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人“仝卓”因为自己的“口无遮拦”把自己及父亲及相关地区的招生部门一起带上“热搜”。本来是往届生的他,借助“特殊渠道”,在高考前把自己变为“应届生”,成功进入心仪的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立时,全网骂声一片,就此,全民关注的“高考公平”,在还有一个月开始的2020年高考前,再一次成为热议话题。
或者我不应该用“口无遮拦”这个词形容仝卓的“口误”,应该说,这是他无意间透露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却触痛了太多人的神经。每年高考前,在这个东方国度,有多少学子希望通过“高考”——这个最后的“公平之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因为“仝卓们”的肆无忌惮,在这座“独木桥”旁随意搭建了不止一座宽阔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这边千军万马孤注一掷,那边昂首阔步自在如意。每有一个人建成“钢筋桥”走过,就有“独木桥”上的一名孩子跌落,苍茫十二载的苦读就此沦为一声叹息。
不可不说,“仝卓们”太过狠辣!
对“仝卓们”来说,这本应是属于他们的不能说的“秘密”,却没能像其他孩子们的秘密那样让人好奇又不忍触碰,幽谧又有蓬勃生机。因为,“仝卓”不会只有一个。
那么此时,在无法预测的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能让孩子的无奈和叹息少一些呢?我认为,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得让孩子的成绩,从此刻开始,就向“绝对分值”无限靠近。
所谓“绝对分值”,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只跟同班、同校比较,还要与全区、全市,乃至全省的学生们相比。除了直辖市外,高考中的阅卷基本都以“省”为单位,所以我们平时看孩子成绩时,年级越高,视野和参照物就要更广,不要只限眼前。当然,这个“绝对”也是“相对”的,毕竟,我们本也不太可能让自己、让孩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要尽力争取、无限接近“核心竞争力”,才不会在“独木桥”上轻易跌落,即便没有“仝卓”,前路崎岖,一个不小心,也可能被同行者挤下去。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学生小扬的作文,题目是《我有个小秘密》,且看这个三年级的孩子,如何一步步写出了自己的“绝对分值”。
上来第一句便是“秘密就像一个百宝箱”,看似没有特别之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异想天开的修辞,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但你能说它不生动吗?什么是“生动”,一个原则——真实。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秘密,但不同的人对秘密的定义都不一样,成人的秘密更多的是“隐忍”,不想也不必拿出来说,而孩子们的秘密更多情况下,都是“美好”的,即便是“叛逆”后的行为,也是让孩子心里得到满足的事情。所以这里,小扬就非常真实地写出了“秘密”对于孩子的意义——“百宝箱”,且里面的宝藏是五颜六色的,还有比这更明快、更准确的比喻吗?
但在第二段,我本以为会开始正式的讲述,小扬却“意犹未尽”地接着“宝藏”的想象,进行了打开“宝藏”的生动描述。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拿起了钥匙在孔里转了一下,突然百宝箱‘砰’地一声打开了,一个红色的小东西从百宝箱里蹦了出来,一跃,跳进了我的手心里,我盯着他,他也盯着我,对视了一会,似乎在哪里见过,原来是你!”
“绝对分值”的成色初露峥嵘。
原来第一段的开头,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首段”,而是一篇作文的“前沿”,这个“前沿”是需要设计的,它让文章看上去“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没有因为自然段的断开而把内容割裂。说“宝藏”就一直是“宝藏”,说“秘密”就一定是“秘密”,说“五颜六色”,这里才有“红色”,紧紧围绕中心,镖镖十环!
下面,“秘密”的真容被揭开,原来是之前妈妈给买的《哈利波特》系列,关于“秘密”的故事,接着被徐徐展开。
妈妈“催我睡觉”“接二连三催促”,而我“沉浸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脑子里依旧浮现着书里的情节”“久久不能入睡”,这一来一往,一推一进,几个小波澜在小扬笔下如“探秘”的心情,不断跳跃,也抓着读者的心。
真实,最能让人心动。
我们再接着看看小扬是如何描述他怕爸爸妈妈发现他而“做贼”时的样子吧:
“悄悄爬起来”“竖起耳朵”“慢慢起身”“踮着脚尖尽量不发出一点声音”“心脏也‘咚’地加快了速度。”在这里,“手脚并用”“五官活动”,再加上一句“心理”状态后,一个“小毛贼”被写活了。如同我上课时一直强调的:一个人在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时,表情、动作和心里都不可能毫无波动,一定会有相关反应,在这里,小扬就依据当时的场景,真实生动地描述下来。
听了半天,确定爸爸妈妈大概睡着了。
然后“摸着黑”“借着朦胧的夜灯光线”“轻轻关上房门”“打开大门”,这一系列动作描摹完毕,“准备工作”才做好,才能自然引出下面阅读时的“酣畅淋漓”,如果没有这严谨的“侦查”和“细心”的布置,又怎么会有后面没有后顾之忧的“酣畅淋漓”?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因为沉迷而“不知过了多久”和让小扬“着迷”的“偷读”经历。
那么,“偷读”结束了,“秘密”就讲完了吗?小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写作要完整,完整不是有头有尾,是要在主体事件结束后,有“甜点”垫底,整个宴席才完整。所以在这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我”戴着黑眼圈,连天哈欠,被妈妈怀疑时,“我”一个挂在脸上的“坏笑”,便将昨晚的秘密做了一个小结,同时,也带动了读者的嘴角。当然,最后依然没有忘记对文首“百宝箱”的呼应。
说到这里,会有人问,学生不是应该把躲在屋子里看书的过程写得更详细一些吗?那是因为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有一个小秘密》,从想读、侦查到准备、偷读,甚至于那个“坏笑”都是“秘密”的一部分,是被严密串联在一起的,这才让大部分学生只能聚焦在一个画面上的作文题目,在小扬笔下,以丰富的画面、场景展现出来。这也才表现出“绝对分值”的成色。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展现的“合情合理”,其实就是作文中,每个学段的学生都欠缺又极其重要的“逻辑”。然而,“记叙文”的“逻辑性”却一直被一线教师忽略,笔者曾多年教授高三学生,彼时的老师和学生更注重议论文的逻辑训练,而记叙文要么被忽略,要么只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曲折上下功夫,忘记了对一个故事来说,能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主要因素,就在“组织逻辑”上,这也是记叙文达成“绝对分值”的主要途径。那么在小扬的作文中,把一个普通的立意——偷偷读书,通过严谨的组织形式、细致的人物描摹和丰富的画面切换,呈现得不普通。
小扬跟我学习语文已经两月有余,最开始的状态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每天的进步和现在呈现出的越来越好的学习结果。当然,这里更不得不提小扬的妈妈,每次课后,都带着孩子听回放,而且认认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一直以来的课程要点都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来,所以在课上,我偶尔提问小扬时,他如果记不清楚知识点,就会马上把本子翻开,立刻找到,脱口而出。在那一刻,别的同学是否会羡慕?反正我是很羡慕啊,都想把笔记要过来,自己誊抄一份啊。
写到这,我想到了201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其中之一是命题记叙文《神奇的书签》,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我随手翻看了正在书架上的,北京官方出版的《考场作文选》,我发现,今天说到的这篇三年级孩子小扬的作文,稍加修改,并不比高考作文差。也许有人不了解,北京的高三学生记叙文能力普遍较弱,很多学生水平确实不如小学生,所以我更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像小扬一样,在小学阶段,就以“绝对分值”的姿态一直强力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直到初中,中考,到高中,高考。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仝卓们”的“秘密”影响自己,才会让每个长大了的孩子,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都能像小扬一样,是开心的、快乐的、光明正大的!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脸上的“坏笑”,都那么纯真,如同仝卓在“事发”的视频中,那个捂嘴的笑,“狠辣又邪恶”。
视频中捂嘴笑的仝卓
不过,“仝卓”也偶然了贡献了一个知识点——更多的人知道了“仝”字的读音。除此外,他让我们有信心,更要立志,无限靠近和保持自己的“绝对分值”。我也更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仝卓“啄痛”人心的事件,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安然成长。
最后,家长们通过仝卓和小扬了解到了一个现实:养一个成绩好,情商高,不随便乱说话的孩子有多么重要。坑爹的孩子不少,坑娃的爹妈也不在少数。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