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宋红胜 实习生金萍 通讯员刘吉磊 文/图
“河南鱼”上新了!
日前,由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聂国兴带领的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在南阳鹳河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鱼种——“鹳河荷马条鳅”。
“可以说,这是第一个‘百分百产权’的‘河南鱼’。”11月16日,聂国兴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百分百产权”的“河南鱼”
在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展览馆里,记者亲眼看到了这条“河南鱼”——外形似泥鳅,体长在9厘米左右,整个身体呈延长型,前段呈圆柱形,后端呈扁平型,体被小鳞片。
“2017年的3月21日,我们在南阳市西峡县汉江流域的支流鹳河中发现了它。”聂国兴回忆,该种鱼生活的海拔为521米,水温较低,整体资源量较小,最初团队人员只是觉得这条鱼体侧的斑纹和之前发现的不太一样。
“它和本属其他种的区别在于,其体侧褐色的垂直条带较宽。”聂国兴介绍,该种鱼背部前区部分覆盖鳞片,尾鳍背前缘和前方的脂肪褶不相连,整体体色较深。后来结合实验室工作,通过进一步的形态解剖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得以证实,这条形似泥鳅的鹳河荷马条鳅确为新种。
“现在掌握了鹳河荷马条鳅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保护区等针对性强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开展抢救性保护。”聂国兴希望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尽快在其分布区域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用于保护该种鱼的生存环境。
“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这些在我国大范围生长的鱼,在学术界却一直用着外国名,这让国内水产科研人员感觉很憋屈。”聂国兴告诉记者,国内有8成左右的淡水鱼是由国外命名的,比如大家熟知的白条鱼、鲤鱼等。
鹳河荷马条鳅的命名,按照国际命名惯例,“鹳河是它的发现地,荷马条鳅是它的属名。”因此,鹳河荷马条鳅可以称得上是一条“土生土长的河南鱼”。同时,该种鱼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为我省水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
据聂国兴介绍,鹳河荷马条鳅仅在鹳河流域发现,其生活的水质清澈,流动性较好,且其多生活水温较低的山区,鱼类资源量较少,对环境依赖型较强。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日益增强的今天,其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现在掌握了鹳河荷马条鳅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保护区等针对性强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开展抢救性保护。”聂国兴希望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尽快在其分布区域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用于保护该种鱼的生存环境。
如今,聂国兴和其团队多位成员参加了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的制定,开展了原地保育工作,为确保该种鱼有效种群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
7个“河南鱼”新种正在申报
自2012年10月开始进行鱼类资源普查工作,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从起初的5人班底,发展到如今的2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与的队伍,并逐渐形成包括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与环境等在内的10个科研团队。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认为我们的工作没有意义。大家都知道人口需要普查,我们做的就是‘鱼类普查员’。”调查队队员汤勇涛博士说,当下去调查、采样时,他们往往凌晨五点不到就要起床,在乡野河边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拿到最准确的数据,他们经常下河抓鱼、到鱼市调研、去村民家里走访。
9年来,调查队员的足迹遍布全省18地市108个县,累计行程逾35万公里,在2600余个调查样点采集,保存标本组织15万号,取组织小样保存38828号,测量统计33050号,掌握了全省鱼类种类及资源分布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截至目前,调查队确认了137种鱼类,较我省1984年出版的《河南鱼类志》及补遗记录的鱼类增加了35种,发现了20个河南省新记录种,进一步丰富了我省鱼类区系的资料,对我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鹳河荷马条鳅以外,聂国兴还向记者透露,团队还发现并命名了其它7个鱼类新种,都在申报中。
编辑:李英旋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