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污染、市长/市场自由化、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食物越来越小心翼翼,每天关注微信微博上的食品安全动态,成为几乎所有网民的必修课。
有人感慨,早晨一起床,看一眼微信朋友圈,吓得这一天什么胃口都没有了。标题还特别惊悚,什么“×××绝对不要吃”,“×××吃了等于吃砒霜”,“这几类东西,吃了百分之百致癌”。
而一些媒体和专家,也加入了这种“恐吓式科普”的行列。利用人们对一些疾病,特别是癌症的恐惧心理,制造了一场全社会的恐癌症。
癌症这种疾病,比起其他一些疾病,虽然不是世界上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但因为其无法彻底治疗,高复发,高死亡,生存期短,痛苦程度高,大多数人谈癌色变。由于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人们只能从预防角度考虑,希望能避免患病。
所以,关于癌症预防的话题总是能得到较高的关注度。而一些专家和媒体看似专业的科普,却是在误导公众。
专家的一些所谓的科普,到底对还是不对?对,非常正确,专家有专家的科学素养,他说的话,非常有依据,往往搬出一大堆参考文献做为支持,让你不得不相信。但我为什么要说专家在误导公众呢?因为,专家生活在象牙塔里,完全不懂生活。要知道,生活远远比任何实验室营造的东西,要复杂万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一些我们日常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类物质以上述标准做了分类。有资料报告的物质一共有878种,结果是:仅仅只有一种物质对人类可能不致癌,剩下的877种统统是致癌物。也就是说,致癌物无处不在,我们根本无法避免,哪怕你躲进原始森林,也摆脱不了致癌物。
就拿一类致癌物这个对人体有明确致癌作用的范围来说,除了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些致癌物质,比如:苯并芘,甲醛,石棉,烟草,亚硝胺等,我们会发现,阳光照射居然也是一类致癌物。还有,含酒精的饮料。我们能避免不晒到太阳?朋友聚会能不喝点小酒?(有资料证实,既使少量饮酒,都是致癌的,不要再说少量饮酒有利健康这种话了)。更不要说无处不在的黄曲霉毒素,各类化妆品,家用洗涤剂,农药,厨房油烟中,雾霾,甚至自来水中,都含有一类致癌物.
当初可乐致癌的流言一传出来,这些专家和媒体辟谣那叫个积极啊,当时专家给出的意见是:只有每天喝下1000多罐可乐时,才能导致致癌风险增加十万分之一,无需担心其致癌风险,不用改变饮用习惯。
所以,预防癌症,最重要的是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不熬夜,多参加互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尽量避免一些不良嗜好,比如,抽烟,喝酒。对于食物的要求,做到适量即可,完全不必去恐慌,而这不吃那不吃。在生活中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致癌物,而绝大多数致癌物只要不达到一定含量水平,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有句话说得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那就是在耍流氓。任何一种致癌物,都有一个安全剂量限值。所以,恐癌现象,完全没有必要。
最后,说一下媒体的无知。一类致癌物和一级致癌物,完全是两个概念。可是我们一些媒体,完全搞不清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不仅仅是媒体,很多专家的文章也是一类致癌物和一级致癌物不分。在这场“恐吓式科普”中,确实唬了不少人。很多媒体和专家,都在对公众进行一场“恐吓式科普”。