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嚓~~嘭!”他可怜兮兮的叫着。那声音听上去就像一扇门被关上了。
他大声地、快乐地叫着“嚓~~嘭”、“嚓~~!”,那声音听上去真像一扇大门又被打开了……!
——《嚓-嘭》
一只叫西蒙的小鸟出生不久,不小心从巢里掉出来摔伤了头,从此他再也没法像别的鸟儿一样唱着动听的歌,只能发出:“嚓~~嘭!”。西蒙的父母一直细心地照料着他,就这样,他一天天长大,虽然他学会了飞翔,但无论父母怎么教他,他还是只能发出:“嚓~~嘭!”所有的鸟儿,都用“嚓~~嘭!”代替西蒙的名字,他一直很不开心,但毫无办法。直到有一天,西蒙遇到了老兔子卡尔,卡尔非常有学问,决定帮助西蒙,帮他找回自我。在卡尔的帮助下,西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虽然仍然只能发出:“嚓~~嘭!”,但他很快乐。
故事并不完美,西蒙最后没有能够像其他鸟儿一样唱着动听的歌曲,然而这并没有像最初一样,成为他不开心的来源,这其中蕴藏的教育哲思值得探讨。
本文我将从绘本创作者、不同教养理念的比较分析、优势教养的意义、绘本讲解的技巧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些许启发。
绘本创作者汉斯•雅尼什和赫尔嘎•班石
说起绘本,我们不得不聊聊绘本的创作者汉斯•雅尼什和赫尔嘎•班石,这对来自奥地利的黄金搭档,一起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除了《嚓-嘭!》外,还有《桥》、《有那么一天》、《寻找国王的皇冠》、《就像猫跳一下那么远》等等,很多作品获奖,这本《嚓-嘭!》就获得了2010年维也纳青少年图书奖和奥地利青少年儿童图书奖。
汉斯•雅尼什和赫尔嘎•班石
1、汉斯•雅尼什的文字简约却充满画面感,抒情却富含哲理
汉斯·雅尼什是奥地利著名作家。1960年生于奥地利布尔根兰州,大学主修文学及新闻学专业,最开始是做编辑和记者,后来开始制作并主持节目,工作之余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诗歌和青少年读物。雅尼什特别喜欢诗歌,曾被授予了奥地利国家儿童诗歌奖。雅尼什的作品被译成12种以上外文。主要作品有《有那么一天》、《大海边的小房子》、《在家里》、《当我睡不着的时候》、《就像猫跳一下那么远》、《一个长上天的大苹果》等。曾荣获多项文学奖,如1998年奥地利儿童及少年文学促进奖、2006年波隆纳文学类*童书奖及2010年奥地利青少年儿童图书奖等等。
也许是受诗歌的影响,雅尼什的文字非常简约,但又充满画面感。“他飞过草原,飞过森林,飞过丘陵,飞过高山……一直飞到大海边。他停落在一块高高的岩石上。‘嚓嘭’、‘嚓嘭’,他的叫声很快就被海涛的声音淹没了。这一部分描写,将卡尔愿意帮助西蒙时,西蒙内心的激动以一幅动态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印象深刻。绘本中还有多处这样有画面感的笔触,如从空中一直往下飘鸿程、他正坐在草丛中,头发乱蓬蓬的、像䓍地一样绿的沙发、只见西蒙箭一般地冲向天空......
绘本《嚓-嘭!》从表面上是写一只小鸟西蒙遭遇意外后,得到老兔子卡尔帮助后,从不开心到开心的历程。但显然,作者传递的价值不是仅停留在此,通过不完美的结尾,引发读者思考,跳出了逻辑和理性的框架,什么是完美?也许不完美才是完美。
2、赫尔嘎•班石的图画色彩斑斓,线条和暖色的运用,与文字十分贴切
赫尔嘎•班石是奥地利著名插画家。1957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莱奥本,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插画家。大学毕业后,班石受训成为一个生活和社会培训顾问,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她鼓励这些行为特异的孩子,以绘画作为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她利用亚克力在纸盒或布上作画,也制作玩偶,还以砂石、粘土和混凝土制作手工艺品。2003年以后,班石定居维也纳,成为一名自由艺术家,创作了数十本绘本。除了与雅尼什的合作外,班石还自写自画了一批颇受好评的作品,如《丽莎想要一只狗》和《老鼠冤家》等,赫尔嘎的作品多次入选意大利波隆纳国际童书插画展,并且获得过奥地利青少年图书奖、维也纳插画奖、维也纳青少年图书奖等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嚓-嘭!》绘本故事本身有点忧伤,但透着温暖。班石大胆采用了黄、橙、绿、红这些暖色调,辅以不明显的黑色线条,与故事的呈现的温暖主题非常贴切。
整本绘本是用油画,在画布上画的,以黄绿色为主打,呈现了清新的风格。细节方面,不同颜色之间衔接温和圆润,营造了一种氤氲的朦胧美,同时,画布上碳条的打稿很显眼,线条凌乱,笔画清晰,增强了层次感。
打开书的前后环衬,西蒙在空中愉快地飞翔,玩弄各种高难度的优雅动作,其中一个小图,西蒙的背上还背着那只被它救下的雏鸟绘本的图画。这个绘本还有一个特点,书的封面,前后封合起来为一幅画,是西蒙在动物们面前表演飞行,神情自信而骄傲,而其他的小动物们也满意而欣慰的欣赏着。这些别具心裁的设计,都与绘本中的文字十分贴切。
绘本《嚓-嘭!》中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展现的故事虽不完美,但却蕴藏着爱与教育的哲思。
两种不同教养理念的碰撞,诠释出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1000个父母可能有1000个回答,最新款的电话手表、名牌包包和鞋子、高档服饰、观看演唱会、旅行......这些常常出现了父母的清单上,但其实所有孩子真正渴望的东西是更深层次的,超越物质的。
美国心理学家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提出:孩子需要的是觉得自己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觉察到自己重要。这些内在需求,一旦被看见,被认真对待,孩子将绽放独特的光芒,一旦不被看见,无疑是悲哀的,孩子成了父母的标准产品:没有需求,没有感受,没有想法,没有意志……生命最终失去了活力。
正如奥斯卡获奖短片《沉默的孩子》中的主角莉比,她的妈妈苏珊每天忙着哥哥和姐姐的事、家里的事,只把她放在电视机前,莉比在三岁半时,被发现有听力和语言障碍,不喜欢跟人互动。苏珊请来了手语老师乔安,乔安老师不仅教比莉手语,还带她去公园喂鸭子,去草坪上奔跑......,莉比逐渐露出了笑颜,熟练地掌握了手语,她的生命力正在重新勃发。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被苏珊看见,最后莉比被苏珊用粗暴简单的方式送进了普通学校。当乔安去学校看比莉时,隔着铁栅栏,面色苍白、无精打采的莉比用手语对她比了三个字:“我爱你。”
苏珊只是简单地满足了莉比外在对物质的需求,而乔安老师则满足了比莉内在对陪伴的需求,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绘本《嚓-嘭》中西蒙也是一样,父母给他好东西吃,时刻陪着他,教他学习飞翔,但西蒙一直不开心,因为他关注的是自我价值,直到老兔子卡尔发现了这一点,在卡尔的帮助下,西蒙终于找到了自我价值,开心地笑了。
这里,苏珊和西蒙父母代表着以物质外在需求为主的传统养育理念,乔安老师和卡尔代表着以精神内在需求为主的新型养育理念。两种养育理念碰撞,孰优孰劣,立即见分晓,诠释出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
孩子内在需求的最终指向是归属感与安全感,具体内容在不同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如何发现,离不开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父母要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去与孩子联结。正如《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中讲到的,“当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产生共振后,自然会流淌出正确的做法”,“产生共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了”。
联结的方式少不了沟通,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多陈述具体事实、让孩子做选择题等这些技巧将有利于沟通的顺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更为有效的教养方式应该——优势教养,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克服自身局限
在教养方面,一直存在一种迷思: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很自然地,教养的重点变成了针对孩子的缺点,这很符合“木桶原理”,即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短。然而,孩子毕竟不是木桶,过分关注孩子的缺点,只会让孩子挫折感更强,更沮丧,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正确的做法是: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帮助孩子发挥优势,而非减少劣势。这样培养的孩子更坚强、更乐观,优势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改善劣势的动力。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9岁男孩伊桑,有阅读障碍,无法读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数学课上最基本的加法对他来讲也像天方夜谭,父母不能理解他,把他送到了以纪律严明闻名的寄宿学校,在那里,他几乎濒于崩溃的边缘,连最爱的绘画都被他放弃,直到他遇见了新的美术代课老师拉姆。拉姆发现了伊桑的绘画天才,不断激励拉姆,使得他大放异彩,在全校绘画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作品印了上了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大受鼓舞,不仅不断地画画,也努力学习,终于学会了拼读和计算。
绘本《嚓-嘭》也是如此,老兔子卡尔在帮西蒙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西蒙在飞行方面的优势,通过召开森林大会,让西蒙进行各种姿势的飞行表演,让西蒙走出了过去的伤痛,他又快乐了起来。
拉姆和西蒙采用的就是优势教养法。关于优势,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沃特斯在《优势教养》中总结了优势的三要素:擅长某件事、做某事感觉好、经常做(愿意做),优势的范围突破了技能的传统认知,还可以是能力、兴趣、特点或天赋,同时他还指出了8种研究最多的优势发展阶段,可以帮助们父母们更好地发现孩子的优势。
实施优势教养中,还要注意用成长型的思维去看待孩子,帮孩子树立好榜样、提供孩子发展自身优势的资源和支持、协助孩子树立够得着的目标。
另外,在激励孩子发展优势时,还有一个小技巧:从优势出发表扬孩子。例如:孩子获得了足球比赛的胜利,一般的表扬:你踢得很棒,我为你自豪,从优势出发的表扬:我看到你积极主动(优势)、临危不乱(优势)、行事果断(优势),又一次与队友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你花了很多时间来为这次比赛做准备(行为),现在你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们要庆祝一下!
《嚓-嘭》讲解技巧——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
科学研究发现,品格的形成与美德密不可分,一个具备基本美德成分的儿童可以被认为形成了良好的品格。孩子从出生开始,随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发展,就具备了一定美德教育的基础。父母与孩子共读优秀经典绘本,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的美育之旅。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如何给孩子解读《嚓-嘭》,把这本绘本读透读懂。
1、用游戏的方式导入绘本
孩子天生以游戏的方式学习,以游戏开始,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可以跟孩子这样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把眼睛闭起来,耳朵现在变成小白免的耳朵,竖起来,仔细听,随后利于道具发出'嚓,嘭、嚓,嘭',让孩子说一说这是什么声音。"然后,揭秘,这是一次意外受过伤的小鸟西蒙发出的声音,也是今天所讲绘本的题目,并引导孩子猜测西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受伤的,最后恢复了没有。
2、角色扮演,引导孩子学会同情、关怀他人
角色扮演是游戏的一种具体类型,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请孩子和妈妈/爸爸,轮流扮演小鸟西蒙、老兔子卡尔,在西蒙听到其他鸟儿动听的声音,而自己只能发出“嚓-嘭”声时,西蒙被其他鸟叫做“嚓-嘭”时,感受西蒙的痛苦与落寞;理解当卡尔用自己的方式了解西蒙的悲伤和伤痛后,愿意帮助他时,西蒙内心的感动;体会卡尔的真诚赞美和肯定;感受西蒙救下一只像他一样从鸟巢掉出的雏鸟时的喜悦......
原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仅让他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同情、关怀他人是一种优秀的美德。关怀他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爱”——耐心地倾听,积极地回应、无私的陪伴,真诚的赞美……只有我们先绽放人性的温暖,才能触碰对方内心的柔软,并轻轻抚慰。
3、一扇门的关闭、打开中体会西蒙心态的变化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当西蒙摔了头,只能发出“嚓-嘭”声时,他感觉一扇门关了,当西蒙完成了飞行表演,他“嚓-嘭”地叫着,却感觉一扇门开了。这里门很显然是心门,“嚓-嘭”是关门的声音,也是开门的声音,心门是关还是开,取决于心态。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85%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只有15%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和工作经验。心态积极的人会把困难看作机遇和挑战,把挫折看成累积成功的经验,步履不停,迎难而上。而心态消极的人,会把困难看作磨难,看作是命运的不公,把挫折看得难以逾越,最后自我放弃。所以从小培养积极的心态很重要,遇到问题,多从自身找原因,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立即采取行动,就可能迎来转机。
讲绘本的时候,可以大人练旁白,孩子做关、开门的动作,关门时眼睛闭着,开门时眼睛开着,体会“嚓-嘭”是关门的声音和“嚓-嘭”是开门的声音时,他内心的变化 。
4、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读完绘本,充满了欢欣和喜悦,但似乎也有些许的惆怅,故事结束了,西蒙并没有像其他小鸟一样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他仍然只是叫着属于他自己的“嚓嘭”,为什么啊?仔细想想,那高高低低充满了快乐感的“嚓嘭”声,是多么的高明和意味深长,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哪有那么多完美,那么多皆大欢喜,但还有什么比心灵的照耀更让人温暖的呢?门被推开了,一切皆有可能。
开放式的结尾的绘本非常适合共读,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都可以一起与孩子玩起来。从不同的发展方向启发孩子,续编故事。比如:童话向——西蒙叫着叫着,发现自己的叫声有了变化,他恢复了动听的声音,西蒙的快乐故事;友情向——小动物争着与西蒙交朋友,他们“西蒙、西蒙”地叫着,再也不叫他“嚓嘭”了,西蒙与朋友之间的故事;亲情向——西蒙的父母出现在现场,他们也被感染了,改进对西蒙的教育,亲子故事开始了;现实向——西蒙没有恢复声音,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西蒙职场故事;现实兼童话向——西蒙在一次次地飞行表演和实战帮助小动物过程中,彻底放飞自我,克服自身的障碍,最终恢复了美妙的声音,西蒙的励志故事......小朋友们的想法天马上行空,他们续编的故事会更精彩。
写在最后:
《嚓-嘭》这本绘本透过老兔子卡尔,向我们展示了爱与教育的哲思,亲子间心与心的联结始终是不二的法宝,亲子共读无疑是一座很好的桥梁。
除了结尾,绘本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引发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小鸟西蒙摔伤后,只能发“嚓-嘭”的声音?为什么西蒙父母给他好吃的,时时刻刻陪着他,他仍然不开心?为什么老兔子卡尔前面要加一个“老”字?......
英国著名作家麦克.尤恩在他写给孩子的第一本书《梦想家彼得》序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之所以喜欢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在亲子共读中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是#小鱼妈妈日记#,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的育儿干货、有趣的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