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椒 大买卖
文/李立民
在富平境内,铺天盖地的花椒产业,带动了一系列的就业群体。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走进富平北部沿山一带,眼前尽是成片的花椒园,在这收获的季节,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摘花椒、卖花椒、收花椒,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富平花椒曾经也名震一时,特别是宫里镇雷村,在上世纪就出了名,成为富平花椒的一张名片。产、供、销唯雷村莫属。(1998年,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发行的陕西省地图,富平县经济概况介绍,其中富平雷村被冠以“雷村花椒之乡”,让富平雷村名扬天下。)
曾记否,从1980年到2020年的四十多年,雷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椒交易市场。方圆几十里的花椒产户都跑到雷村卖花椒,然后从雷村发往全国各地。傍晚,不大的雷村街道,挤满了货运面包车辆,堵的水泄不通,人山人海。当你路过雷村街道,一股麻香味扑面而来,这样的夜市,每天交易花椒几十吨到百十吨。常年如此,旺季持续三个多月,花椒清筛加工昼夜忙碌,物流货运车辆伺候着装车拉货,连夜运到西安批发市场,还有许多外地车辆前来拉货,场面十分壮观。
1980年, 在花椒产业的起步阶段,因交通不便,私家车也没有,外地客商是驻扎在当地农户收购,客商主要来自陕西洛南、西安、河南、四川等地。最早的那些花椒贩子,以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一天出门最多收几百斤,当时花椒栽植还没有形成规模,农户产量也不大,就靠着一斤一两的收购,慢慢打开了花椒外销的大门。在长达三四十年的过程中,富平人都知道雷村这个不显眼的地方,出产花椒,买卖花椒。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花椒市场和外销基地,长期以来独领风骚。
生活在花椒产地,每天进入耳朵的高频词汇是“花椒”。每天都会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椒农们朝五晚八的劳作时间,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四五十天。而小贩们更是马不停蹄,白天收,晚上卖,这些听到和看到的实况,每一个画面都是积极向上的姿态,花椒产地没有懒人,就是半残疾人,仍然步履蹒跚下地摘花椒,像蜜蜂一样的辛勤劳作。
花椒产业最早从雷村北山畔开始,然后辐射到富平沿山乡镇。底店是后来居上,除过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品种更新换代。雷村人正在追赶超越,换品种,提质量,增效益,花椒交易异常活跃,源源不断的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花椒种植,不再是某一个地方。仅陕西境内,从西府宝鸡到东府渭南,十几个县都有规模不等花椒面积,翻开头条,抖音,各地花椒产销两旺,生意兴隆。在激烈的竞争中,谁主沉浮?唯有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互联网,物流快递业的崛起。销售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通过电话,微信,抖音等平台就能联系到客户。做花椒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在超百分之十利润的诱惑下,打工的不打了,大学生回来了,有经商头脑的人也转行了。一年四季专营花椒,收花椒,贩花椒,花椒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一万元也许能滚到一万一,依此类推。所以这是个诱人行业。高利润也有高风险,因此,跟每一个客户打交道,信誉至上才是王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花椒产区,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由二道小贩晋升到批发商户。从事这个行业,收花椒要能吃苦,会说话,能识货,会讨价,有资本,有经验,有信誉,学会低头和仰望。卖花椒,要精打细算,坚守“为人不图利,谁肯迟睡早起来”的商业信条。花椒买卖,水深学问大。锻炼了一大批买卖人,在花椒市场驰骋纵横,游刃有余,风生水起。花椒买卖成就了一批商业精英。偶遇一个常年收花椒的小贩,说自己一年能挣二十万元,挣十来万的都很普遍,这仅是冰山一角。从事花椒买卖赚几十万、百万的也不足为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法的经营,合理的收入。为椒农解忧,为自己挣钱,一举两得。
花椒采摘靠指尖上的功夫,每采摘一斤花椒都渗透着心血,都凝聚着希望。走进富平花椒产地,放眼望去,北山一带,由梅坪镇到山西窑,杨家,丑家,雷村,曹村,底店,薛镇,美原,老庙镇,涵盖了本县五分之一的大地上,几十万人,不是摘花椒,就是收花椒,全都是忙花椒的,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围绕花椒产业不断地增加财富积累。
人心不同,人心皆同。农户总希望花椒多卖点钱,已经卖了的忧心价再涨,没卖的还等继续涨,在喜悦中渗透着忧伤。
花椒产地,要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无疑是那些长年累月,坚持不懈为花椒而忙的老人、妇女,还有每一个大小商贩们,为花椒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1.9.2
作者简介:李立民,《富平人》特约撰稿人,文学爱好者,宫里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