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小时候就特别操心我交朋友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中考没考好,去到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初中后。
现在担心完我了,开始担心我娃了。
小的时候怕他出去被人欺负,大了就担心会交一些“坏朋友”。
《雌雄大盗》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听过吧。
影片里的女主角邦妮出身贫穷但工作勤快,偶然认识了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克劳德。
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成为了现代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团伙之一。
她们在美国四处游走,抢劫银行、店铺,释放囚犯,一路上杀害了不少人。
这一部在电影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电影故事是改编自真实故事,里面的人物原型引得不少人去研究。
很多人对邦妮这种身份上的巨大转变是怎么产生的十分好奇,“坏朋友”是怎么一步步改变邦妮的生活和想法的?
﹀
﹀
﹀
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
邦妮和克莱德相识于青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已经开始远离父母创造的避风港,准备成为独立的年轻人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洛克·威尔伯恩(Locke Welborn)进行的一项神经学研究证明,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最大的,但这些影响大多体现在价值和道德观念上,对日常的社交行为而言,同龄人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伊娃·特尔泽(Eva Telzer)最近证实,在这一阶段,我们大脑的可塑性、社交性更强,因此更容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所以同龄人做出的行为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大。
邦妮和克莱德确定关系后,就经常和他还有他的狐朋狗友在一起。
在相处的过程中,邦妮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从她伙伴那里听到和看到的言行,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也在这一次次的镜映后重新构建。
因此,她会做出更极端的犯罪行为,这些行为也就慢慢渗透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
﹀
我们只要想想以前就知道了,我们那时候真的很容易受到身边同龄人的影响。
穿衣、说话、动作、日常社交,甚至连看什么动画片电视剧,都能做到差不多全班统一。
英国心理学会的会员菲奥娜·默登(Fiona Murden)描述道,这是一种进化驱动力——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在这个年纪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很重要,能够增加生存概率,能够保障安全和繁衍。
这种归属感通常与为了获得认可而出风头的需求同时出现。
因此,青少年更容易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一点都不出奇。
孩子们渴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为了融入集体,甚至可能采取一些非常激进和危险的行为模式,邦妮和克莱德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再加上,大脑发育的完全成熟至少要到25岁,青少年未成熟的大脑会让他们只能专注在事情本身,却做不到思考这件事背后带来的风险,如此一来他们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就会变得盲目。
不过,最令人好奇的还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和这些“坏朋友”能玩到一起?
其实邦妮和克莱德在家庭背景、观念和个性上都有很多的共同点。
他们都厌倦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到沮丧,都渴望过上以反常的方式获得刺激的犯罪生活。
邦妮和克莱德渴望刺激的本性,让他们相互吸引。
再加上长时间的相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也日渐增多。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会选择跟自己相似或相同的人交朋友,也会主动维持与这些人的友情关系,成人也是如此,不过关系没有那么紧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在和“坏孩子”玩之前,不妨先想两个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
﹀
﹀
﹀
不要觉得孩子是因为“不懂事”才被带跑带偏。
要知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这方面要不一定比孩子好到哪去。
斯克兰顿大学的杰西卡·诺兰(Jessica Nolan)博士和同事们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规范对我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但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这种影响有多么深远。这种基本的从众心理,就连那些觉得自己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或不愿从众的人都会具备。
心理学家指出,所谓的不从众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群体行为:当我们排斥或反抗主流意识或行为时,几乎都是为了融入另一个群体。
如果真要怪罪下来,那只能说是我们大脑的错了。
2010年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丹尼尔·坎贝尔-米克尔约翰(Daniel Campbell-Meriklejohn)与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弗里斯(Chris Frith)用音乐品味来研究镜映周围环境时大脑的奖赏机制。他们发现,人们是会为了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重新选择自己喜好的音乐类型或改变对某首歌的重视程度。
我们为了与别人保持一致而调整自己的偏好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回路就会被激活,它会因为我们和别人一样就奖励我们。
因为这种行为会让我们被集体接受,让我们感受到了最基本的人类需求——归属感。
﹀
﹀
﹀
在了解这个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有这方面的需要就两个关键词:关系和归属感。
所以不管我们怎么跟孩子强调,他们都是坏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相信我”,反而会激发他们想要证明给父母看,更盲目地投入这段关系。
堵不如疏,相比于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如带他们扩充社交圈子。
想要冒险的冲动是会长期伴随在孩子的童年里的,这也是“坏孩子”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合适的冒险能促进神经元系统的健康发育,让青少年成长为独立的成人,并找到自己的性格。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带孩子进行积极的冒险。
菲奥娜建议道,我们可以带孩子参加像是攀岩、山地自行车、打拳这些看似有“风险”的活动,或是参加竞技体育或需要身体力行的活动。
这些活动本身有失败的可能性,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冒险活动,但也提供了给小孩建立自尊、自信以及获得成长、成熟的机会。
研究显示,参与体育运动的少女比从不参与运动的少女在十几岁时怀孕的概率小了一半以上。其他有益的活动还包括从事社会事业,或在校内外参与职业竞选。
所以,如果我们担心孩子的交友情况,那就多孩子去不同的圈子转转,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我自己也是在认识了另外的一些朋友后,渐渐和我妈担心的同学变得疏远,不是因为我爸妈一直的唠叨。
﹀
﹀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父母要做的是要给他们感受到自己永远还有一个圈子的——“我们这一家”的亲子圈。
我们除了学习以外,别忘了平时多多和孩子聊聊“废话”,建立好和孩子的感情联系,成为值得他们信任的人,有机会一起出去玩。
这样我们才有机会通过自己感染孩子,毕竟没有什么能抵得过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