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个按钮,按下之后你可以得到100万美金,同时在全球70亿人口中也会随机死去一个人。死的人可能是你不认识的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亲人,甚至是你自己。那么你会不会去按这个按钮呢?”这是“人类观察所”在讲解按钮难题时抛出来的问题。
在“人类观察所”的抖音账号里,类似的讲解还有很多。当科斯定律、同体效应、棘轮效应等非常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时,知识也变得有趣了。现在,在抖音,每天有640多万人等着听“人类观察所”讲故事。
12月11日下午,在“我要更好—抖音和ta的朋友们”分享计划河南站现场,“人类观察所”内容负责人李楠分享了他们和抖音、和知识的故事。
以下是“人类观察所”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抖音和ta的朋友们分享计划。
我叫李楠,我们的抖音账号叫“人类观察所”,是一个科普领域的心理学账号。目前有633万粉丝,获赞快3000万次。可能有人会问了,科普这么枯燥,为什么会在抖音上这么受欢迎?正好,借这个机会,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运营“人类观察所”的一些小小的心得。
“地域永远不是藩篱”
“人类观察所”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河南本地的账号。原来我们的总公司是洛阳的一家广告公司,洛阳烽火广告,在座的如果有洛阳人,可能有听说过。最初我们的业务是做户外媒体,户外大牌,公交站亭,杂志等传统媒体。短视频时代到来时,我们觉得短视频可能是个机会,毅然投身其中,成立了自媒体短视频部门。我们这个短视频部门,就负责“人类观察所”这个账号的运营。
目前我们团队所有的成员都是河南人,也是洛阳本地人。洛阳这样一个古城,在河南这个文化悠久的土地,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创作灵感。我们第二个百万点赞的视频就是商纣王的故事,这就是我们河南的故事啊。
作为古城,洛阳也有很多古建筑开放给大家,这极大方便了我们拍摄古代题材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河南在历史文化上的宝贵财富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作为自媒体从业者,地域永远不是藩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反而是内容差异性的源泉。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历史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没人去做也太可惜了,是吧?
我们团队其实是非常年轻化的,除了我这个老男人,其他4个都是90后,都是互联网浇灌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我之前是做三维设计的,我们还有学工商管理的,学美声的,我们的剪辑是个97年出生的小朋友,以前是学平面的,剪辑他是自学的。说这些差异是想告诉大家,不是科班出身才可以做好短视频,只要有兴趣,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和专业背景,都可以把短视频做好。我们团队成员多元的背景,就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选题方向和更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思路。
如果一定要总结一下经验的话,我觉得,做短视频,需要的就只是活跃的思维、热点捕捉能力和敏锐的互联网嗅觉。
“我们为什么要戴头套”
说得有点远了,其实大家更关心我们这个号怎么做起来的,对吧?
其实在创作初期,我们选择方向,就有意识地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的科普领域。那个时候,抖音更像是一个音乐app,内容还是以音乐卡点视频为主。我们心说没我们一帮子做幕后的,有啥优势呢?要是有颜值、有演技,就做演员了不是吗?所以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当时只是觉得这种带有一点剧情的科普内容,可能更适合我们。
我们最早做的就是冷知识科普,结合情景剧的模式,2018年6月开始,做了一个“恍然大明白”的账号。在这个账号出现了第一条爆火视频后,我们很有成就感,就有坚持下去的想法。在这个账号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我们觉得我们对短视频有感觉了、有经验了,就想开一个账号,就是今天的“人类观察所”。
可以说,“人类观察所”其实就是“恍然大明白”的升级版。开始我们碰到了很多问题,一步步解决和优化后,才有今天大家看到的“人类观察所”。
最开始我们就碰到一个问题。很多人好奇,还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戴头套。大家推测了一堆原因,其实都不对。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演戏有点尬,还有点怕镜头,戴上头套就不需要细腻的面部表演,只用肢体表演就行,就这么个原因。当然到后面我们对这个头套加入各种人设,开始赋予它新的意义,这就是后话了。
我们的台词功底也不行,之前尝试过对白,很尬,所以后来拍视频去掉了所有对话的部分,让一个声线还不错的同事全程旁白配音,这就避开了短板。加上之前对账号的定位就是心理学垂直领域,这些种种考虑,最后打造出了一个在当时还比较独特的科普账号“人类观察所”。
后来运营中还碰到了很多问题。有人反馈说看到我们的头套就觉得害怕,不敢看。我们收到这些反馈时确实也产生过动摇:是不是不戴了?但大家的演技摆在那里,没法改变,我们只能在后续的一些视频里,从配乐、灯光、人物设定、肢体动作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弱化恐怖感。
后来我们还担心,戴头套会不会对我们建立IP有影响。因为别人的脸就是一张仿冒不了的名片,我们就不一样了,目前模仿我们的账号还挺多的。那如何让大家记住我们呢?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开始设定阿柴这个角色的定位,建立各个角色的人设,比如狐狸和猩猩基本上就是坏人,熊猫是学者、科学家这样的角色,通过这些潜意识的方式,慢慢建立一些带有个人属性的标签出来,这个账号就IP化了。目前看,有了一些成效,但还是任重道远。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戴头套出镜是我们的特色,但我们也要承担一些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推开知识大门的人”
我们的创作初衷其实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意思的知识,有很多人也对它有兴趣,但是枯燥的课本、专业的名词,消磨了普通人去学习的欲望。这其实很可惜。
视频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它比文字更加生动。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用最生动的形象,简单易懂的视频,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讲出来。消融知识的壁垒,用趣味去激发兴趣,当大家对心理学有兴趣了,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深入学习。这也是我经常和团队伙伴们说的,我们是一个推开知识大门的人,至于愿不愿意走进去,由看视频的人自己去选择。
我们的选题中,一部分来自非常经典但又冷门的心理学定律。下面我可以结合几条视频讲讲我们是怎么把生涩的定律变成形象的视频小故事带给大家的:
比如艾格尼斯定律。要用文字来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万物易进不易出。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用视频,我们用了两个天使到地主家和贫穷的农家借宿的故事来呈现。这样就会生动很多。
再举个例子,手表定律。这个定律用文字来描述,就是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用视频来呈现时,我们以森林里生活的猴子作为主人公,讲它捡到了一只手表掌握了时间,在森林中建立了权威,后来它捡到了第二只、第三只手表后,无法掌握时间,最后被森林里的动物推下领袖宝座的故事。再进一步说明: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
还有一类,我们会选择比较初级和浅显的方向,把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定律写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
比如说刻板印象。大家都知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特定类型的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当它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时,就会有新的感受。我们视频中是结合健身来讲的。
很欣慰的是,“人类观察所”从2018年8月16日发布第一条抖音到现在,已经有600多万粉丝的陪伴,这些粉丝和我们互动,也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我们有一期按钮难题,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按钮,按下之后你可以得到100万美金,同时在全球70亿人口中也会随机死去一个人。死的人可能是你不认识的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亲人,甚至是你自己。那么你会不会去按这个按钮呢?”
这个创意是我做直播时,一个粉丝在直播间里提出来的,当时我们就觉得很有意思,第二天就按照他建议的思路写了一个本,然后拍出来,效果很好,现在有快30万点赞。后来我们在直播里感谢他,结果人家反而给我刷礼物,话里话外感觉是我们实现了他的想法,让他有了很高的成就感。这种和粉丝的互动关系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我们互相汲取灵感,互相帮助,互相成就。
“帮助人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有人问过我们,在抖音上做科普的价值在哪里?做喜剧、做种草,它不香吗?香是真的香,但是科普也不能没人做啊。其实我们自己也有私心,科普的和其他领域相比,相对小众,竞争不是那么大,而且我们团队也比较适合这个方向。
往大了说,我们得承担起社会责任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寓教于乐,让大家在娱乐的同时,也能获取一点知识的养分呢?
说了这么多,我来做个总结吧。“人类观察所”的诞生有它偶然的部分,因为我们可能真的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有先发优势,有时势造英雄的部分,当然,也有我们自己尝试、探索、失败、总结,这些不属于偶然的部分。
未来,我们面对的挑战可能更大。除了用户的细分,随着更巨量内容的冲击,用户对视频内容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可能要更快一点求新求变,才能继续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生存吧。
希望以后我们能依托平台优势,在科普领域有更多建树,也希望这个平台上有更多领域的大牛出现,帮人们推开知识的大门,帮助人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最后,谢谢大家。我们是“人类观察所”,关注我们,一起好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