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第6版、第7版
整版聚焦运城
《山西日报》(2021年6月10日 第 06版)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王荔 周明飞
本版图片:高志勇 王英杰
运城南风广场新颜。
南风广场旧貌。
小麦丰收。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黄河金三角的腹地,通华北、联西北、接中原,是晋南门户、山西粮仓、关公故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百年过往,沧海桑田。多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架梁立柱、拔节起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4亿元到2020年的164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467元增长到2020年的32728元。尤其是2019年全市5个贫困县如期摘帽,34.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回眸过去的笃力前行,穿沟越坎,披荆斩棘,一个个亮眼吸睛的发展数据,化作一个个百姓笑颜。
初夏时节,风吹麦浪,河东大地处处闻麦香。收割机的轰隆声、老百姓的欢笑声,共同奏响了一曲丰收的乐章。如今,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成为粮食增收“利器”。智能气象监测预警防控系统,苗情、墒情、虫情实时监测,收割、青贮、深松、播种流水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用上“云”科技。
一项项迭代更新的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803.6万亩,总产量28.2亿公斤,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农民丰收底气更足了。
聚力“特”“优”,实施“南果”战略,“运城苹果”“运城面粉”“运城蔬菜”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效提升。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扎实推进,销售收入完成372.2亿元、增长12.1%。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现代产业体系迈出新步伐。围绕“六新”率先突破,实施工业“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建立项目谋划、储备、建设、达产达效“四库”管理模式,滚动实施“1311”重大工程项目,大运年产2万辆纯电动商用车、山西建龙年产130万吨棒材等项目投产。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干事创业更活跃。实施“企业孵化”、“小升规”企业培育、“双创”基地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股份制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新增市场主体6.7万户、增长20.6%,“小升规”企业150家,规上企业达到611家。“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企业开办实现“一天办、零成本”,全程电子化登记比例达95%。运城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开放塑造优势,以创新驱动转型,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高速铁路一日千里。大西高铁全线贯通,运三客专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铁路网规划,芮城通用机场开工建设,总投资32亿元的运城机场改扩建工程主体工程基本竣工,运城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
高铁列车呼啸驶过,一条条产业聚集带、沿黄旅游带在黄河沿线逐步形成,“流动的运城”活力四射!
全民受益、全面推进,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运城市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发展,民生指标不断改善: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48.2亿元,增长13.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98%以上。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1所,认定普惠性幼儿园71所,高标准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造123所……从乡村到城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画卷温暖动人。
白云深处,闻喜县石门乡后川村坐落在半山腰。沿水泥路盘山而上,推门而入,四方庭院,利落整齐。“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洗衣做饭方便多了。”一口蓄水池,一条输水管,让村民张升全告别爬山挑水的日子。
同后川村一样,运城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466.5公里,建成2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清理垃圾94.8万吨,改厕4.5万座,越来越多的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举全市之力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运城担当、作出运城贡献。”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中,运城市置身新格局发出时代强音。
耕耘的六月,火红的运城,激情在燃烧,希望在沸腾。展望未来,运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477万河东儿女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立足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城篇章。
|我的小康生活|
果树就是老百姓的钱袋子
平陆县杜马乡柏池村果农 景礼义
这两年苹果树少了,果品质量反倒提高了,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一个老果农,没想到6亩果园能产生这么高的经济效益,果树就是咱老百姓的钱袋子,以前每亩收入几千元,现在是每亩几万元,咱也过上小康生活了。
这几年,村里经常有专家来,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如今,我的果园行距、株距增加了,果园透气性也提高了。苹果从开花到下树采摘,一个苹果要经过疏花、疏果、套袋、脱袋、转果等12道工序,每一个苹果在我们果农眼里就好似襁褓中的婴儿,生长全程享受的是“保姆式”服务。这些都是“运城苹果”管理的“标配”,“运城苹果”这个品牌就是从标准化果园精心管理出来的。
老粗布织出多彩幸福生活
永济市惠畅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艳萍
东开张村依托种棉优势和晋南传统土布工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近两万元,老粗布织出了东开张村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村在2012年组织了322名村民联合成立了惠畅棉花专业合作社,打造传统土布品牌。去年12月,惠畅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开发粗布产品10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南非、新加坡等地,先后荣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优秀特色企业、中国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粗布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来我们村旅游,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我们村聘请规划院编制了《东开张村乡村旅游振兴发展行动纲要》,对全村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布局。下一步,村里要依托粗布发展文化遗产型、生态康养型、农俗体验型等多种业态乡村旅游,让东开张村比这粗布更多彩。
美好环境让生活更美好
运城市盐湖区美景天城小区居民 王存革
每天最美好的时刻就是清晨和傍晚约上几个好友,到家门口的天逸公园健身散步,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公园美好的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
2000年以前,运城市区公园只有西花园。现在除了家门口的天逸公园外,市区还有体育公园、禹都公园、航天公园、圣惠公园等,街边小游园和街道的绿化这两年也越做越好,整个城市现在就像一个大公园,出门就是景,处处都见绿,不管走到哪,心情都舒畅。
搬迁后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垣曲县古城镇上圢坂村村民 周玺杰
2019年,我们家彻底告别了黑石窑洞和两间破平房,搬到晋海花园小区后,一家四口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楼房,我既能在县城务工,又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
以前是没有一技之长,所以怕进城,驻村工作队来后帮我报名参加了焊工培训,现在有了焊工职业等级中级工证书,务工有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我爱人能在县城顺利找到工作,也多亏了帮扶队工作人员鼓励她参加了咱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如今,我已经成为禹王建筑四公司铜矿峪矿的一名合同工,爱人也在县城就近做起了家政工作,两个孩子在家附近的小学读书,自从搬迁后,全家人都觉得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城市印迹|
1 运城第一个党组织成立
1925年冬,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崔锄人和组织部长王鸿钧秘密来到运城开展革命工作。在运城省立二中吸收了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祁金兰、冯彦俊、王月春、乔子甲4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运城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运城支部,在运城省立二中成立,祁金兰任党支部书记。
2 运城宣告解放
运城解放战役从1947年5月开始到12月28日结束,
其间三打三攻,历时8个月,歼灭守敌1.3万余人。12月28日拂晓,运城攻坚战大获全胜。运城宣告解放。
3 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受到毛泽东主席批示
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介绍了“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批示下达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个夜校就是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代表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运城农业科技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4 运城撤地设市
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运城地区和县级运城市,设立地级运城市。同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运城市委员会成立;2001年1月18日,运城市人民政府成立。运城正式撤地市。
5 运城机场建成通航、运城北站投入运营
2005年2月7日,运城机场建成通航,开辟了运城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走廊。现已开通32条航线,通航城市37个,年旅客吞吐量248.5万人次。2014年7月1日,运城北站建成投入运营,每年发送旅客340万人次。运城成为晋南区域现代化立体式交通枢纽和重要物流集聚区。
6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4年3月,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径。这是全国首家跨省设立的经济发展协作区。
7 运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6月12日,中宣部、全国妇联联合在运城市召开“弘扬德孝文化、践行核心价值”现场会。近年来,运城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持之以恒开展德孝文化实践活动,使之与社会治理相融相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8 全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02处,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也是唯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突破100处的地级市。
9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运城举行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9月22日在运城市万荣县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举行。运城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基调,多形态、立体式展现中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丰富多彩的丰收美景和广大农民的时代风采。
10 运城市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围绕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以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强建优晋南市域中心城市、积极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关键环节城市为牵引,奋力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0年,运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列全省第一方阵,蹚出无煤少煤地区转型发展新路。
《山西日报》(2021年6月10日 第 07版)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李宁波 张海鹰
本版图片:薛俊 肖永杰
通过物联网监控大棚温湿度、光照等环境的智慧蔬菜大棚。
大运集团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图为大运集团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线上的机器人。
芮城县光伏发电项目为大山披上“铠甲”。
征途漫漫,筑梦者的初心永远不变。
“十三五”期间,运城持续通过“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点燃发展激情;加速“1311”重大工程建设汇聚发展势能;布局“十大主导产业集群”抢滩新兴产业……在转型蹚新路中爬坡过坎,在夯基垒台中积厚成势,在勠力奋进中争先进位,用一串串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的靓丽数据,点亮了一个个百姓笑靥。
擘画未来,奋斗者的誓言格外清晰。
“以率先发展的雄心壮志,聚焦‘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实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在2019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100亿元。”
黄河千转,中条万仞。运城以竞进有为的姿态,标注出“十四五”新的时代方位和发展目标: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创新发展形成新优势;协调发展构筑新高地;绿色运城展现新面貌;开放发展激发新活力;共享发展书写新篇章;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百川归海,源于初心如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体现运城担当、展示运城作为,全力让百姓笑容成为运城最美的风景,正是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不变的如磐初心。
锚定目标,运城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以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强建优晋南市域中心城市、积极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关键环节城市为牵引,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知名旅游强市、新兴产业强市,构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区域性教育中心等“四个区域性中心”。
布局未来,运城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盐(湖)临(猗)夏(县)一体化发展增长极,建设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等“五条生态走廊”,和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区、新(绛)稷(山)河(津)闻(喜)工业转型发展区等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一核三翼七支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空间格局,奋力推动转型出雏型在河东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这是联结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的铮铮誓言,这也是运城立足自身优势,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制定的“十四五”期间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现实路径。其中,“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被作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围绕优质粮食、水果、蔬菜、苗木、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塑造“运城苹果”“运城面粉”“运城蔬菜”品牌,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擦亮“关公、盐湖、黄河”三大金字招牌,叫响“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品牌,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打造知名旅游强市。
——建设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构筑“合(和)汽(气)生材(财)”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标,打造新兴产业强市。
——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打造科研成果转化集聚地,构建创新高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实施高素质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热土,构建人才高地。
——提升贸易平台服务功能,推动教育、科技、医疗等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构建内陆开放高地。
新目标激发新活力,新部署呼唤新作为。运城把“十四五”开局之年,定为项目建设年,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开放塑造优势,以创新驱动转型,全面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盘支撑。
开局就是冲刺,起步就是决战。通过更高密度的政策创新、更高频率的精准调度、更高强度的压茬推进,运城上下奋发有为,奋力拼搏,奋勇争先,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总抓手,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今年1—4月份,全市新建项目1236个,开工730个,开工率59.1%;续建项目862个,复工862个,复工率100%,开复工率名列全省第一。
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9%,增速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9%,全省第一;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4.5%,全省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5%,全省第二。运城用重大项目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稳稳压住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航船。
黄河沿岸,涑水河畔,工业、农业、旅游业……一批批新业态新项目高标猛进,一片片新工地新厂房拔地而起,生发出转型发展的强劲势能,无处不在的冲天干劲,一如夏花绚烂之后的澎湃动能。
遥远不远,未来可期。一个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新运城,正奋力谱写着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将一个个奋斗坐标落地加速、连线成片,把“十四五”规划的美好愿景变成火热实践的磅礴图景。
亮点1
首批17家市级创新平台
精选一流课题 打造创新高地
近日,运城市首批17家市级创新平台正式成立。首批17家市级创新平台分别是,中北大学运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9个新型研发机构;中药创新与再评价运城市重点实验室等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运城市赤泥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产业、现代医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17家运城市市级创新平台,重点聚焦“六新”突破,精选一流课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紧扣“415”工业十大产业集群,瞄准“卡脖子”技术、短板技术、迭代性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重大项目研发。积极对接省“111”“1331”“136”工程,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形成全员创新、全链创新、全域创新的集成体系。集中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把成果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打造更多“运城品牌”。
亮点2
工业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延链补链强链 挺起产业“脊梁”
十大产业集群正在引领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运新能源汽车、中车永济电机的高铁关键装置制造,以及正加快建设的铜基新材料基地等企业的不断壮大,已成为运城产业的“脊梁”,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增势赋能。
去年以来,运城市着眼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六新”突破,紧紧围绕核心产品、关键技术、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支持,延链补链强链,强力实施工业十个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即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精品钢、新材料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4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打造绿色焦化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培育打造数字经济、现代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建材等5个100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集群总营业收入5000亿元。
在十大产业集群中,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现代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新能源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规模化、高端化、低碳化为目标;精品钢、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绿色焦化、绿色建材等4个传统产业集群,以新型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通过持续培育和支持,使运城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化水平持续跃升,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亮点3
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集约经营现代化 藏粮于技智慧化
黄河岸边、汾河沿线,一个连片成带的百万亩高标准农田上,金黄的小麦正在收割,处处充溢着丰收的喜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已经清晰可见。
黄河、汾河流经运城8个县(市),冲刷出101.3万亩肥沃土地。2020年以来,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围绕“宜粮则粮”的原则,结合各地土壤、气候等特点,进行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种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持续建设,各县的核心示范区,相继完善了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系统,将物联网与浇灌、追肥等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手机客户端与电脑终端一键智能控制系统。粮食作物的管理上,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智慧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
运城市还将利用5年时间,在黄汾流域形成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规模,亩产1000公斤以上、总产稳定在10亿公斤以上,为“运城面粉”品牌提供优质专用原粮。
亮点4
百万亩果园提档升级
打造“五新”果园 发展“特”“优”果品
维夏河东,万顷果园绿意盎然,栉比鳞次。一株株苹果树树型修长,一条条滴灌管道,一块块园艺地布,整齐划一。这些新主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五新”果园,颠覆了人们对果园的认知。
记者了解到,这一片果园栽种了大卫嘎啦、绯脆和秋映3个新品种,每亩栽植166棵苹果树,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4000公斤,超过普通苹果产量的20%,价格也比普通苹果高出20%—30%。
“五新”果园采用的是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包括以高纺锤形树型为主的简化修剪技术,以滴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以药剂疏花疏果及果实免套袋为主的简约栽培技术等,实现“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既提高了苹果产量和品质,还把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运城是果业大市,苹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运城苹果”品牌美誉度高。目前,运城正全面加快百万亩果园提档升级工程,大力发展“特”“优”果品。全市已累计培训果农10万人次,发放“南果贷”90余亿元,改造“五新”果园6万亩。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张凯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