄喜欢瑟瑟,民间百姓必然跟风,只是这瑟瑟石岂是寻常百姓可以买得起的。剧中安夫人的一句话也透露了,他说一颗瑟瑟石最少千钱,就够安大人一个户部小吏半年的俸禄,况寻常人家?所以瑟瑟在民间的跟风流行,某种意义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苦难。于晚唐诗人温庭筠《瑟瑟钗》一诗可见端倪。
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馀香。
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
——温庭筠《瑟瑟钗》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唐代诗人除了白居易,还有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写过“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雨多往往得瑟瑟”的诗句。与白诗不同的是,杜甫诗中的瑟瑟指的就是瑟瑟石,而并非瑟瑟石一样的碧绿颜色。杜甫说在成都西门的石笋下雨后经常发现瑟瑟,一说是古蜀王造七宝楼留下的,另一说法是胡人大秦寺遗留。具体是什么原因不可考,但这是唐诗中出现瑟瑟石的另一个例子。
相教于杜诗而言,白居易独创的“白氏瑟瑟题”显然对后世影响更大,中晚唐诗人方干有诗《孙氏林亭》:
池亭才有二三亩,风景胜于千万家。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园花。
并床欹枕逢春尽,援笔持杯到日斜。
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
——方干有诗《孙氏林亭》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园花。”一句“瑟瑟”与“猩猩”对仗,可知是说颜色,不是受白诗影响,又是什么。同样在唐末宰相诗人韦庄在《乞彩笺歌》中也将“瑟瑟”与“猩猩”对仗。此处的“瑟瑟”均有瑟瑟石的颜色派生而来,指的是瑟瑟石一样的碧绿色。
当然我们不能说白居易诗中的瑟瑟全部都是和瑟瑟石有关的,这显然是不对的,其中显然有一部分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一样是指的风声瑟瑟。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指的是由瑟瑟石的颜色派生出来的颜色,如半江瑟瑟半江红:因为你不能说江水一半有声响(抖动),一半没有声响(不抖动),这是不对的。一道残阳铺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背光面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受光面呈现出红色。多么美好的画面。同时和尾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相呼应,真珠呼应瑟瑟石。
这是我们说的“瑟瑟石”和白居易独创的“白氏瑟瑟体”的一点关联。也是理解白居易诗中“瑟瑟”一词的需要注意的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作者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